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天鳴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 325000)
溫州鼓詞的機遇與挑戰
許天鳴 (溫州大學音樂學院 325000)
溫州鼓詞是浙南地區的傳統文化,體現了當地語言文化藝術特色,在時代的發展變遷中,本文嘗試探討溫州鼓詞在樂器聲腔作品等方面的變革,以煥發新的生命力。
溫州鼓詞;改革發展;陳派藝術
溫州鼓詞是浙南地區地地道道的當地說唱藝術,據《平陽縣志》記載其最早可追溯至宋朝,南宋詩人陸游曾描繪過溫州農村演唱鼓詞的詩詞《趙五娘與蔡伯喈》的盛況,并作詩《小舟游近村,舍舟步歸》“夕陽古柳趙莊,負鼓盲翁正作場。身后是非誰管得,滿村爭唱蔡中郎。”由于其承載了浙南地區戲曲的精華,溫州鼓詞于2006年5月被列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從此溫州鼓詞在國家政策的支持下,走上了發展的快車道。溫州鼓詞發展歷經數載,也產生了眾多門派,大浪淘沙下,至今留存下來的鼓詞門派都俱有自己獨特表演風格,形成較完善傳承體系的并不多,其中陳派藝術就是鼓詞發展傳承的杰出代表,陳派藝術傳承人陳忠達(藝名陳小寶)曾斬獲第八屆中國曲藝界最高榮譽“牡丹”獎,填補了我市在此項榮譽上的空白;瑞安陳春蘭今年又摘取了第九屆中國曲藝“牡丹獎”。在2016年11月份溫州鼓詞陳派藝術展演”在溫州廣電中心舉行。溫州鼓詞大師陳志雄及10多位陳派藝術傳承人登臺獻藝,其中包括陳志雄演唱的經典曲目《三打白骨精》、陳小寶的“牡丹”獎作品《武松醉打蔣門神》等節目。充分展示了鼓詞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和精髓
隨著溫州市重啟“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有形文化和無形文化都得到了溫州市政府的重視,并開展了一系列的活動。例如由溫州市電臺跟蹤報道的《古城溫州的傷疤》等系列活動,有效地監督和促進了對一些古街、古建筑和名人故居的保護和開發,并增強了溫州市廣大民眾對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南戲和永昆等非物質類區域性代表藝術形式也不斷得到溫州市政府與各級研究部門的廣泛重視。如今,溫州鼓詞被正式列入國家級“人類口頭與非物質遺產代表作”名錄,這意味著我們向世界做出了莊嚴的承諾:一定要14采取切實可行的有力措施,加強這一份寶貴文化遺產的全面保護和繼承。代表作申報的成功,也將鼓舞廣大鼓詞愛好者和其他有識之士,迎來鼓詞遺產繼承和保護新局面1。
溫州鼓詞在快速消費的碎片化年代,其表演形式和內容面臨著很大的挑戰,本文將以陳派藝術為例,從歷史發展的視角觀察與思考如何讓這門傳統藝術繼續流傳和發展,思考溫州鼓詞面臨的挑戰和機遇。
1.溫州鼓詞伴奏樂器牛筋琴的發展歷史及面臨的問題
