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 文 (南昌市群眾藝術館 330000)
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研究
張 文 (南昌市群眾藝術館 330000)
面對社會轉型的新形勢,各地群眾的生活水準獲得了提高,與之相應的群眾文化也在逐步健全。從目前的現狀來看,群眾文化面對新的轉型期,亟待運用適當的措施與手段來創新群眾文化,在此前提下也突顯了建設群眾文化的價值與意義。面對混合型的多元文化格局,現階段的群眾文化建設也亟待完成轉型,在此前提下致力于提升整體的群眾文化水準。為此針對轉型階段的群眾文化建設而言,應當明確群眾文化建設的基本宗旨;結合現階段面對的困境,探求建設新型群眾文化的可行措施。
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實質;困境;方略
建設新形勢下的群眾文化,基本宗旨就在于推進多樣化的群眾文化。面對新環境與新形勢,各個領域的群眾文化也在逐步轉型,某些群眾文化已經摻入了網絡化與信息化的新內容。群眾文化與相關領域的建設應當實現全面推進,通過運用多樣的措施與手段來提升群眾文化的整體質量。相比于其他時期,處在轉型階段的群眾文化表現為全新的特征,然而也更加容易陷入困境1。有關部門及其人員如果要推進新時期的群眾文化建設,那么應當密切結合現階段的具體狀況,確保群眾擁有多樣化的文化生活,從而全面接受新時期的文化轉型。
進入轉型時期之后,群眾整體也表現為更高的精神需求。相比于物質需求,群眾具備的精神需求表現為抽象性的特征,然而這項需求卻構成了整個文化建設的宗旨與目標。面對文化領域的轉型期,人們在平日生活中運用的溝通模式及交流方式都在不斷更新,在此基礎上誕生了很多新型的群眾文化。由此可見,建設社會轉型階段的群眾文化,實質就在于保障群眾最基本的精神需求,與此同時也要體現更高層次的群眾精神生活2。
從目前來看,網絡化正在融入日常生活以及各個行業生產,因此更多人逐漸接受了虛擬式的新型通信手段。相比于傳統模式而言,建立于信息化基礎上的群眾文化具備突顯的開放性以及虛擬性特征,然而也將面對較多的新挑戰。這是由于,信息化與群眾文化的相互融合有利于推進新階段的文化轉型,這種現狀也在客觀上突顯了文化建設的本質特征。為滿足現階段的精神需求,針對新時期的群眾文化有必要探求全新的形式,對于文化建設遇到的困境進行全面的明確。
首先,群眾文化服務脫離了最基本的群眾需求。面對全新的轉型階段,民眾表現為全新的文化需求,然而與之相應的群眾性文化服務卻并沒有隨之更新。從本質上講,文化服務以及文化需求相互分離的現狀不利于保障最基本的文化權益,因此也削減了建設群眾文化的重要作用3。例如:現階段的文化服務仍然比較側重城鎮民眾,但卻忽視了針對農村民眾提供多樣化的文化服務。此外,現階段的文化服務表現為單調性的特征,文化服務的實效性因此也受到了減損。
其次,群眾文化建設并沒有與現階段的經濟建設密切結合在一起,文化建設表現為相對緩慢的狀況。近些年來,傳統文化表現為較嚴重的流失狀況,這種現狀實質上并不符合新時期的經濟體制以及其他領域建設。群眾如果缺乏了傳統文化作為精神支撐,那么將會感覺到空虛或者貧乏。從長期的角度來講,文化建設也具有顯著的滯后性特征,這種現狀亟待加以轉變。
第三,某些地區具體在建設群眾文化時仍然表現為盲目性,對此欠缺明確的文化建設目標。這是因為,有關部門及其管理人員通常并沒有明確新時期文化建設的本質所在,因此在建設過程中消耗了過多物力或者人力,但卻并沒有收獲相應的實效性。究其根源,就是由于某些部門體現了盲目建設群眾文化的趨勢,在現階段的文化建設中并沒有融入多樣的需求4。
(一)創新現階段的群眾文化
城鄉社會已進入了轉型時期,因此與之相應的群眾文化也要致力于全面轉型,而不能停留于傳統層次上。具體在推行新時期的文化創新中,針對新階段的群眾文化有必要推進全方位的轉型。這是由于,只有致力于推進創新,才能符合最根本的民眾需求。具體的措施為:針對多樣化的群眾文化都要致力于創新,各種類型的群眾文化應當吸收彼此的優勢,運用取長補短的措施來提供最基本的文化創新方向。此外,創新群眾文化還應當體現于服務模式上,有關部門應當致力于調整現階段的文化服務體系,在服務體系中融入全新的要素。例如:有關部門可以借助多媒體來整合各個層次的群眾文化,進而為各地民眾提供開放性更強的新型文化服務。
(二)統籌鄉村與城市中的文化建設
相比于城鎮地區,農村近些年來開展的文化建設表現為較大的差異性。究其根源,是由于多數鄉村地區普遍欠缺優良的文化建設條件,因此也表現為較低的文化建設層次。為了實現全方位的統籌建設,針對城市與鄉村地區開展的文化建設都應當因地制宜,在實現統籌的前提下才能突顯均衡性。例如近些年來,某些省份正在推進城鎮文化下鄉與鄉村文化進城的新措施,這種措施有助于密切銜接鄉村與城市兩種不同類型的群眾文化5。由此可見,推進鄉村與城鎮文化的密切結合,不僅有利于保障民眾具備的基本文化權益,與此同時也強化了不同地域民眾之間的溝通以及交流,因此可以推廣采用。
(三)突破空間與地域的阻礙
群眾文化本身應當具有交互性的特征,對于空間阻礙以及地域阻礙都要進行全面的突破。從目前來看,多地在建設新型群眾文化時并沒有密切關注相互之間的融合,這種現狀亟待加以轉變。為了改進現狀,針對各地區以及各民族都應當突破阻礙,確保各地民眾都能順利溝通彼此的情感,進而在根源上提升群眾文化創新的層次。例如針對多個民族的不同文化,應當確保實現全方位的融合。各地的群眾文化如果能突破空間局限,就可以實現密切的文化交融,從而提供高水準的群眾文化服務。
近些年來,城鄉經濟都獲得了迅速發展;面對新的背景,群眾文化也應當受到更多的關注。這是由于,群眾文化與民眾整體的精神生活具備內在的聯系,二者應當是不可分割的。面對社會轉型的新時期背景,與群眾文化密切相關的建設思路也在發生相應的轉變。建設現階段的群眾文化,基本目標就在于突破文化建設面對的困境,確保運用創新性的措施與手段來推進群眾文化的全面更新。截至目前,與群眾文化建設密切相關的措施正在不斷改進,然而仍然欠缺完善性。未來在實踐中,有關部門還需要不斷歸納經驗,靈活運用多樣化的手段來健全轉型期的群眾文化,進而服務于群眾文化建設的整體水平提高。
注釋:
1.胡守勇.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民族藝術研究,2011(6):81-86.
2.胡曉芳.簡析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大眾文藝,2016(21):22.
3.李秋霞.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分析[J].黃河之聲,2014(17):125.
4.武衛平.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J].東方企業文化,2015(15):8+12.
5.姜芳洲.社會轉型期群眾文化建設的實質、困境與方略分析[J].現代經濟信息,2015(2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