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俊聲
貴州省花燈劇院
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
陳俊聲
貴州省花燈劇院
地方戲是地域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但隨著市場經濟的不斷發展,眾多地方戲和傳統劇目正在不斷的消亡,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面臨嚴重危機,本文在分析地方戲傳承與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地方戲傳承與發展的策略,為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提供經驗借鑒。
地方戲;傳承;發展
中國戲曲作為傳統文化的表現形式之一,是一種有著悠久歷史的戲劇藝術。由于中國地域面積廣闊,民族眾多,民族之間的語言存在差異,方言的不同導致豐富多彩的地方戲的產生。地方戲是指在一定區域內產生并流行,以地方方言為主要元素,與地方現實生活比較接近,凝結著該地區的風俗習慣,能夠反映地域文化特色的戲曲的通稱。[1]據統計,我國目前已存在300多種地方戲,以昆曲、評劇、豫劇、黃梅戲等為主要代表。地方戲是我國重要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既傳承傳統文化,又兼具時代精神,有著重要的歷史文化價值和當代社會價值。但隨著影視文化和娛樂文化的傳播,以大眾消費為代表的電視、電影、手機移動終端成為當代年輕人生活的主流,而依靠現場演出的地方戲曲對人們的吸引力逐漸下降,如何做好地方戲的傳承工作,使地方戲能夠順應時代和社會的發展,是當前地方戲曲工作者們亟需解決的難題。
1.鄉土情味的淡化束縛地方戲的傳承
地方戲是產生并流行于一定區域的戲曲形式,確切的說,它最早誕生于某一區域的農村地區,通過“土”和“俗”來反映鄉村人民最真實的生活狀態和民俗風情[2]。地方戲大都通過方言進行表演,這種最具鄉土情味的表達方式使得每種地方戲劇種在最初范圍內有著一定數量的觀眾,濃濃的“鄉土味”是地方戲區別于其他藝術表現形式最顯著的特征。但隨著藝術的創新化和流行藝術的主導化,地方戲也逐漸產生與表演話劇、音樂話劇等一系列藝術表現形式雷同化的趨勢,而自身所與生俱來的鄉土味逐漸淡化,地方戲本身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發展規律,一味的模仿和追尋現代元素,只會導致地方戲鄉土味藝術特征的喪失。
2.人才流失嚴重,地方戲的傳承后繼無人
地方戲的演員普遍收入不高,只能維持基本生活,住房和醫療也難以有保障。這使得青年地方戲演員無法一心一意的投入到地方戲的傳承與發展工作當中,很多被迫在外兼職甚至是改行,導致地方戲的人才流失嚴重。更有大部分年輕人認為地方戲是老一輩人的喜好,隔代的差異難以有共同話題,他們也不愿承擔起地方戲傳承與發展的重任。地方戲是老一輩戲曲藝術家們經年累月、嘔心瀝血的結晶,如今卻出現后繼無人,劇團青黃不接、人才斷檔的局面,給地方戲的傳承帶來巨大的影響。
3.有關部門對地方戲的扶持力度不夠
地方戲作為一種傳統的戲曲表現形式,觀眾一般都是老齡化人員,再加上文化市場的激烈競爭,導致這一劇種在演出市場中獲得的利潤不高。因此,很多有關部門僅從經濟效益方面判斷地方戲的價值,認為對地方戲的扶持大多帶有公益性和援助性,寧愿加大力度扶持演唱會。殊不知,這種做法沒有真正認識到地方戲的文化價值和作用意義,傳統文化的精髓才是一個地區文化發展的根基,政府扶持力度的不夠,導致許多劇團被迫解散。
1.加大政府對于地方戲劇團的經費投入
地方戲作為弘揚傳統文化,惠民利民的藝術表現形式,應該把社會效益放在首位考慮,而非經濟效益。但當前地方戲劇團很多都面臨經費緊張、演出薄利的困難,演出設備和道具等也趨于老化,演職人員的收入過低也就不言而喻。政府要加大對于地方戲的扶持力度,首先要做的就是將地方戲經費納入地方財政預算,尤其是加大對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資金投入和政策支持[3],從而進一步提高地方戲曲演員的工資待遇,調動他們的工作積極性。其次,要加強地方戲演出的硬件基礎設施,對于服裝、道具、排練場地等要進行重新規劃建設,摒棄老式產品,使之符合當今人們的審美觀念。最后,要建立地方戲劇團演出場次補貼制度,鼓勵地方戲劇團多進行公益演出,以此增強團隊活力。
2.普及地方戲曲知識,積極培養地方戲優秀繼承人
地方戲曲的傳承,是一代代地方戲曲演員,經過鉆研雕琢精湛演技,然后精心挑選繼承人,口傳心授,才得以表演展現給觀眾。針對當前地方戲曲門前冷落、后繼無人的現狀,相關文化主管部門要重視地方戲曲人才的培養。普及地方戲曲知識的最好階段在青少年時期,地方戲可借助目前國家大力提倡的“藝術進校園”這一契機,通過地方戲表演、地方戲科普知識講座等形式,讓地方戲曲走進校園。其次,對于中等學校戲曲專業的學生可免收學費,高考時可給予特殊政策支持。相關文化主管部門要設立專項資金獎勵對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做出貢獻的個人和單位,積極培養地方戲優秀繼承人。
3.建立地方戲曲保護和教育機制
歷經時代的變遷與發展,很多地方戲由于后繼無人,已接近于瀕危劇種,保護地方戲曲得以生存和發展成為當務之急。由于地方戲曲的種類繁多,政府和相關文化主管部門首先要對地方戲曲的價值進行評估,對于有較大文化價值和社會意義的劇種,政府要建立保護機制。其次,政府要建立地方戲曲的教育機制,在中小學開設地方戲曲課,在中專院校或是表演藝術院校設置地方戲曲相關專業,培養學生對地方戲的興趣,了解地方戲曲文化。
在市場經濟競爭和主流文化的沖擊下,地方戲曲的傳承和發展面臨極大的困境,發展和繼承地方戲、使得這一傳統藝術表現形式薪火相傳,刻不容緩。但在地方戲傳承過程中仍存在鄉土情味的淡化、人才流失嚴重、地方戲的傳承后繼無人、有關部門對地方戲的扶持力度不夠等問題,通過加大政府對于地方戲劇團的經費投入,普及地方戲曲知識、積極培養地方戲優秀繼承人,建立地方戲曲保護和教育機制等策略促進地方戲的發展,提高地方戲的生存與發展能力。
[1]寶力道.對地方戲和傳統劇目傳承的探討[J].大眾文藝,2013(1):55-57.
[2]白光楊.關于對地方戲的保護與傳承[J].新西部,2016(3):151+155.
[3]史愛兵,田野.河北省地方戲曲傳承與發展策略研究[J].大舞臺,2016(12):81-85.
陳俊聲(1983-),男,漢族,貴州人,本科,國家中級職稱,現在貴州省花燈劇院工作,研究方向:戲劇表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