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詩意探微"/>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韓冬陽[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 北京 100024]
林間的沉思:在選擇與擔當中前行——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詩意探微
⊙韓冬陽[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 北京 100024]
美國詩人弗羅斯特《未選擇的路》通過對黃色樹林里兩條道路的思考與選擇,折射出人生道路選擇的重要性,同時表達了對未選擇道路的思考以及自我擔當的精神。其多維思考與表達方式傳遞出作者的人生態度及詩歌創作追求。
弗羅斯特 《未選擇的路》 選擇
羅伯特·弗羅斯特(1874—1963)是20世紀最受歡迎的美國詩人之一。他的詩作往往以鄉村生活和自然風光為背景,描寫人在特定情境中的心理狀態、人生感受和哲理性思考。其代表作《未選擇的路》寫于1915年,全詩將景物描寫、事件敘述、人生哲思緊密結合,書寫了道路——選擇——矛盾——設想的心路歷程,表達了作者對人生選擇的重要性的思考,同時為讀者留下了想象的空間,啟迪心智,發人深省。
在詩的第一節中,作者把讀者帶入特定的情境中,“黃色的樹林里分出兩條路”,這是一個需要選擇的具有哲理寓意的場景,沒有人能夠同時涉足兩條道路,所以只要繼續向前,就需要進行選擇。而且,這種選擇是非此即彼的,“可惜我不能同時去涉足”。由于所選擇的對象并沒有明顯的優劣之分,往往會讓人搖擺,舉棋不定,患得患失,所以“我在那路口久久佇立”,審慎思考,進行辨別。詩人表面上寫“黃色的樹林”,實際上是在隱喻人生道路的選擇。正如蘇珊·朗格在《生活及其意象》中所指出的:“詩人筆下的每一個詞語,都要創造詩歌基本的幻象,都要吸引讀者的注意力,都要展開現實的意象,以便使其超出詞語本身所暗示的情感而另具情感內容?!痹谌说囊簧?,往往面臨著多次的選擇,需要對不同的道路形成的不同結局進行審慎思考,然后做出決定。而且,人往往無法預知不同的道路上將會面臨何種具體情形,甚至有時會差之毫厘,謬以千里。于是產生了選擇的壓力,在思想上產生種種矛盾?!拔蚁蛑粭l路極目望去,/直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一句,是“我”對其中一條道路的打量。這條道路顯然比較平坦,因為它可以“極目望去”,可以看到它“消失在叢林深處”,似乎是一個不錯的選擇,然而卻未必是“我”的選擇。
第二節第一句緊承上文進行轉折,“但我卻選了另外一條路”,“我”似乎不愿走尋常路,雖然另一條路“荒草萋萋,十分幽寂”,少有人去,但是“更誘人、更美麗”?;谶@樣的原因,“我”愿意做出這樣可能異于他人的選擇。當然,這兩條道路都人煙稀少,“都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拔摇钡倪x擇更多地基于內心的獨立判斷,而非受他人影響。由此,我們很容易聯想到詩人自己曾經做出的人生選擇。1912年,在詩人三十八歲時,出于從事詩歌創作的考慮,他辭掉了賴以生存的師范學校教師的職業,賣掉了祖父傳下來的農場,放棄了在美國的安穩生活,與妻子去倫敦的一個鄉村茅屋居住,專心從事詩歌創作。這似乎是一個相當冒險的決定,因為在通??磥恚鹊妙櫦啊把矍暗钠埱摇保艜小霸姾瓦h方”;如果只追求后者,打亂自己既有的生活節奏,為了一種精神上的追求放棄賴以生存的職業,背井離鄉,實在是不明智的選擇。然而詩人聽從了內心的召喚,義無反顧地開始了自己的專業創作道路,并且在詩歌創作道路上取得了輝煌的成就。這條道路無疑是“更誘人、更美麗”的。
