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有君[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 210024]
⊙俞登榮[成都武警警官學院, 成都 610213]
從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角度分析《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
⊙陳有君[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 南京 210024]
⊙俞登榮[成都武警警官學院, 成都 610213]
格式塔心理學作為一個重要的心理學派,所提出的“整體性”“閉合性”和“異質同構”原則對古典詩歌的分析具有一定的指導意義,對中國詩歌意象的選擇、理解、意象空白的留舍以及意象的建構有著很大的啟發和指導作用。
格式塔心理學 意象 整體性 閉合性 異質同構
格式塔心理學是當代西方從心理學角度研究文學、美學的一個重要流派。“格式塔”是德文“Gastalt”的音譯,意譯為“完形”。這是一種反對單個元素分析而強調整體分析的心理學派,強調經過主體的知覺活動來重新建構整體。格式塔心理學美學提出文藝心理學的整體論觀點,整體不等于部分的總和,整體優先于部分,進而可以確定部分的性質和意義,如果作家不能把握事物的整體,不了解全貌,就不能很好地進行創作或欣賞作品。格式塔心理學派提出的“整體性”“閉合性”和“異質同構”原則,與中國古典詩歌重視心物無間、知覺體悟和整體思維的內在特點存在共通之處。《天凈沙·秋思》是一首著名的元曲,全曲以意象的使用和情感的交融而著稱,通過一系列意象表達作者的羈旅之思。本文將從格式塔心理學的“整體性”“閉合性”和“異質同構”三個原則來分析《天凈沙·秋思》中的意象。
“異質同構”,從字面意義來看,它是指不同內涵的事物具有相同的結構。最初,它只是一個心理學名詞,之后魯道夫·阿恩海姆開始把這一原則深入運用到文學藝術領域,這一概念就有了更深刻的含義和理解。他著重強調欣賞文學作品時的心靈作用和事物的表現性,發現“異質同構”與外部事物、藝術樣式、心理知覺和情感之間存在著根本的統一性。格式塔心理學認為,外部事物、藝術樣式、人物的生理和心理活動,在結構方面都是相同的,即“同構”,它們都是“力”的模式。在知覺活動中,作為客觀對象的物理結構(文中指文學作品)與作為主體(人)的大腦在生理結構和心理結構之間存在同形的關系,即任何客觀的文學作品,只要其“力”的結構與人的內在情感的“力”的結構存在著對應關系,這些作品就能表現人的情感世界。
異質同構原則印證了中國古典詩歌中的“情景交融”,即主觀的情感意緒附著于客觀的物象實體,不動聲色地使之自然流瀉。《天凈沙·秋思》全曲都由不同的意象堆積而成,作者選取了一組有形的、可感的、灰色基調的意象群,即“枯藤”“老樹”“昏鴉”“小橋”“古道”“瘦馬”等,勾勒出生動的生活場景。這組灰色基調的意象群,結合作者當時的處境,就烘托出了作者天涯浪客的孤寂愁苦之情。我們從中可以看到這組意象所形成的基調是灰色的,這種張力與人世間的離合聚散所引起的心理力的延縮正好是相吻合的,因此特別能引起人們自比平生、失意孤寂的情感。“作者關注的不是自身的主觀情緒,而是通過這些生動形象的意象,把自身主觀情感融入事物中,自然地表達出來。”中國古典詩歌很多都借用了這種“借景抒情”或“托物言志”的方法。《天凈沙·秋思》里選取的意象所產生的張力——那種衰敗凄涼之景,屬于外部事物,與作者當時的內在情感——天涯游子的惆悵思鄉之情,這二者的表現形式雖有不同,但結構相同,所以引起的力相吻合,符合“異質同構”這一原則,因此能引起讀者的共鳴。
格式塔的“閉合性”原則指人的心理處于一種“完形”的狀態,所以當人們感覺外界不完整、不完滿時,內心就會處于一種緊張的狀態,這就迫使大腦皮層緊張地去“填補”這種由緊張造成的空缺,從而達到內心平衡的狀態。當外界的事物有一部分被掩蓋或遮蔽時,我們本身長期積累的知識經驗同時也會被激發。在這種狀態下,我們就會運用自己的聯想和想象把那段被掩蓋或遮蔽的部分給補充完整。這是我們本身就具有的知覺和感覺,它們引發我們運用想象力去填補原來的不完滿和不完整,即所謂的“不完形”,從而使自己獲得滿足平衡。格式塔心理學認為,人類這一創造性的心理機制往往要在格式塔的這種閉合性之中才能得以完成,而不完滿、有空缺正是人們進行心理閉合的重要條件。就詩歌創作而言,詩人不僅要創造出具體生動的藝術形象,還要給讀者留下一定的審美空間,即“空白”,這也是審美接受的重要前提。接受美學大師沃爾夫岡·伊瑟爾把它說成是“填補空白”,這樣可以引發接受者潛在的想象力和創造力。與之對應,中國詩歌的創作向來重視用選取的意象來含蓄表達自身情感。中國古代文論家也十分強調文學藝術上的空白含蓄之美,劉熙載說:“律詩之妙全在無字處。”古詩歌中的這種空白含蓄的藝術之美,是詩歌追求的一種境界。正是由于這種空白之美,詩歌才具有了多種多樣不確定的審美特征。
