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攀 (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文體中心 518131)
如何搞活移民城市外來人口的業余文化生活
潘 攀 (深圳市龍華區民治街道文體中心 518131)
深圳流動人口與常駐人口急劇增長,不僅外來務工人口逐年增長,而且還有很多父母隨子女前來深圳,為子女照顧孩子。外來人口來自五湖四海,他們本身文化層次、生活習慣等等就有很大的差異,因此其業余生活也是亟待豐富的。作為文化服務部門,文體中心、文化館等部門應該積極進行協調與組織,通過不懈的努力,使外來人口的業余生活得以豐富,搞活文化生活,使外來人口更有歸屬感。
移民城市;外來人口;業余文化生活
從文化工作所承擔的任務來看,乃是需要文化工作者通過向公眾進行先進文化內容的傳遞,使公眾的思想境界得到提升,進而讓公眾得到社會文化發展成果的惠及。從現階段我國群眾文化工作的建設與開展來看,其宗旨在于確保文化工作實現與社會發展的同向進步,進而依托群眾文化工作的扎實落地,為社會發展奉上精神助推力量,因此,在群眾文化工作的開展過程之中,各級文化主管機構應當建設先進且適合新期發展出要求,滿足廣大的人民群眾文化素質提高的需要,文化部門,特別是基層的區(縣)級文化館、鎮(街道)文體中心的責任最為重大,這些基層的文體組織最直接、最緊密地與人民群眾相聯系。
作為我國改革開放的前沿陣地,深圳市在經濟發展方面已經取得了讓世界為之矚目的成績。基于確保深圳市的經濟建設實現平穩發展的考量,必須注重從城市文化內涵層面進行積極地挖潛。作為一座開放的沿海城市,深圳市多年以來一直面臨著外來人口大量涌入這一現狀,從而使該市在群眾文化方面表現出了多樣性特質。自上世紀九十年代以來,深圳市政府對社區文化建設工作給予了高度重視,同時亦給予了此項工作以足夠的財政資金扶持,從而使得該市的社區文化服務體系得以構建,讓廣大社區民眾為之獲益。社區群眾文化活動的蓬勃開展,從不同層面反映出深圳市民豐富多彩的精神生活、健康向上的精神世界。在社區文化蓬勃發展的過程中,我們既要看到社區外來人口的參與和享受,也要承認這部分人群在相當程度上得不到同等的待遇。基于前述考慮,深圳市政府以及市內各個社區應當針對大量外來人口逐年涌入這一現狀,對外來人口的精神文化生活訴求進行精準地分析與把握,進而在此基礎上實現對其精神文化生活品質的提升。
群眾文化具有娛樂交流、團結、群體認同以及符號象征等社會功能,城市新移民與當地群眾文化的融合,有利于提升大眾文化的整體發展水平,對當地文化的交流傳承、群體間的認同融合以及社會的團結穩定都具有重要的意義。
(一)能夠為本地文化帶來全新發展契機
從文化移植的角度來看,城市移民群體的增多將使本地文化獲得全新的發展契機,即依托外來人口群體所帶來的全新文化同本地先前已經存在的自有文化二者之間的有機融合,將推動本地文化在傳播形式以及傳播內容方面實現升級。城市新移民自覺融入到當地的群眾文化之中,意味著他們對于本土文化的認同與喜愛,某種程度上,這種對當地文化的認同感和喜愛之情使他們產生一種推動與傳承當地文化的使命感。
(二)能夠幫助城市外來人口群體實現身份認同
依托外來人口群體所帶來的全新文化同本地先前已經存在的自有文化二者之間的彼此融合,將幫助外來人口群體藉由文化層面的精神認同轉而演進為現實層面的身份認同。也就是說,在新舊文化的融合過程之中,先前存在于本地原住民與外來人口群體之間的身份隔閡將被逐步消解,從而幫助外來人口群體更好地融入于城市生活之中。
(三)能夠規避原生文化同外來文化的沖突
基于社會心理學的角度來看,任何穩定的社群均會對來自外部的新介入要素表現出一定程度的排斥心理。在外來人員數量不斷激增的同時,將使本地原住民產生焦慮感,如若此種心理無法得到正確的疏導,極易導致因文化沖突造成對社會安定局面的沖擊。依托外來文化同城市既有文化的融合,則能夠有效地避免前述問題的發生。
為避免外來人口數量激增對深圳市原有的社會安定局面造成沖擊與破壞,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從下述方面著手,以便幫助流動人口實現城市身份融入:
(一)將流動人口市民化設定為評判城市發展的關鍵評估指標
各級政府職能部門應當將流動人口市民化設定為評判城市發展的具體評估指標,以此確保科學、有序的人口城鄉布局,進而在此基礎上推動人口管理工作方式的創新。
(二)創設現代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實現向流動人口的有效覆蓋
群眾文化工作部門應按照《國家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建設“十二五”規劃》提出的“加快建立農民工等流動人口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制度”要求,創設現代公共服務體系,實現向流動人口的有效覆蓋。加強流動人口技能培訓和就業服務,確立支持流動人口家庭團聚的社會經濟政策導向,制定有利于保護留守兒童、留守婦女、留守老人權益的政策措施,促進流動人口家庭發展。
(三)積極研究與推動現代社會治理模式的創新
現代社會治理理念強調不同社會力量的充分介入以及各類社會資源的效度化利用。要有效發揮社會協同、公眾參與和政府主導的互補功能,逐步建立政府主導、多元主體參與的社會治理機制和模式。充分發揮群團組織、社會組織在覆蓋流動人口、促進社會參與中的作用,及時有效化解當前流動人口和市民心理存在的隔閡。政府職能部門應當通過政策引導等方式,積極引導外來流動人口踴躍地投身于各類公益活動與互助組織之中,從而依托志愿者團隊的建設,使外來流動人口同本地原住民之間的身份隔閡得到有效地消解,從而更好地幫助外來流動人口融入當地。
(四)搭建社區流動人口文化服務平臺
政府職能部門應當為外來流動人口搭建社區服務平臺,以此發揮社區在現代社會治理中的主體地位,同時依托社區的群眾文化主導作用,將借助各類群眾文化活動的形式,推動城市原住民同外來流動人口之間實現有機融合。
在現代城市發展過程中,外來人口的涌入不但會帶來城市人口的擴容,同時亦會對先前的社會關系形成一定的影響。因此,保障全體公民包括外來人口在內的基本文化權益,提供更多更好的文化服務,是群眾基礎文化建設的長遠任務。
[1]陳剛.深圳市外來務工人員的體育生活方式現狀及發展對策研究[D].長江大學,2013.
[2]吳建美.北京市農民工參與休閑體育的現狀調查分析與研究[D].首都體育學院,2008.
[3]周晶.外來務工人員的社會認同研究[D].南京理工大學,2007.
[4]吳修敬.和諧社會條件下我國農民工體育模式構建[D].曲阜師范大學,2008.
[5]施仙瓊.我國城市農民工體育意識和行為現狀及對策研究[D].廣西師范大學,2007.
[6]丁華.新形勢下開展群眾文化工作的挑戰與策略[J].辦公室業務,2016(1).
[7]彭啟文.做好當前新農村基層群眾文化工作的思考與建議[J].大眾文藝,2016(9).
[8]李冰.基于新形勢下如何開展群眾文化工作探析[J].赤子(上中旬),2016(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