溫州鼓詞的主要伴奏樂器是牛筋琴,又稱“唱詞琴”。相傳牛筋琴產生于清光緒中葉,當時永嘉一位叫新近的鼓詞老藝人,一次在溫州打羅橋一家彈棉花店里唱喜詞,因敲鼓時用力過猛把放扁鼓的方凳腳上繩子敲斷了,便臨時在店里找了彈棉花用的牛筋做繩子縛在凳腳上,在敲鼓時,鼓簽碰到了牛筋,發出叮叮當當的聲音。他受到啟發,后來就把牛筋縛在方凳腳上,敲打時能發出兩三個高低不同的音,供藝人在演唱句段時敲打幾下做歇力之用2。最初鼓詞的伴奏樂器只有一面鼓,相傳清光緒中葉永嘉鼓詞藝人偶發現拉伸的牛筋在敲擊后可以產生音高,隨即把牛筋綁在板凳上兩頭,這就是最初的牛筋琴。最初牛筋琴只能發出兩三個音高,并不能打出旋律,其功能至多只是和鼓一樣為打擊樂器,只供藝人演唱間隙休息。平陽縣敖江鎮濱海村陳昌牌先生第一次對牛筋琴進行改良,把五根牛筋固定在木板上,調其松緊使其能發出宮、商、角、徵、羽五音,把它變成可以隨身攜帶敲擊出旋律的樂器。二十世紀初,隨著鼓詞音樂的發展,牛筋琴在鼓詞藝術中所占的比重也日益增大,藝人們在實踐中,把牛筋琴的五弦增加到七弦,音域擴大,時至今日已經發展成為16弦甚至23弦。使其在配合鼓詞說唱時更加游刃有余,增加了鼓詞的藝術表現力。
繆天瑞先生認為樂器改良是否成功主要取決于四項因素—音域、音準、音美和表現力。牛筋琴目前的一個明顯缺陷是音準問題。本人認為牛筋琴的改良應該注重以民族傳統與科學相結合,在本地區文化環境中的審美與演奏特征進行針對性的改良。以當前的牛筋琴為例,在保留樂器本身的特質的前提下,應該改良樂器的三個方面,規范音準、增寬音域和改善音色。音準是一件樂器最重要的指標,雖然一些人認為我國的民族樂器的音準標準不能完全參照西方樂器的十二平均律,但本人認為其音律標準也要和西方樂器趨同,原因有二,其一,從西方古典樂器到現代電子音樂都是以十二平均律為標準,在這個音律體系下的樂器才有更大的演奏空間。其二,鼓詞的牛筋琴的音準能調到多準這又是一個話題。牛筋琴在每次演奏時的音準都不盡相同,而在每次演奏中,如以十二平均律為標準,其琴弦的音準相差甚大,在低音區甚至不能入耳。這是樂器本身設計的局限性造成的。所以利用物理聲學等原理來對進牛筋琴進行改造十分必要。牛筋琴的音色的改良是另一問題,民族樂器的音色普遍“扁,薄”,即缺少共鳴。而且在與其他樂器和合奏時,音色過于突出,缺少融合感,牛筋琴如果在音色上可以參考揚琴等發展成熟的樂器的共鳴構造,這樣既可以保證自己的獨特音色,又會改善自己音色的共鳴,穩定音準。牛筋琴在音域的方面也可以做出大膽的嘗試,因為表演者是一只手演奏牛筋琴,另一只手在敲鼓,如果所以音域可適度增加,可以更加適應演奏的題材和曲目。
2.溫州鼓詞聲腔存在的問題及需要的音色改良
(1)溫州方言面臨的挑戰
清代趙鈞《過來語》:“嘉慶、道光年間,有白門松最善唱詞,至處皆懸燈結彩,傾動一時。”謂溫州鼓詞歷史悠久,源遠流長。從大范圍講,溫州鼓詞是使用溫州方言的一種說唱藝術。從小范圍講,溫州鼓詞流傳于溫州各縣市(溫州市區、瑞安、平陽、永嘉等),雖然各縣市方言有所不同,但還是以瑞安城關方言音韻為演唱的基本標準。正因為瑞安方言的特殊性,才使得溫州鼓詞聲調多變、富有音樂性,善于表達3。溫州鼓詞陳派傳人,鹿城區曲藝家協會主席陳忠達先生的鼓詞《武松醉打蔣門神》曾在第8屆牡丹獎榮獲“表演獎”的獎杯,這是鼓詞的特色優勢,但也是其限制發展的重要因素。這次比賽在浙江余杭舉行,除個別評委可以聽懂溫州鼓詞,其他評委大多聽得一頭霧水。