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永娟
摘 要:“品質洼地”最近頻頻見于報端,是對中國市場上產品和服務質量水平較低的形象描述。該術語的出現對于國內消費者的消費選擇及信心、國內企業的聲譽評價等均存在不同程度的影響。本文主要通過常見的案例來分析該現象的成因,對找尋解決辦法,重拾消費者的信任,重整中國“制造強國”的聲譽意義重大。
關鍵詞:品質洼地 雙重標準 監管缺失
中圖分類號:F06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0298(2017)02(a)-170-02
1 前言
隨著跨境電商的發展及各種名目的購物狂歡節,中國人的消費額一次次被刷新。剛剛過去的2016年天貓雙11全球狂歡節總交易額更是突破千億大關。臨近年關,中國消費者又開始了“爆買”的節奏,瘋狂的境外購物,一度造成國外商場全面“斷貨”。這些瘋狂購物的背后說明中國消費者“崇洋媚外”亦或是國外銷售的產品質量就是比國內好。本文將對這些問題進行深度解讀。
一雙國際知名品牌的運動鞋,“漂洋過海”買回來比國內買的更耐穿,實際出自同一家中國代工廠;中國生產的高性能電飯煲、智能馬桶蓋等新產品,只有去日本才買得到。這些并非個別的現象讓人感覺到瘋狂的境外購物其實并沒有表面膚淺的“盲目跟風”。的確存在有些國內、外品牌實施“外銷內銷兩個標準、兩條生產線,一流產品外銷、二流產品內銷”的現象,導致品質“內外有別”。這已經成了相關行業的“潛規則”。這也可以解釋“品質洼地”的現象:同樣國產的產品,外銷比內銷的質量好;國內生產的高性能、高質量或新型產品全部外銷,國內找不到。另外,某些進口品牌的同款轎車、國外品牌同種型號的智能手機出現質量問題,全球召回時唯獨“中國例外”,這被視為“品質洼地”的延伸體現。
上述“內外有別”“區別對待”的市場怪象說明中國“品質洼地”的名號已經坐實。中國貿促會研究院研究員趙萍坦言“在不少消費領域,國內目前確實處于品質洼地的狀態。”
品質洼地是最近比較流行的術語,是對中國當前市場上產品和服務質量較低的一種形象描述。通俗地講,中國市場上的產品和服務質量遠低于歐美和日本等發達國家,處于品質的低谷。
2 原因分析
導致上述品質洼地的現象原因非常復雜。主要原因具體如下。
2.1 標準偏低誘發品質漏洞
不置可否,導致中國很多消費品領域出現“品質洼地”現象歸根結底是與國外相比,中國相關行業的標準偏低或者不夠細致。某些產品在國內合格,出口不達標;出口的合格品,卻成了中國市場上的優質品。美國國家食品安全監督網站上每月都要曝光一批進口食品企業黑名單,而這里面90%的都來自中國。這顯然是國內標準偏低導致。盡管ISO質量認證標準體系在國內同步轉化為GB體系,但我國有些標準沒有“與時俱進”,有些甚至二三十年不變。在這方面我國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過于懸殊。以英國、德國等為例,其食品標準相對較高而且時刻更新,第三方專業研究機構與政府、企業之間保持緊密聯系,往往可以較早發現食品安全風險并督促政府和企業及時修改食品標準。
大米是生活中再普通不過的主食,這兩年卻成了國人從日本市場上“海淘”的“尖貨”,某品牌普通的5KG裝大米甚至賣到上千元仍遭搶購,令人咋舌。
在感慨這些消費者“揮金如土”的同時,不禁納悶國內外的大米有多大差距。大米品評專家劉厚清專門做過實驗,日本大米和國產大米從外觀上表現就不同:剛開包裝,日本大米比較清香且顆粒飽滿完整,后者較碎;淘洗時,日本大米只需2~3遍即可,國產大米需要7~8遍。蒸熟后,日本大米口感比較清香,原因在于國產大米較碎,蛋白質流失嚴重,而且新鮮度不夠。日本本土的大米一般最多3個月“保質期”來保證口感新鮮。苛刻的標準在中國市場上很難實現,多年的陳米依然可見。導致國內外大米品質差別的主要原因仍是國內標準較低,不夠細致。很多企業仍堅持以“產量”為導向,注重“吃飽”并非“吃好”,顯然這一理念已過時,滿足不了新時代人們的高需求。
