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世紀文學關鍵詞及思考"/>
999精品在线视频,手机成人午夜在线视频,久久不卡国产精品无码,中日无码在线观看,成人av手机在线观看,日韩精品亚洲一区中文字幕,亚洲av无码人妻,四虎国产在线观看 ?劉 琳 (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影視藝術系 450000)
對話、多元與焦慮
——新世紀文學關鍵詞及思考
劉 琳 ( 河南藝術職業學院影視藝術系 450000)
美國批評家希利斯?米勒在他的《論文學》中說:“文學是任何時間、地點之任何人類文化的標志。”中國近代文化大師王國維也說:“凡一代有一代之文學。”那么僅據此為視點,“新世紀文學”概念的提出就是必要且必然的。
自《文藝爭鳴》雜志2005年首次提出該概念至今,“新世紀文學”口號已在肯定與質疑中踉蹌著行走了十幾年,而“新世紀文學”的文化所指內涵卻在2000至2010這十年的時間演進中不斷充實和發展。
“新世紀文學”之“新”是一個可無限斟酌的維度。《文藝爭鳴》主編張未民曾斷言:“‘新’在新世紀也許呈現了一個富有彈性的、日常化的新的義涵空間。它肯定不應是那種20世紀文化中不斷革命的激進之新,而在我們的理解中,是可以與之構成對話關系的新發展觀視野下的‘新’,是可以通過理性或感性、現實和歷史去把握的‘新’。”1所以,“新”在此概念中與“世紀”連在一起,并不是簡單的以時間的斷代來命名,也不僅僅具有純粹的物理時間意義,更有著可以進行探討和延展的文化意義。亦即,“新世紀文學”首先是一個文化概念,其次才是一個歷史時間概念。隨著時間的流進,“新世紀文學”不會因其自身所固有的階段性局限而淪為毫無發展意義的歷史遺物,它的能指與所指也能避免出現悖反性結局。
然而,新世紀文學至今只經歷了十幾年的歷程,前瞻后望,我們也只能初窺端倪,甚至這端倪是否會因充滿變數的歷史軌跡的轉向而夭折,都無從下定論,試圖從新世紀前十年的角來窺透整個百年大藍圖的企望也是徒勞的。所以,我們只能以觀望的姿態來預測其未來命運和發展動向。但這并不意味著我們對此無計可施、無話可說。“‘新世紀文學’比起上世紀的‘新時期文學’及‘90年代文學’‘80年代文學’等概念來,在當前有著更為廣闊和誘人的表現和探討空間,它不僅面向過去離我們最近的一段時光,且擁有未來;它是客觀的認識對象,又是發展中的變遷著的認識對象。它要求研究評論者主體的現實思維和歷史眼光互相滲透、互相啟發,以及具有辯證著運動著的前傾研究姿態。”2顯然,在比較視域下,理論家對整個新世紀文學現狀和前景還是抱持樂觀態度的。
那么,不可回避的一個話題就出現了:新世紀文學與新時期文學甚至更早的文學是怎樣的關系?雷達曾指出,上世紀八十年代的文學關注的是對人的理性的理解,八、九十年代之交關注人的原生態,九十年代則注重對人的欲望化的書寫,到了新世紀,文學表現的是日常化的人,即在和平的、世俗的日常化生活中,怎么去發現豐富多樣的人性。3從理性到原生態再到欲望化,文學始終不放棄對人的關注且這種關注是一步步走向內化和本真化的。而文學在這幾個階段的連續性與承接性表現也是不言而喻,我們甚至看不到文學在世紀之交的巨大轉折,更別提斷裂。
以作家余華為例。2005年余華的《兄弟》出版后,在新世紀的文壇引起一片嘩然,“余華轉型說”一時之間又一次如秋風里的落葉到處飄散且更具力度。有意思的是,2010年伊始,余華自己卻發表了一個極具詼諧意味的“申明”:“所有關于我寫作風格轉型的評論都是言之有理,即便是與我的寫作愿望大相徑庭的評論也是正確的。”4這種曖昧的言辭所折射出的余華的態度是不言而喻的。另一方面,也有很多批評家結合作品,從理論上進行分析,指出余華《兄弟》在移變的敘述形式外表下,其對人存在境遇的思考和對普通百姓命運的人文關懷底蘊其實是不變的。僅此,我們就能看到新世紀余華對其前期作品的延續性。其實,豈止余華,那些在新時期文壇活躍的作家,包括莫言、蘇童、王安憶、林白等,雖然在新世紀都有新的作品出現,作家也在時間的積淀中不斷尋求新的探索和突破,而不論哪一個作家,其新作品中總會散發出其固有的或者說是一貫的某些風格或思考方式。弗萊的原型理論揭示了文學是來源于人類童年記憶的論斷,而一個作家的記憶是無可變更的也是有限的,故其每一部新作品的出現有創新也必然會有承續。而十幾年的時間,我們又能對這些跨世紀的作家們要求多少突破呢?