在詩歌的第三節,作者似乎還沉浸在對兩條路的反復取舍之中,再次強調“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在作者看來,兩條路都可以選擇,無所謂優劣,選擇什么,一切源于內心的驅使。當然,兩條路上的風景可能各有不同,選擇不同的道路意味著進入不同的生活模式。而究竟哪條道路更適合自己,可能僅看路的開始還無法做出結論,或許平坦過后是坎坷崎嶇,或許荒蕪過后是繁花似錦,一切都是未知的。正是由于這種不確定性,人在道路面前會產生種種躊躇,選擇平坦則擔心人生過于平淡,選擇荒蕪則擔心步入絕境。在這樣魚與熊掌不可兼得的兩難情境中,人在選擇一條路的同時,對自己沒有選擇另一條路又感到惋惜,心存眷念,幻想著“留下一條路等改日再見”。然而,這只是自己一廂情愿的想法,人一旦做出選擇,便很難回頭重新開始另一種選擇,這就是選擇的嚴肅性、殘酷性所在。無論是事業還是愛情,人一旦做出自己的決定,就意味著放棄其他的可能性,所以選擇需要審慎思考,這也是選擇之所以艱難的原因。作者雖然心存幻想,但在理性上認為重新回到起點的想法是不可取的,“但我知道路徑延綿無盡頭,/恐怕我難以再回返”一句,清楚地表明自己內心的理性判斷。選擇是不可逆的,是需要自己承擔一切后果的。人不可能兩次踏入同一條河流,選擇的機會不會永遠停留下來。時過境遷,人只能沿著自己已經選擇的道路前進。這是人生的一種無奈,也是人生的常態。
弗羅斯特曾經在《詩的運動》中指出:“一首真正的詩是隨著它的形成而逐步展開的,它知道最好的東西還在后頭,在最后一節,到那時明智同惋惜才融為一體,正如在飲酒歌中幸福和哀怨的去掉融化在一起一樣?!北驹姷淖詈笠还澥撬倪@一觀點的最好佐證。在這首詩的第四節,詩人設想了“我”在多年后回顧往事時生發感慨的情景?!耙苍S多少年后在某個地方,/我將輕聲嘆息把往事回顧?!痹谶@句詩里,隱含著作者對自己所選道路的些許猶疑,雖然自己選擇的道路在當初看來“更誘人、更美麗”,但走過很遠以后可能會發現這并非最佳選擇。人生道路上的風景不是一成不變的,誘人美麗的風景后可能會步入世外桃源,也可能潛藏兇險,甚至會墜入萬劫不復的深淵,當然也有可能漸入佳境。當種種因素發生變化之后,人對自己當初的選擇可能產生懊悔,悵然若失,于是發出輕聲嘆息。作者預想到了這一點,并能夠坦然接受選擇可能帶來的失落,于是再次表達了自己的思考結果:“一片樹林里分出兩條路,/而我選了人跡更少的一條,/從此決定了我一生的道路?!边@是對自己當前選擇的再一次確認。雖然已經預知可能存在的風險,但是在必須做出選擇的情況下,一旦選擇,就必須為此負責,其認識的清醒與深刻值得肯定。
在不少人看來,選擇偏僻的道路意味著肩負著神圣的使命,其選擇一定是正確的,有一種悲劇的壯烈。但在作者眼里,選擇的決定權在自己,無論所選道路上行人或多或少,都不能表明自己的選擇是正確或錯誤,今日的選擇也許會帶來明日的煩惱,但無論如何,只要自己當初做出了選擇,就應該努力地承擔起選擇帶來的一切可能性后果。
全詩大部分篇幅在談選擇的路,但是詩作的標題卻是“未選擇的路”,作者似乎要用這種故意的悖謬表明“我”在選擇了一條道路的同時,對于另一條道路還會心生留戀,耽于幻想,念念不忘,這是許多人真實心態的寫照。當然,詩人在理智上已經意識到未選擇也是一種選擇,人們選擇了一條道路的同時也便自動放棄了另一條道路。無論思想上有什么波動都無法回頭,人生需要面對的永遠是前方的岔路口。
現實生活中的弗羅斯特就是一位多次在道路的選擇中駐足的人。他曾經在哈佛大學學習,因無資格接受哲學家威廉·詹姆斯的教育而感到失望,于是沒有取得學位即離開哈佛大學,從事農業活動;之后由于不喜歡一天到晚干農活,于是選擇教書,同時寫詩;后來由于不喜歡種地,又怕教學耽誤寫詩,于是選擇賣掉農場去英國。在詩集《孩子的心愿》出版后他迅速成名,接著出版了《波士頓以北》。之后由于不想成為背井離鄉的人又回到了美國,在新罕布什爾州的山區購置農場,并擔任“住校詩人”,在許多大學教書、朗誦自己的詩歌。在詩歌創作上,他在許多人熱衷于詩歌形式革新時,繼續堅持傳統的詩歌韻律,運用通俗易懂的文字表達哲理。詩人不斷地在“選擇”與“未選擇”中規劃著自己的道路,每一次的選擇都是螺旋式上升的通道,都在助推著他走向人生的輝煌。
