張宏彥
[提要] 農業經濟是我國重要的經濟命脈,是徹底解決城鄉經濟統籌的主要舉措,“三農”經濟為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指明了道路。本文從未來社會新農村建設的角度出發,闡述“三農”經濟面臨的機遇與挑戰,并提出推進城鄉經濟建設建議。
關鍵詞:產業優勢;“三農”經濟;貨幣政策
中圖分類號:F32 文獻標識碼:A
收錄日期:2017年5月10日
為了貫徹落實各項強農惠農政策,推動“三農”經濟發展,加快城鄉經濟產業結構建設,更好地迎接“三農”經濟所帶來的機遇與挑戰,充分發揮“三農”經濟資源優勢,打造現代農業產業發展結構,為金融系統構建奠定扎實的實踐基礎,進一步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進步。
一、國家涉農政策論述
(一)貨幣政策和金融服務。合理運用政策手段推動“三農”金融發展,各大銀行對于農業經濟采取支持和鼓勵的態度,其重點表現在涉農金融的差別存款準備金率政策上。農村信用社推出了比大型商業銀行低6個百分點的存款準備金率,對于那些涉農貸款比例高、資產規模小的農村信用社將會再降1個百分點,其他銀行也推出了相應的優惠政策。根據近年來我國推出的銀行存款準備金率政策,各大銀行還提供了越來越多的農村金融服務,并不斷加大支農政策體系建設。積極探索金融與財政結合的農業政策體系建設,完善農業金融機構政策補貼。
(二)農村金融機構改革發展進程。隨著金融機構改革的不斷加快,我國實施的內部機制和產權制度改革已經取得一定的成效,政府部門和中央銀行分別采用不同方法進行農業政策扶持。當前我國用于“三農”經濟的資金不斷增加,這極大地提升了涉農金融體系建設,推動了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建設。
(三)農村金融服務方式和產品創新。由人民銀行所下發的農村金融產品和服務方式創新意見和建議,并在部分省市進行試點工作研究,并逐步建立了證監會、銀監會和保監會,大力推動農業產業基礎設置建設,拓展城鎮農業經濟業務,規范農村金融產品、服務方式,開創經濟新思路。
(四)縣域支付系統。縣域支付體系建設極大地改善了農村支付環境,樹立了正確的農村支付總體思路、目標和指導思想,支付體系的建設極大地提升了縣域金融機構的安全性和支付效率,銀行業務的開展應因地制宜不斷加快支付工具的普及工作,支付工作的運用有利于促進銀行結算賬戶的設立和管理。
(五)農村信用體系現狀。近年來,各大銀行和金融機構一直在不斷加強農戶電子信用檔案建設、加大知識宣傳力度、個人征信系統和擴大企業農村中小企業信用體系建設,努力改善農村信用環境,加快農村經濟發展。目前,很多已經建立信用檔案的農戶獲得了銀行信貸支持,農村信用體系建設有利于推動地方經濟發展,獲得金融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逐漸加快,它對于金融資金和服務需求越來越大。由于“三農”經濟條件發展存在諸多限制,而涉農金融現狀并不理想,沒有達到服務的全覆蓋。我們必須從涉農金融機構和經濟可持續發展原則入手,不斷進行經濟發展引導,以此彌補部分地區金融服務中存在的空白。縣域金融配套政策仍未完善,它需要健全的涉農金融法律基礎,加強農村信用環境建設有利于涉農經濟發展??紤]到金融產品涉農性存在的不足,傳統涉農金融機構服務主要集中在“存、貸、匯”等業務,我們必須充分認識到“三農”經濟存在的問題,全面提升經濟金融規模效益。
二、財稅支持下的“三農”經濟發展政策
(一)財稅政策對“三農”經濟的支持。財稅政策支持“三農”經濟發展的兩個階段是以改革開放為界進行劃分,財稅政策目的和運用就是要努力提升我國農業經濟,趕追發達國家經濟發展情況,實現國家經濟發展專項資金積累,實現“三農”經濟到工業和城市建設的資金流通。自改革開放后,國家財政實施的支持極大地推動了“三農”經濟的快速發展。