當然,如果一味從這些老作家們身上消減新世紀文學的超越性,自是武斷。正如上文所指出的,新世紀文學有著無限廣闊的對話空間。那么,換一個層面,將目光聚焦到文學樣式上,我們看到的就不僅僅是新世紀文學對先前文學的承續性,而更多的是飛躍和新質了。
將“新世紀文學”五個字鍵入百度搜索欄,頁面上立即跳轉出無數個相關網站,專欄標題有“穿越”、“玄幻”、“恐怖”等,而且大部分作者都是“80后”甚至“90后”的年青寫手。文藝界對“80后”、“90后”作家并不陌生,因為他們已推動了一個新型概念的出現;青春文學,張未民也將其命名為“新表現寫作”。青春文學因其作者的年齡和其在文壇上嶄露頭角并漸趨活躍、試圖引領風騷的時間段,無可爭議的成為新世紀文學的特有現象。“‘80后’作家的‘大事記’也是從新世紀開始的。2000年,18歲的韓寒出版長篇小說《三重門》,樹起了青春叛逆的旗幟。2002年,17歲的春樹出版《北京娃娃》,這部‘半自傳體’小說當時被譽為‘中國第一部殘酷青春小說’。2003年,郭敬明的《幻城》與《夢里花落知多少》面世后一路暢銷,很快成為圖書銷售排行榜冠軍。2004年2月2日,春樹登上美國《時代》周刊亞洲版的封面,春樹與韓寒被稱為中國‘80后’的代表。同年,由馬原作序的《重金屬:80后實力派五虎將精品集》和白燁作序的《我們,我們:‘80后’的盛宴》分別由兩家出版社推出。”5作為新世紀文學極具個性的新質,青春文學更關注青少年的生存空間和精神世界,將文學從兒童文學和成人文學之間又劃出了一個新的區域。由此,青春文學因其咄咄逼人的發展勢頭,引起文壇甚至媒體的極大關注,眾多雜志都曾推出過評論專刊。2007年,青春文學代表作家郭敬明、張悅然、蔣峰、李傻傻加入中國作協,再次驗證了青春文學這支獨特的文學樣式在新世紀不可小覷的實力。
與此相伴的,是網絡文學的出現和發展。與先前的其他文學樣式相比,網絡文學有一個顯著的特點,就是與網絡的親密關系。這些作家的很多作品都是先直接在網絡上發表,因其超高的點擊率脫穎而出,成為公眾關注的對象,然后被雜志社或出版社看中而出版。一個典型的例子是,寧肯的長篇小說《蒙面之城》曾向多家雜志投稿均遭拒絕,最后貼在了網上。借助網絡的力量,其影響不斷擴大,后被《當代》相中予以發表,并獲“第二屆老舍文學獎”。也就是說,這些作家作品首先就跳出了編輯的關卡,直接走向讀者,打破了傳統的作家——編輯——讀者的接受秩序,也改變了很多作家、作品的命運。
除此,新世紀較受關注的還有底層寫作催生出的打工者文學。“在新世紀文學的發展過程中,底層寫作不僅是一個既成的文學事實,而且也是一項正在建構的文學工程。”6寫作者試圖以文化的方式傳達出對底層民眾生活狀態和生命形式的發掘和思考,體現了新世紀文學和作家的人道主義關懷,賈平凹的《高興》就是一個極好的例證。當然,底層寫作也存在許多堪憂的問題,如是否會像“傷痕文學”一樣,出現“目的過于明確,情緒過于強烈,表達過于急迫而形成了藝術上的諸多缺憾”7等弊端,怎樣避免?