《天凈沙·秋思》中,“枯藤老樹昏鴉,小橋流水人家,古道西風瘦馬,夕陽西下,斷腸人在天涯”沒用一個表現動態的詞語,只用了一系列意象,就描繪出一幅生動具體的秋日黃昏圖,表達天涯旅客的愁思。這一系列意象所渲染的灰色基調,使其接受者(讀者)內心產生不完滿之感,內心的平衡或“完形”狀態被打破,讀者自身潛在的經驗就會被激發。而全曲沒用一個動詞,則給讀者留下了空白,使讀者可以根據自己的聯想和想象在腦海里描繪出詩中所描寫的具體景色,進而揣度作者當時遠離家鄉漂泊天涯的羈旅惆悵,這也就完成了詩中的空缺和未盡之意。這一接受觀念也正是格式塔閉合性原則的神韻所在。
格式塔的“整體性”原則離不開主體的知覺活動。魯道夫·阿恩海姆認為,藝術是建立在知覺基礎上的,知覺是一種直接把握對象整體結構的活動。同樣,我們在鑒賞詩歌的過程中也應該注意這一“整體性”原則。這就是說,人們要從整體上去把握對象,而不是僅僅注意其中的部分因素。他指出:“我演奏一支由六個樂音組成的曲子,使用六個新的樂音,盡管有了這種變化,你還是認識這支曲子,在這里一定有比這六個樂音的總和更多的東西,即第七種東西,正是這第七種因素或元素使我們認識已經變了調的曲子。”整體并不等于所有構成它的各部分的要素之和,而是由知覺組織從原有的構成成分中“凸現”出來的全新整體,這個整體一般要大于部分之和,可以決定部分要素的性質。格式塔“整體性”這一原理與中國經歷幾千年而逐漸形成的整體性思維有很多相似之處,對提高詩歌鑒賞水平有很多啟示。鑒賞作品不是消極被動的感知,而是要通過欣賞主體創造性的知覺活動,對作品提供的種種要素進行重組而生成新的意象整體的過程。也就是說,欣賞詩歌時,還要將一個個組成詩歌的意象進行重組,從整體分析,這樣才能得到更深刻的理解。
整體性原則與強調綜合性思維的中國詩學傳統有異曲同工之妙。《天凈沙·秋思》全詩28個字,10個意象 ,“枯 藤 ”“老 樹 ”“ 昏 鴉 ”“小 橋 ”“流 水 ”“人 家 ”“古 道 ”“西風”“瘦馬”“夕陽”,這些意象單獨使用時并不會產生多大的烘托效果,但是將它們組合在一起,就會勾勒出一幅生動形象的畫面,它們所塑造的意境也能烘托出全詩表達羈旅愁思的基調,遠比單個意象創造的意境更深。也就是從整體把握詩歌,所產生的效果要大于部分意象的效果,而整體意象烘托出的灰色基調也決定了曲中單個意象只能表達天涯游子的羈旅惆悵思鄉之情。所以在鑒賞詩歌的時候,一定要從整體出發,將詩歌作為一個有機整體,不僅要關注詩中描繪的物象,更要從整體來把握詩歌的整體風韻。
格式塔心理學中的“整體性”“閉合性”和“異質同構”原則對中國古典詩歌的意象分析給予了有力的借鑒和指導。整體性原則有助于構建詩歌的意象,從整體來把握詩歌的風格和思想;閉合性原則對詩歌中意象空白的留舍提供了有效的參考,能激發讀者的想象,使讀者通過自身審美體驗來完成詩歌中意象空白留下的未盡之意;異質同構原則則對詩歌意象的選擇和理解提供了幫助,使讀者可以準確理解作者所選取的意象的意義。這三個原則與中國詩歌重視綜合性思維有共通之處,可為中國古典詩歌的意向分析服務。
①〔德〕沃爾夫岡·伊瑟爾、金元浦:《本文與讀者間的相互作用》,《文藝理論研究》1988年第6期。
②〔清〕劉熙載:《詩概》,見郭紹虞編選《清詩話續編》(下),上海古籍出版社1983年版,第2437頁。
③〔元〕馬致遠:《天凈沙·秋思》,見呂玉華評注《元曲三百首》,中華書局2016版,第81頁。
[1]魯道夫·阿恩海姆.藝術與視知覺[M].朱疆源譯.北京: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1984.
[2]杜·舒爾茨.現代心理學史[M].楊立能,沈德燦譯.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1981.
[3]馬振濤.從《天凈沙·秋思》的英譯本看中國古詩英譯的意象再現[J].瘋狂英語,2009(4).
[4]李莎莎.“格式塔”心理學美學與古典詩歌的審美鑒賞[J].現代語文,2006(11).
[5]楊茜.格式塔完形法則與中國古典詩歌英譯中的意象再現[J].考試周刊,2014(79).
作 者:陳有君,南京師范大學外國語學院英語語言文學在讀研究生,研究方向:二語習得,應用語言學;俞登榮,成都武警警官學院,研究方向:管理科學與工程。
編 輯:李珂 E-mail:mzxslk@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