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曉月 (平陽縣文化館 325400)
從文化旅游角度分析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倪曉月 (平陽縣文化館 325400)
非物質文化遺產屬于我國勞動人民重要的智力成果,在民族歷史研究中發揮著極其重要的作用。然而,隨著社會的不斷變遷,非物質文化遺產受到不同程度的破壞,部分甚至消失。經濟全球化背景下,如何有效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成為亟待解決的現實問題。文章從現實情況出發,以文化旅游為切入點,辯證分析了文化旅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并基于此探討了可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旨在做出重要的分享。
文化旅游;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
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較為豐富,但在各方面(自然損毀、人為破壞等)因素影響下,很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已經瀕臨消失1。針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問題,國務院制定出臺法律條令,但并執行效果不盡人意。城市不斷發展背景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迫在眉睫。本文結合實際,從文化旅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內容、可行性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策略兩個角度展開了論述,希望對保護和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有所幫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旅游資源重要組成部分
市場經濟飛速發展形勢下,非物質文化遺產這種資源可進行循環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內涵獨特,具有觀賞性,易于吸引游客。在觀賞和分享過程中,非物質文化遺產得到很好的保護和延續。通過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有機結合文化與經濟價值,利于傳承。當地居民是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創造者,是偉大的藝術結晶,集地域、時代和民族于一體,神秘感、細膩感等較強,可滿足游客獵奇需求。另外,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價值高,具有良好的旅游前景。所以,最近幾年,非物質文化遺產引起社會各界的高度重視,越來越吸引游客。
(二)文化旅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兩者之間的關系
較其他經濟產業,旅游業文化性較強。所以,從本質角度來看,旅游屬于文化活動范疇。1980年起,文化旅游在國際旅游中所占據的比重越來越大。文化旅游熱情況下,所有國家文化旅游相關負責人將目光投向非物質文化遺產,加大了對其的開發力度。旅游業這種經濟產業在文化性方面存有不可比擬的優勢,因而立足文化、凸顯文化特色、打造文化精品旅游尤為必要。如此,才能占據更多的文化旅游資源。當然,非物質文化遺產除了保護,還應將開發和利用有機聯系在一起,實現其可持續發展目標。值得注意的是,切忌借文化旅游之名,過度開發、隨意濫用、商業移植非物質文化遺產,以防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嚴重損害。
現實中,在保護傳統藝術形式、文化族群行為及生活方式時絕不能僅僅“凍結”或傳習。就任一傳統文化而言,其除了是歷史性“傳統”,其還存在于共時性“生境”中。建議將歷時性傳統視為有可能相交的“網”,將共時性“生境”視為一種動態系統(與文化相關聯)。實踐表明,原封不動并不能保護好文化。與此同時,單純的抄襲也難以促進一個文化族群發展。所以,不論是何種絕對、靜止保護理論或保護實踐都會產生負面影響。最先意識到這一點的是文學界,經大量學術思考,“路徑”開始逐漸替代以往保護文化本源的“根”。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根”代表的衛華概念是限定與靜態,存在風險。嚴格意義上來講,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靈魂為原真性。具體保護過程中,難免帶有主觀色彩,但其僅為暫時性結果。因此,原真性是相對存在的。我們在進行考察時,看到旅游活動對非物質文化遺產造成的消極后果的同時,還要謹記不得絕對化原真性原則和夸大旅游開發產生的沖擊力,保證認知及評估的客觀性。
(一)加大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金投入
如果要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則應保證投入資金充足。通過采取多種渠道,可獲得資金。其中,基礎資金源自政府及有關部門專門投入和財政預算。另外,資金還來源于社會贊助及企業贊助。待完成“集資”,對專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基金進行建立,并利用部分資金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文獻資料、扶持傳承人物質、促進科研等,進而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奠定基礎。
(二)健全法律制度
資金得到保障情況下,還應健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法律制度,規范旅游活動。當前,我國并未完善非物質文化遺產立法?,F行的大多數法律法規輕視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重視文物保護。正因如此,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過程中,政府應對《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條例》等法律制度加以健全,加大監管力度,嚴格把關,創設良好的環境,科學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通過立法,能夠有效避免旅游過度開發、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達到協調發展。
(三)提供行政保障
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時,行政管理機制在其中占據著主導地位,對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義。在宏觀方面,行政管理機制可發揮調控作用;在微觀方面,行政管理機制可發揮引導作用和規范作用?,F行有關意見指出,政府主導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所以其應對領導機制進行完善,并對長效的目標責任體系進行建立,且協調所牽涉主體,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可持續發展提供有力保障。
(四)完善規劃機制
在開發非物質文化旅游資源時離不開規劃的指導。事實表明,合理的規劃可為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提供多方面(總體目標、保障措施、開發思路等)指導,具有很深遠的意義。因此,政府須嚴格堅持兩大原則:統籌規劃及合理利用。邀請專家督導,充分考慮實際情況,科學規劃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理論,為日后工作提供參考,保證非遺旅游活動順利推進。
(五)加強協作
開發和利用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時會與很多方面事件有所牽涉。為保證旅游活動順利開展,建議政府、當地居民、旅游企業等加強協作。各級政府有必要聯合報紙、網絡、論壇等宣傳媒體,促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知名度提升,吸引更多游客。另外,各級政府應有機結合教育,通過多方合作,強化文化保護意識,培養及發展更多優質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人才;政府應有機結合專家科研,提升研究質量,科學、合理及有效開發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政府應有機結合旅游企業,后者在非物質文化開發中占據著主體地位,除了是旅游活動實踐者,還是資金重要來源方;政府應有機結合當地居民,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由當地居民創造,其不但在文化保護及傳承中發揮著不可替代的作用,還可協助非物質文化遺產相關工作,例如:旅游開發、傳習等。
綜上所述,政府及相關部門應明晰文化旅游及非物質文化遺產之間的關系,在此基礎上,選用適宜的保障策略。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資源開發有關負責人應嚴格遵循現行政策規定,并采用科學方法實踐,實現可持續發展,從而更好的保護及傳承非物質文化遺產。希望更多業內人士、學者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為該課題“添磚加瓦”。
[1]裴磊.從旅游開發角度淺談山西運城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D].中央民族大學,2012.
[2]歐陽正宇.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開發研究[D].蘭州大學,2012.
[3]陳彤.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及改進策略分析[J].大眾文藝,2015(5):187.
[4]張魏.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旅游開發動態關系分析[J].邊疆經濟與文化,2015(10):50-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