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樹文 李 楠 (昌吉學院美術系 831100)
民漢交互與國家認同下現代新疆視覺形象建構的圖像學研究論綱
楊樹文 李 楠 (昌吉學院美術系 831100)
在以往的新疆藝術與文化研究中,更側重民族學訴求中對某一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特性與品質的挖掘,討論古代和傳統材料較多,而對現當代新疆“多元一體”文化結構中的材料關注較少;以往的研究在強調地域性、民族性的同時,也容易給人造成了新疆現代文化形象是由某少數民族文化獨自構建的誤解。而本選題正是著力于反思對新疆文化形象過于單一的解釋。通過構建新疆形象的各種圖像,分析挖掘民、漢各族人民和不同文化模式在新中國以來交互認同走向多元共建的歷史事實,既是課題的理論訴求也是其理論價值所在。
民漢交互;國家認同;新疆形象;圖像學
各類圖像構建了新中國以來現代新疆的視覺形象,以視覺藝術和大眾視覺文化(包括報刊、雜志、廣告宣傳品等)兩個系統中表現新疆的“圖像”為核心,在視覺文化史的維度中探討構建現代新疆形象的圖像背后蘊藏的民漢各文化模式(伊斯蘭系少數民族文化、新疆本土漢族文化、生產建設兵團文化和新時期以來的新移民文化)在新中國以來走向交互與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例如構成新疆視覺形象的新疆地貌風景圖像,就不僅只是表現新疆少數民族生活的邊地風景,更是對共生于新疆的民漢共同的家園和民漢交互認同的文化場域的表達;新中國以來的新疆少數民族風情圖像,就曾在不同時期扮演著表達對國家中心文化(特別是政治文化)的認同、體現中華民族尋根訴求、對現代旅游商業與文化獵奇者的呈獻等不同角色,每一種民族風情圖像的運用,都隱含著不同時期新疆民漢交互與認同的方式……
本選題在致力于知識生產的同時,嘗試學科方法、材料和觀點上的探索或創新:借助視覺文化研究和圖像學的方法,討論圖像背后的社會涵義和歷史文化信息,并將傳統美術史與美學不關注的大眾日常生活中的圖像材料納入到討論對像中來,達成研究材料的擴充和豐富。不僅在方法上希冀于從視覺圖像角度討論現代新疆文化問題的拓展,而且從以往視覺藝術研究更看重藝術本體的習慣性視域中解放出來,從而實現從更立體角度討論新疆現代視覺文化史和藝術史的可能。
在以往的新疆藝術與文化研究中,更側重民族學訴求中對某一少數民族傳統藝術文化特性與品質的挖掘,討論古代和傳統材料較多,而對現當代新疆“多元一體”文化結構中的材料關注較少;以往的研究在強調地域性、民族性的同時,也容易給人造成了新疆現代文化形象是由某少數民族文化獨自構建的誤解。而本選題正是著力于反思對新疆文化形象過于單一的解釋。筆者贊同費孝通先生“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的理論概括,該理論不僅是對中華民族歷史形成的概括,更是現今正在進一步實現的進程或目標。因此,通過構建新疆形象的各種圖像,分析挖掘民、漢各族人民和不同文化模式在新中國以來交互認同走向多元共建的歷史事實,既是課題的理論訴求也是其理論價值所在。
自二十世紀初以來,我國“民族”研究呈現出三種不同的路向:1、“民族與國家”的政治學訴求(英文中nation可譯為“民族”,亦可譯為“國家”):該維度的“民族”研究關注由此概念產生的自豪感、認同感和凝聚力。2、“民族與文化”的人類學關照:該維度的“民族”研究關注各民族(特別是少數民族)的文化存在狀況。3、“民族與革命”訴求中的中國馬克思主義民族理論:這與1921年中國共產黨成立以后在領導中國革命的斗爭實踐中,運用馬列主義民族理論研究解決中國民族實際問題密切相關,主要關注各民族的政治地位和其在社會革命中的位置。這三種路向在1949年以后走向統一。1978年以來伴隨著人類學和社會學恢復1952年院系調整前的格局后,人類學與重新復蘇的民族學形成新的學科分野,傳統的民族學側重國內少數民族歷史實存的研究,人類學更側重對少數民族“文化”的把握和討論,而社會學領域中的民族研究則呈獻出對現實社會中民族問題“關系的、動態的、實證的研究取向”(馬戎《民族與社會發展》)。