(二)資金扶持過渡到政策支持。政策支持與資金支持是“十一五”期間“三農”經濟發展的重要手段,社會市場經濟體制極大地實現了國家財政上的調整,更好地適應經濟發展,使其在經濟發展中遙遙領先,處于不敗之地。財稅政策效果主要體現在經濟可持續發展矛盾,我國要認識到當前的問題,直接推動社會主義經濟發展,從某種程度上來講,改革開放有利于“三農”政策的貫徹落實,滿足人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我國城鄉經濟發展極為有限,各項問題也較為突出,我國各地區人民生活水平有著較大的差異,財政調整能力有限,不能達到理想目標,存在缺位和越位等方面問題。經濟發展的不平衡,容易激發社會矛盾,財稅政策改革極大地影響了我國“三農”經濟發展,與工業擴大形成了鮮明對比;我國農業經濟結構調整力度不足,“三農”經濟發展已有數年,但實際收效甚微,國家財政方面的制度并不完善,在系統性和配套性方面急需改進。財稅政策尚未形成長效機制,覆蓋面積有限,“三農”經濟投資環境需要改善。
(三)以政策組合加快“三農”經濟建設。持續開展農村金融機構改革,充分發揮財稅作用,建立有效的農村信用支持,擴大農村資本占有率,利用各種融資手段,提升農信資本實力,建立健全農業金融機構的風險防范體系,做好全面改革準備。結合農村金融機構發展優勢,利用郵政面廣點多的特點開放縣域貸款更好地為城鄉發展而服務。
加大農村金融產品創新力度,擴大金融抵押擔保范圍,靈活運用各種信用模式,鼓勵農業相結合的金融業務的開展,鼓勵城鄉合作。實行涉農金融機構貨幣政策支持,加大存款準備金率政策扶持,調整支農貸款政策,拓寬業務范圍,增加涉農金融機構的利益空間,提升其盈利能力。構建良好的農村金融生態發展環境,形成農村征信體系,完善信用評價體系,更好地保護金融消費者權益,優化金融消費服務。
推出城鄉財稅一體化發展政策,采取城鄉結合方式,優先解決農民生活問題,完善農村社會保障體系,實現城鄉一體化管理,發揮稅收彌補作用,實現農民與社會其他成員地位上的平等。通過財稅政策,規范轉移支付制度,緩解地區發展矛盾,實施貧困地區優先補助,加強貧困縣“造血”功能,合理規劃稅收應用,發揮稅收在“三農”經濟發展中的作用,引導外部資源向“三農”轉移,增加農業內部積累,加快農村城市化發展進程,實施農產品補貼政策,完善市場體系建設,保證農民利益。實現農業產業化結構升級,擴大“三農”經濟發展規模,以農副產品資源優勢為依托,創新農業生產和經營機制,提高農業的組織化程度,逐步使農業產業走向規模化、集約化、市場化。大力推進工業化,延伸農業產業鏈,培育特色產業,提高產品附加值和競爭力。支持鼓勵高新技術產業發展,通過加大財政對科技研發的投入力度,減免稅收和財政貼息等優惠政策,吸引信貸資金和其他社會資金流向涉農企業。運用財政資金對重點技術推廣項目和高新技術企業進行扶持,加快科技成果向現實生產力的轉化。做好“三農”經濟發展過程中的各種投資風險防范,建立風險補償基金,將地方預算納入其中,結合各種風險因素開展金融機構貸款損失補償,實現金融風險轉移。
三、結語
“三農”經濟發展是推動我國社會主義經濟建設的重要舉措,只有不斷改進“三農”經濟發展環境,完善相關經濟發展機制,加快農業機制建設,建立“三農”經濟發展長效機制,才能更好地滿足人民生活需求,縮短各地區之間的經濟差異,完成社會歷史交托的偉大民族振興任務。
主要參考文獻:
[1]王濤.宏觀經濟先高后穩應把握投資機會——訪工銀瑞信首席經濟學家陳超[J].大眾理財顧問,2010.2.
[2]郭田勇,裴玉.經濟刺激政策應且戰且退[J].數據,2010.2.
[3]張曙光.既要“強國”,也要“富民”[A].2010年宏觀經濟與改革走勢座談會內容匯編,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