當然,存在問題的并不僅指底層寫作,新世紀文學畢竟只剛處于開端階段,其他樣式也會存在各樣問題。問題必然產生焦慮。新世紀文學的飛躍和新質所透射出的多元化特征并不能掩蓋它所帶給我們的諸多焦慮。
美國著名批評家哈羅德?布盧姆《影響的焦慮》一書,向我們揭示了已有的文學傳統和成就給后來者帶來創新的壓力所產生的焦慮。這種焦慮在中國文學史上也上演過。僅就現當代而言,“上個世紀中國文學被置于進化的階梯中,仿佛在一個世界性的普世時間坐標中苦苦尋求位置,急于割斷和批判自身傳統,而將西方的現實主義、浪漫主義、自然主義、象征主義及現代主義、后現代主義思潮和文學表現匆匆操練一遍,此風一直延續到九十年代的后現代主義風潮及所謂的先鋒寫作。”8可見,西方先進的文學理論潮流帶給中國文學界的不僅是創新上的影響焦慮,還有跟進的步伐快慢所導致的時間上的焦慮。而當我們將西方的文學風潮一一演繹過后,勉強跟上它的最新步伐了,新的焦慮又誕生了:如何在自己的本土范圍內畫出存在的意義,怎樣亮出自己獨異的文學理念和表現方式,怎樣喚醒文學日益酣沉的魅力。
這種焦慮存在的場域之一就是文學的邊緣化。邊緣化在文學界已不是一個新鮮話題。但是到了新世紀,市場經濟所帶來的文化消費意識的膨脹,嚴重沖擊到文學創作和閱讀的熱情,文學的神圣地位愈滑愈遠。另一方面,文學樣式的多元化在為其注入活力、增添自由度、加強文學的本真性之時,也給文學性的純正帶來隱憂。網絡的發達明顯降低了文學的門檻,作品的質量也就成為疑問。當被形式主義批評家視為文學作品審美特性的文學性遭到質疑,試問,文學還能成其為文學嗎?
那么,另一個該焦慮的問題也隨即而出:庸俗化。網絡及影視傳媒的撞擊,文學在公眾面前登場的方式趨向花里胡哨,公眾接受程度的良莠不齊……諸多問題齊頭并進,文學墮為庸俗快餐的命運令人疑憂。于是有人提出“中國文學”“中國作家”“中國評論家”“中國文學理論”都“已經死亡”,雖然偏激,卻也映射出當代人對新世紀文學質量的焦慮和對優秀文學作品的呼喚。
據說古羅馬人所信奉的雅魯斯是一個兩面人,一面朝向過去,一面朝向未來。新世紀文學十幾年的發展歷程讓我們看到了雅努斯的兩面,過去的不會僅僅成為過去,未來的也不是沒有限度的遙遠,過去、現在和未來其實是可以面對面對話的。該怎樣看待新世紀文學,或許伊格爾頓的觀點能為我們提供啟示:“任何東西都能成為文學,而任何一種被視為不可改變的和毫無疑問的文學——例如莎士比亞——又都能夠不再成為文學。以為文學研究就是研究一個穩定、明確的實體,一如昆蟲學是研究各種昆蟲,任何一種這樣的信念都可以作為妄想而加以拋棄。”9
文學的魅力,就在于它出發的路徑不同,沿途風景不同,抵達的目的地也不同,而出發時的喜悅和出發后的收獲永遠是相似的。新世紀文學亦如此。
注釋:
1.張未民.《開展“新世紀文學”研究》.文藝爭鳴,2006(1).
2.同上.
3.雷達.《為何無大師?新世紀文學的精神生態——雷達在上海市作家協會“城市文學講壇”的演講》.中國網,2007-01-23.
4.余華.《一個記憶回來了》.文藝爭鳴,2010(1).
5.趙勇.《文學生產與消費活動的轉型之旅——新世紀文學十年的抽樣分析》,貴州社會科學,2010(1).
6.同上.
7.同上.
8.同①.
9.轉引自南帆.《理論的緊張》.上海三聯書店,2003,第149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