2.2 需求水平和供應水平整體不高
前面提及的智能馬桶蓋、電飯煲等產品之所以“中國造不在中國賣”,主要是因為國內市場及消費者需求水平等發展階段落后于日本等發達國家。比如日本國內消費者已經由炫耀性消費過渡到理性消費階段,中國消費者卻處于前者,因此日本的奢侈品主要是中國消費者購買。正是中國消費者在日本瘋狂搶購智能馬桶蓋才引起國人對該產品的關注,而此前幾乎沒人使用甚至了解智能馬桶蓋。應該說“赴日搶購潮”使“國人對于智能馬桶蓋的需求才從隱性變為顯性”,之后國內才開始供應智能馬桶蓋等產品。
另外,高品質商品普遍價格偏高,國內需求明顯不足。國內供應企業的典型心理是“逐利”,尋求“賣得好、賣得貴、賣得快”的市場。國內農產品出口企業生產的一些高品質產品,受價格、利潤等因素驅使,更多銷往港臺和國外。比如,該公司銷往日本市場的大蒜,瓣瓣飽滿的五只裝售價十多元,在國內超市大家繞道走,在日本賣得很快。同樣,三只凈重400克的彩椒在香港售價折合人民幣近30元賣得還不錯,在國內無人問津。種種案例揭示出國內供應企業“價格太高賣不動,價格太低又賠本”的無奈和矛盾。但國內相關企業通過國人的“國外搶購潮”應該意識到越來越多消費者愿意并且也有能力購買高品質的好產品,雖然這種需求沒有形成規模,卻是必然趨勢,其經營理念和意識應該適時轉變。
最后,一些國外品牌的“高端產品不進中國”,是由于國內相關行業整體供給水平還不高,沒有在國內大范圍供貨的基礎。高端商品“曲高和寡”,在現實中會遭遇“劣幣驅逐良幣“的尷尬,在中國市場的價格戰中敗下陣來。
2.3 國內監管松弛,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
某些國際品牌對其他國家與中國消費者采取“雙重標準”,與國內監管制度不健全及消費者維權意識淡薄有關。
國際一線奢侈品牌迪奧、阿瑪尼、香奈爾等都曾在中國被抽檢出質量不合格,即使消費者投訴也依然不理不睬。在國外遵紀守法的國際品牌,到中國市場也開始“肆無忌憚”,歸根結底是監管力度太小,違法成本低。他們認為在中國一旦被檢出質量不合格,只要交出往往僅有幾十萬甚至幾百萬元的罰單,就能安然無事,對于上述這些“財大氣粗”的跨國企業,根本起不到約束作用。全球最大零售企業沃爾瑪銷售假“綠色豬肉”案,堪稱國內處罰“大單”,最終罰款也只有269萬元,與紅牛在美國因夸張的廣告語而招致罰款8000萬元,簡直“小巫見大巫”。
因在美國屢陷“奪命”糾紛,宜家宣布在美國和加拿大召回約3600萬件易傾倒的馬爾姆(Malm dresser)系列抽屜柜并賠償涉事三個喪子家庭共計5000萬美元。但在中國,卻僅接受有條件的退貨。強生公司從2005年以來的51次產品召回事件中,有48次將中國排除在外。再比如,紅牛在美國僅僅因為一句“red bull gives u wings”而遭巨額罰款,美國的瑪氏食品公司的“SNICKERS”以其夸張的廣告和廣告語卻大賣,無一人投訴。這些令人深省的事件揭示了一個共同的真相:中國消費者的維權意識極其淡薄以至于國外公司對其的利益“任意踐踏”。中國相關部門及消費者協會在喚起消費者維權意識方面任重道遠。
對于“制造大國”淪為“品質洼地”而非“制造強國”,委實令人心痛。這種“墻內開花墻外香”的現狀如果一直持續,不僅打擊國內企業經營和消費者的信心及積極性,使國民工業的未來不明朗,終究會失民意。痛定思痛,國家在積極推進供給側改革的時候,應健全相關執法部門的監管制度并完善標準,普及和提高消費者的法律及維權意識;企業在消費需求不斷增長、消費結構加快升級的當下,必須占領品質的“高地”才能迎合消費趨勢,從而帶動長久的發展。唯有如此,“制造強國”才指日可待。
參考文獻
[1] 王素英.“品質洼地”該如何走出[N].東方煙草報,2016-12-18.
[2] 制造強國不能淪為“品質洼地”[N].光明網,2016-12-03.
[3] 中國如何走出“品質洼地”困局品質成關鍵[N].歐洲時報網,2016-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