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 燦 (廣州航海學院 510165)
借“互聯網+”與“動漫+”打破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的瓶頸
——以東莞非物質文化產業發展為例
莫 燦 (廣州航海學院 510165)
“互聯網+”正在成為一個新的思維方式,其中“+”是關鍵;而動漫產業也正在成為一個文化產業中一個跨行業、跨門檻的集合體。本文重點探討的是民俗文化產業通過“互聯網+動漫+”如何實現以創作、創造和創新為根本手段,以品牌形象、文化內容和創意成果為核心價值,以知識產權實現消費為交易特征,通過對互聯網信息技術的應用,在思維上實現突破,從而在活動領域及層面得到有效拓展。
互聯網+;動漫+;文化產業;民俗文化
本文為廣州航海學院課題《東莞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衍生品繪制》(項目編號:2017Jl39)研究成果。
2015年3月5日,李克強總理在政府工作報告中首次提出制定“互聯網+”行動計劃,旨在拖動移動互聯網、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與現代制造業、生產性服務業等的融合創新,發展壯大新興業態,打造新的產業增長點。為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提供環境,為產業智能化提供支撐,增強新的經濟發展動力,促進國民經濟提質增效升級。
2015年下發的《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重申,到2020年要讓“文化產業成為國民經濟支柱性產業”,表明中央在“十三五”時期大力推進文化產業發展,實現文化產業發展目標的決心和信心。“十三五”是文化產業發展的歷史機遇期,且呈現出諸多新的發展趨勢。《建議》中指出,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習近平同志關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的基本方針,對傳統文化做到“揚棄繼承、轉化創新”,讓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擁有更多的傳承載體、傳播渠道和傳習人群,使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與當代文化相適應,與現代社會相協調。
“互聯網+”概念的提出,意味著越來越多的傳統行業,傳統應用和服務正逐漸被互聯網改變,傳統行業全面擁抱互聯網的時代已經到來。近年來,互聯網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滲透到社會經濟與生活的各個領域,深刻改變我們的生活:“互聯網+傳統集市”誕生了淘寶等電商平臺;“互聯網+傳統百貨賣場”誕生了京東等自營電商;“互聯網+傳統婚介”誕生了世紀佳緣等婚戀網站;“互聯網+傳統書店”誕生了孔夫子舊書網,“互聯網+傳統交通”誕生了快的、滴滴等打車APP。而“互聯網+動漫+”將會產生怎樣的“化學反應”?它對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又將產生怎樣的影響?毫無疑問,隨著互聯網的深入應用,電子商務,視頻網站,眾籌等互聯網模式與動漫產業嫁接,改變并重塑了動漫產業鏈;而動漫產業又與民俗文化的融合,將會擴大動漫的IP同時也會提高民俗文化的影響力和傳承。
人們會將設計師創造出來的視覺符號視為人性化技術在文化上的表現,并會下意識地將之間從歷史上傳承下來的圖形和模式聯系起來。設計不能僅僅體現時尚潮流,同時也應促進產業文化的進步,它促使我們在可持續性發展方面不斷進行創新,增強我們的文化認同感和凝聚力,也給我們帶來一種情感歸屬感和社會歸屬感。
現在是互聯網+大數據+IP的新模式,動漫產業爆發的熱潮,離不開IP項目,而民俗文化本身就是一個大IP。民俗文化最不缺的就是故事,動漫恰恰注重的就是故事。一個好的故事只能帶來一部好作品,而在互聯網時代的思維和商業模式下,一個好故事被我們演繹為一個優質IP,這個IP帶來的卻是一系列好作品以及更多的衍生品。一個好的IP可以貫通民俗文化、動漫等系列產業鏈條,這對整個傳統文化產業學習如何利用這一平臺,或以實現自我轉型來說都是巨大的契機。
在民俗文化方面,我國擁有豐富的文化資源,我們的民俗文化有很多優秀的資源可以挖掘,對民俗文化的表現更能使我們的動漫產業具有原創性,這些都將成為動漫產業最大的滋生土壤。可以說,我國動漫產業已從過去的分業經營轉向混業經營,在文學、漫畫、動畫、游戲、影視、玩具、服裝等領域開展多元化、交叉式經營。以IP為核心的泛娛樂,發展戰略成為引領我國動漫產業發展的新引擎。“動漫+”打破了文化產業原本的條塊分割模式,形成了橫向經濟。
多年來東莞市民俗文化產業發展緩慢,困難重重。年輕人興趣不大,認識不深;民間藝術人才“青黃不接”;民俗文化名聲不大,影響力很小;民俗文化類產品開發少,衍生品更不多。從2014年以來,東莞市文化局利用互聯網思維改變工作方式,堅持文化惠民,大力創新文化服務方式,以廣東省非遺數據庫建設為契機,逐步建設“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數碼平臺”,以數碼平臺為基地,舉辦“客家山網上歌擂臺賽”、“莫家拳通關賽”、“網上龍舟賽”等網絡賽事;舉辦網上論壇,促進市內外非遺保護工作經驗交流和理論研究,利用互聯網技術,推動東莞非遺保護工作發展。以非遺項目為題材,繪制漫畫繪本《東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讀本》,以中小學生鄉土教材形式,向全市中小學生發行,推廣東莞民俗文化;通過手機微信和微博的建設,通過各種途徑發布常規活動預告和報道、進行文藝知識普及,探索數字文化館的建設;舉辦非遺創意產品研發座談會,將非物質文化遺產與現代創意相結合,相繼推出具有東莞本土文化元素“麒麟”為主題的《麒麟王》等電影電視動漫片,莞香系列創意產品、莞草紡織工藝品、“麒麟擺件”“小龍舟擺件”“荷花仙子”系列文創產品等。
隨著大數據技術的發展和人們對數據價值認識的不斷加深,大數據分析在動漫和民俗文化產業的作用越來越明顯。通過大數據分析挖掘客戶需求和用戶的真實偏好,根據分析結果制定動漫和民俗文化產業的發展方向,設計跟百姓生活息息相關的產品。擴大民俗文化資源的影響力和知名度,結合動漫形式,生產更多的具有當地特色的大眾產品進去百姓之家;讓更多的青少年了解、熟悉、熱愛當地的民俗文化并自發的傳承下去;在保持自己民俗文化特色前提下,實現可持續性發展。
[1]牛興偵.因互聯網而變,借“動漫+”實現跨界優化[N].中國文化報,2015.10.
[2]中經文化產業,國辦明確文化領域發展七大主要任務[R].中經發布,2015.11.
[3]尤解平.互聯網+影視 打造多屏時代的影視生態圈[M].北京:中國經濟出版社,2015.9.
[4]東莞市文化館.東莞市文化館2014年工作亮點及2015年工作計劃[M].東莞,2014.
莫燦(1982.11- ),男,湖南人, 講師,漢族,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數字媒體藝術與傳統美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