雖然有語言障礙,但是陳忠達憑借完美的舞臺表演和動人的唱腔與,最終打動了在場的專家評委,摘得牡丹獎表演獎。隨著互聯網的飛速發展和國家大力推廣普通話教育,以溫州方言為載體的溫州鼓詞的生存在未來面臨極大的挑戰。溫州目前的所有教育體系從幼兒園到大學都在實施普通話教育,在帶來文化交融的同時,也不可避免的帶來了負面影響,一個語種的消失,這里我們不做利弊的分析討論,但對溫州的鼓詞上來講,確是嚴重打擊,在可見的未來二三十年,溫州鼓詞將會變成聽不懂的曲藝。一個聽不懂的語言藝術的生存環境岌岌可危。所以在新作品創作時,筆者認為可以大膽嘗試創作普通話的作品。在結合鼓詞特有的聲腔和伴奏樂器,鼓詞的韻味會有些許改變,但也會散發別樣的風采。
(2)唱腔音色的完善
唱腔是鼓詞藝術的生命和靈魂,是其區別于其他曲藝形式主要因素,具有極高的辨識度,這正是其獨有的特色。然而在現代文明的沖擊下,人們的審美,對聲音的美的認知也都發生了改變。關于鼓詞的唱腔我們要大膽借鑒其他藝術形式,只有勇于面對目前鼓詞的問題,積極面對解決,才能讓鼓詞這門古老的藝術重新煥發新的生機,在鼓詞的日常訓練中,我們可以借鑒民族聲樂的唱法,在保證鼓詞行腔韻味。傳統鼓詞訓練聲腔采用清晨“喊嗓”和“吊嗓”的方法。這種練習可以讓表演者的聲音始終處于積極的狀態,會幫助行腔。如年近八十歲的鼓詞表演藝術家陳志雄先生從60多年來,執著于溫州鼓詞的演唱與探索,逐漸形成自己的風格與特色。其嗓音高亢清亮,唱腔剛柔相濟,能適應不同類型的人物故事說唱,與丁凌生、阮世池、方克多并稱為溫州“四大詞師”。
溫州鼓詞的行腔雖然與我國的民族唱法有所不同,但是所有行腔形式都離不開良好的氣息支持,良好的氣息是行腔咬字的基礎,鼓詞演員在舞臺上,不僅要完成演唱,還要結合各種伴奏樂器,其對氣息的要求將更加嚴格,從兩種唱法的基本發聲要求和原理上看看,有許多相同之處,我國的民族聲樂演唱技法近些年借鑒美聲的許多技巧與理念,基本形成了完整的科學聲樂教學體系與統一的聲音審美。鼓詞可以大膽的地借鑒民族聲樂唱法,把民族唱法訓的練聲方法與鼓詞中特有的行腔韻味結合起來,既能保留鼓詞唱法的風格,又能發展和完善鼓詞藝術。只要大膽的與民族唱法相結合,在聲音的音色和控制上進行了大膽的嘗試,對于整個鼓詞的教學傳承和表演的生態體系,都有極大的幫助。
溫州鼓詞大體以溫州瑞安城關方言音韻為基本標準,充分體現了其獨特性和本土藝術魅力。然而瑞安方言中沒有翹舌音,噴口音重。
民族唱法是“以腔帶字”,充分運用真假聲的混聲共鳴,用以找到明亮圓潤的聲音。混聲概念是民族唱法的重要技巧,在低音區時就開始混入假聲,隨著音區的走高,假聲的比例也越摻越多。但并不是純假聲,期間還要有強大的呼吸作支持,這樣真假聲的比例才能運用自如,自己唱著輕松,別人聽著不累。鼓詞由于使用方言的關系,發音的腔體容易受到咬字的影響,這更需要表演者在保證字正腔圓,把方言咬清楚的同時,充分利用喉頭的打開,用舒服的深呼吸使頭腔咽腔胸腔適度打開,形成穩定的共鳴腔,讓咬字和聲音融合到一起。如果延續之前的高喉位,即便有呼吸支持,聲音也不免會淺薄。
3.溫州鼓詞演唱內容的與時俱進