美國詩人惠特曼指出:“最偉大的詩人用不著費力也絲毫不著行跡地能讓一切事件、感情、景色、人物或多或少地在你聽它們或閱讀它們時影響到你的個人性格?!痹谠姼杳缹W上,弗羅斯特善于從生活中進行取材,能夠從尋常事物中發掘詩的情趣,拓展詩的意境,借助自然景物和平凡的生活場景來表達深邃的思想,用他的話來說就是“始于情趣,終于智慧”。比如,他的詩歌《雪夜林邊小駐》寫“我”與馬兒在夜晚一同行走在林子和冰凍的湖之間,“我”認識林子的主人,完全可以停留休息,“但我已經有約定在身”,所以“我”并沒有選擇停留,而是反復提醒自己“還要走一段路才能安睡”。為了遵守“約定”,履行某種承諾或者實現某種理想,“我”戰勝了孤寂、寒冷和疲勞,在停留休息與繼續前行中選擇了后者。作者善于通過設置的情境寫出其選擇的心路歷程,通過景物描寫讓讀者身臨其境,體悟思想。他的詩作《荒野》展現了一幅由冬夜、原野、雪、雜草與樹根組成的圖畫?!拔摇备械健爸車募拍保獠凯h境只是內心世界的陪襯,“我并不會被空所嚇倒”;而更令“我”畏懼的其實是“自己的荒野”,即內心的荒原。其他詩作如《不甘愿》《進去》《雪末》《春池》都有類似特點。詩人西渡說:“弗羅斯特的抒情詩傳達了一些我們曾經非常熟悉但正在日益遠離我們的經驗,它是我們與自然打交道時所獲得的那種溫馨的體驗。他把這些經驗轉化成了寶貴的記憶,把它們從遺忘中拯救出來?!彼脑娍此茖こ#瑓s折射出人類靈魂深處的幽暗,觸摸到人類的精神深層,激發讀者的心靈共振,可以跨越時代而不朽。
在接受美學視野中,一首詩在沒有讓讀者閱讀之前,只是“第一文本”,還不是真正的作品。只有讓讀者閱讀過的作品,才是“第二文本”。“作品的未定性和意義空白促使讀者去尋找作品的意義,從而賦予他參與作品意義構成的權利”。誠然,弗羅斯特的《未選擇的路》中存在著一些意義的空白點。“我”對自己選擇荒草萋萋的幽寂道路是否感到錯誤?既然落葉滿地,“兩條路都未經腳印污染”,那么如何確認“在這條小路上,/很少留下旅人的足跡”?詩無達詁,每個人都可以將個體經驗滲入對作品的理解中,做出自己的判斷。“在藝術的歷史傳統中,一部過去作品不斷延續的生命,不是通過永久的疑問,也不是通過恒久的回答,而是通過疑問與回答、問題與解決之間動態的闡釋,才能夠激發一種新的理解并允許重新開始過去與現在的對話?!遍喿x的過程是讀者與文本進行對話的過程,語意的空白召喚著讀者在閱讀中對作品進行加工、填補,結合自己的人生感悟進行理解,從而走出林間的幽暗,從遮蔽走向澄明。
①〔美〕蘇珊·朗格:《生活及其意象》,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519頁。
②〔美〕羅伯特·弗羅斯特:《詩的運動》,花城出版社1988年版,第537頁。
③〔美〕惠特曼:《草葉集》(下冊),人民文學出版社1987年版,第1171頁。
④西渡:《徘徊在明亮與灰暗之間——弗羅斯特論》,《靈魂的未來》,河南大學出版社2009年版,第294頁。
⑤〔德〕沃爾夫岡·伊瑟爾:《閱讀活動:審美反應理論》,金元浦、周寧譯,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91年版,第11頁。
⑥〔德〕姚斯、〔美〕霍拉勃:《接受美學與接受理論》,周寧、金元浦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第88頁。
作 者:韓冬陽,中國傳媒大學文法學部漢語言專業本科生,研究方向:現當代文學、語言與應用語言學。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