鼓詞這門古老的藝術產生在農耕文明里,穩定的生態系統,讓這個曲藝形式流傳了下來。然而面對今天新媒體時代的沖擊,著這門古老的藝術鼓詞的狀況與前景也令人堪憂,首先鼓詞的聽眾目前已老年人為主,并且大都集中在城鄉郊區和偏遠農村。由于如今的人們可選擇的藝術形式越來越多,如電影電視話劇音樂會等等,人們不再喜歡傳統的戲曲。并且學習鼓詞演唱的人越來越少,傳統藝術最怕的就是后繼無人,鼓詞也不例外。只有大膽進行改革,才能使這門古老的藝術繼續散發往日的光彩。所以筆者認為內容革命迫在眉睫。
目前溫州鼓詞演唱內容分為兩大類“大詞”“平詞”兩種。“大詞”一般以經卷書為演唱內容,平詞的內容則演繹小說等市井文化題材。鼓詞的傳承為口傳心授,師傅唱一句徒弟背一句,沒有文本記載流傳。所以隨著老藝人的離去,一些曲目也沒有流傳下來。目前存世的傳統曲目和之前相比少之又少,據張仕賢先生回憶的“十八本”詞有:《荷花圖》《思鄉賦》《十八灘》《節孝文》《九龍廳》《風雨亭》《三摘葡萄》《白汗衫》《十錯雙容貌》《私畫容圖》《文墨蘭買絲巾》《銀風帕》《玉笛番帕》《暖香瓶》《西園夢》《紫玉鴛鴦》《五色枯梅》《九曲明珠》。而一些古典小說則如《說唐》《南游》征西》《西廂記》《荊釵記》《玉堂春》《拷紅》《濟公傳》等,如現代詞《杜鵑山》《紅燈記》《平原槍聲》《筑路人》等等4。
首先內容革命可以參照民歌唱法作品的發展模式。中國的民歌分布廣,內容雜,然而在今天民歌的演出市場卻欣欣向榮,演員在電視媒體晚會上出鏡率高,當紅演員收入非常可觀,在高校里和音樂院校也都有民歌專業,其原因就是民歌的作品緊緊跟著主旋律,謳歌時代和祖國的偉大,并且時時刻刻響應黨中央提出的號召,使得民歌的發展搭上了時代的快車,得以繼續生存和繁榮。鼓詞也可以在內容上與時俱進,做些內容上的創新和思考。
一門藝術的發展離不開政府的支持,政府可以嘗試在當地中小學教育中適當加入鼓詞藝術的。也可以用藝術發展基金為鼓詞藝術的發展提供更多更好的平臺。溫州鼓詞雖然前景不容樂觀,但是所有的藝術形式都不是一成不變的,溫州鼓詞如果嘗試大膽的改革,也將重新煥發新的風采。
注釋:
1.劉順.《從溫州鼓詞生存現狀談本土音樂的傳承與發展》.《音樂探索》,2011.1.
2.徐兆格《筋琴與溫州鼓詞》.足陽鄉土文化從書《妮紫嫣紅春滿園新時期平l‘n文化藝術記實》.平陽縣文化廣電新聞出版局,2005年2月第l版.
3.王志毅.《溫州鼓詞的音樂和唱詞特點》.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2年第3期.
4.王志毅.《溫州鼓詞的音樂和唱詞特點》.天津音樂學院學報(天籟),2012年第3期.
[1]齊森華,陳多,葉長海.中國曲學大辭典[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1997.
[2]湯鎮東.溫州鼓詞男女篇[M].蘭州:甘肅人民出版社,2004.
[3]葉大兵.溫州民俗[M].北京:海洋出版社,1992.
[4]胡珠生.溫州近代史[M].沈陽:遼寧人民出版社,2000.
[5]王志毅.溫州鼓詞的音樂和唱詞特色.天津音樂學院學報,2012.
[6]邱一曼.淺談溫州鼓詞在21世紀所具有的生命力與文化力.中國音樂,2009.
[7]趙雷.溫州鼓詞的樂器、句式、唱腔與伴奏音樂[J].中國音樂,2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