相對于側重討論某一民族的歷史和文化而言,新時期的民族理論越來越強調在現代社會關系和各民族的交互動態中對政策與應用性或民族發展問題的研究,費孝通先生于1988年提出的“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理論”認為:“多元”是各民族平等相處的民族關系和文化實存,“一體”則是56個民族結合成相互依存、統一而不能分割的整體——中華民族,且具有對該民族共同的認同意識。(費孝通:《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該理論立場轉變以往民族學面向具體某一民族的視角,以宏觀聯系的視野,體現學科面向現實與未來的指導意義。
在此學術背景下回望新疆地域性、民族性視覺文化或少數民族藝術研究,基本沿循著上個世紀初人類學和文化藝術學者岑家梧、楊成志、劉咸、龐薰琹、韓樂然、趙望云等關注中國具體少數民族歷史文化和藝術實存的研究線路。學者李安寧對新疆維吾爾族絲綢、建筑等民族民間美術的研究,王光新、左力光、李群等分別對新疆少數民族服飾、伊斯蘭宗教建筑及紋飾、維吾爾族生土民居建筑、艾德萊斯綢、土陶等的專門課題研究都形成了不少成果,與此同時,新疆少數民族美術史專論也邁開了重要的學術步伐。歸結起來,這些研究呈現出如下特點:側重某少數民族傳統藝術特征與品質的研究較多,面向現當代新疆民漢交互動態中的視覺文化研究較缺乏;側重古代或傳統民族文化藝術討論較多,針對新疆現當代文化藝術中的民族交互問題較少;訴諸于藝術學本體的內向觀察較多,而旨在建立研究對象與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等視覺文化史外向交叉關系的研究較少。
在當代新疆的文化藝術轉換與發展的維度中,也有多位學者或藝術家如克里木·納斯爾丁、康書增、莫合德爾·亞森、左紅衛、李勇、楊樹文、鄔建華等開始分別就少數民族傳統視覺資源在現當代藝術中的轉換、新疆當代視覺藝術家文化生態和移民、近現代新疆視覺藝術的社會史、美術創作中少數民族的文化傳承、當代新疆視覺文化模式與大眾日常審美等問題展開國家級、部省級等多層次多角度的課題研究,由此可見,將少數民族文化藝術放置在現當代新疆文化發展的維度中展開探討已成為當代新疆視覺文化和藝術研究的重要趨勢。
本題對新疆民漢交互與認同中的現代新疆視覺形象的圖像研究正是基于此學術動向的考量。在涉獵有限的外國相關研究中(英文成果),暫還未見學科交叉視野中對現代新疆民漢文化交互方面的圖像研究。因此本題在視覺文化史與美術史的聯合中,嘗試彌補現有新疆地域或少數民族視覺文化研究側重藝術作品形式風格或藝術家譜系的局限,探索現代史中的新疆圖像與具體社會時代信息的連接,拓展學科與知識生產新的可能,追索新疆當代地域文化和視覺文化研究的新方向。
本課題針對構建現代新疆形象的五類有代表性的圖像:新疆地域風景、新疆少數民族風情、新疆少數民族肖像、新疆少數民族視覺符號和新疆生產與建設主題的圖像展開專題研究。挖掘這幾種圖像背后所蘊含的民漢交互與認同的社會文化內涵,研究中實現如下目標:
(一)課題預期目標
1.搜集建國以來表現新疆的視覺藝術作品和大眾日常傳播領域中各類傳達新疆信息的圖像,(這些圖像的表現對象是新疆,而民族和漢族都會構成圖像的生產主體)編輯電子數據庫。把搜集整理的各類圖像作為“物證”材料來使用,分析和查證不同類別的圖像與其背后特定歷史空間中的政治、政策、經濟、文化心理等條件之間的內涵關聯,并針對課題預設的五個專題(詳見研究內容部分)展開研究。
2.本選題實際也是以圖像學方法對建國以來新疆視覺文化史的專題梳理,建立圖像內涵與新中國以來新疆社會文化的關系,研究方法可為其它省、自治區的少數民族相近問題的研究探索學科延伸和拓展的參考。
3.該選題也是對新疆豐富多樣、綜錯復雜的文化生態的研究。本課題認為現代新疆形象最重要的特征是“多元一體”性,而非僅僅“民族性”,即構建新疆視覺形象的各種圖像的生產主體無論是少數民族還是漢族,圖像的表現對象無論是漢族還是少數民族,其旨歸都是對民漢同為主體的現代新疆社會的反映。尤其在“現代化”與“工業化”條件下,流行文化與都市消費文化與新疆原有的少數民族文化結合起來,正在構建著一種包括民漢、兵地、城鄉、本土與移民、傳統與當代等豐富因素在內的當代新疆形象,而這種形象不僅有其歷史脈絡,更具有現實發展的潛力。這種現代新疆形象與祖國內地任何一個省區都不同,而在研究中揭示其在視覺文化領域的具體表現和具體內容正是本課題的一個重要目標。
(二)研究內容中的幾個專題
本選題旨在揭示建國以來體現多民族交互與認同的圖像共建現代新疆視覺形象的歷史,以專題研究的方式以點帶面展開討論,初步預設的研究專題和內容有:
1.新疆形象中的地域風景圖像:民漢交互與認同的場域:建國以來構成新疆形象重要部分的新疆地域風景圖像從側重自然地貌景色走向兼顧現代都市景象的傳達,作為圖像的創造者,無論是民是漢,此類圖像都意味著民族和漢族對共同的“家”——也即新疆自然形象的表達,而新疆地貌風景也正是民漢在社會生活中進行交互與認同的現實場域。該場域由自然走向都市,更包含著民漢共同對與“現代國家”同步一體的新疆現代形象的追求。
2.“典型”的新疆形象:建國以來少數民族風情圖像的蘊含:表達新疆少數民族風情的圖像構成新疆對外宣傳和文化傳播中新疆的“典型形象”,建國之初的這類圖像被用來表現少數民族對黨和國家政治、政策和權力的認同和歌頌;80年代以來這類圖像一度重回文化人類學的維度成為找尋民族文化之根的視覺求證;90年代商品經濟興起之后,它又有逐漸演變為在現代市場消費與宣傳中,為文化獵奇與旅游商業進行視覺呈獻的方式。對該類圖像象征涵義的挖掘,直指課題主題。
3.新疆形象中的少數民族肖像:身份與精神的不同向度:無論疆內外的民族和漢族美術家亦或攝影家所創造的新疆少數民族肖像中,對少數民族自身身份的本原精神表達和對“多元一體的中華民族”一份子身份的精神追索成為該圖像的兩種寓意向度,圖像中的肖像背后是民漢各族不同的創造和闡釋方式,這本身即是民漢交互的鮮活例證。
4.現代新疆視覺形象中對少數民族視覺符號的引用與改造所體現出的民漢文化關系:在如現代新疆建筑裝飾、視覺傳達設計、視覺藝術表現等渠道建構新疆視覺形象之時,少數民族視覺符號被不斷挖掘和強調,這是基于民、漢多種文化模式交流過程中彰顯地域與民族文化特殊性的考量,在認同現代化進程的主流文化之時,傳統的民族視覺符號的“引用”和有意識的“改造”也體現出豐富生動的民漢文化交互與認同態度。
5.溝通“家”與“國”的圖像——新中國以來新疆各民族生產建設圖像所體現的民漢交互與國家認同的現代形象:生產與建設在新疆同樣具有意識形態的綱領性質,圖像中少數民族和漢族共同參與的生產建設,既意味著對“家”(新疆)的建設,也意味著對“國”的建設,它構成不斷前進中的現代新疆形象的一個重要面向。在對具體歷史條件的考察中,該主題意味深長,可做多個命題的細化和深入,比如現代新疆少數民族農民主題的圖像研究、少數民族工人主題的圖像研究、畜牧生產中的漢族圖像研究、生產建設中的民漢教、傳、幫、帶等互助團結圖像研究等。
通過以上專題(數量和內容在實際研究中可做微調),討論各類圖像在歷史中構建現代新疆視覺形象的內涵問題。選題一再強調:雖然傳達少數民族形象的圖像構成了現代新疆的形象的重要部分,但那些少數民族圖像背后的民漢文化交互才是現代新疆形象真正的社會文化內涵。
(三)擬突破的重點難點
重點:
1.分專題對構建現代新疆形象的各類圖像和與圖像表達有關的政治、經濟等社會文化文獻進行搜集和分類整理。
2.建立各類圖像與具體政治、經濟、文化等社會條件之間的關聯。
難點:
1.實現圖像搜集的廣度和分析圖像的客觀性。
2.做到各專題圖像分類的科學性和解決問題的有效性。
1.民漢交互與國家認同下現代新疆視覺形象建構的圖像學研究有助于澄清現當代新疆文化藝術多元性、混雜性、豐富性結構的歷史和現實真像,從而為當代新疆地域文化認識和價值評判提供理論支持。
2.該研究可為視覺藝術工作者(包括美術家)對“新疆身份”的建構提供直接的歷史參照和文化思路:對當代新疆藝術文化身份和新疆形象的定位,絕不應僅僅滿足于體現某一民族文化的特征,而應切入民漢多種文化模式交互與認同前提下的“多元一體”動態結構之中。
3.在政府宣傳中,少數民族文化形象成為表現新疆形象的主導,這在戰略上無意間拉遠了“民族”之于“國家”的距離和相關性,也不符合現當代新疆的客觀歷史和現實。因此,該研究所折射出的現當代新疆視覺文化多元性結構與形成過程,不僅為黨和政府主導下的新疆文化形象宣傳提供思路,更為國家認同前提下的民、漢各族人民共同所有的新疆在文化領域的長治久安和實現現代文化引領下的新疆和諧穩定與發展貢獻智力資源。
在藝術學與民族學的交叉中,以視覺文化史和視覺藝術史為基本框架,圖像學方法為基礎,(圖像學與傳統的形式風格學或藝術美學面對圖像時的態度和著眼點完全不同,它更關注圖像內容的社會內涵,而不是圖像的美學形式。另一方面,潘諾夫斯基以來的圖像學強調對圖像中的社會文化涵義的求證,也即將圖像作為證據,研究圖像的文化象征性涵義,而不僅僅滿足于回答圖像表現了什么內容的“圖像志”描述。也正是在此意義上說,構建新疆形象的許多圖像雖然表現的內容是一望而知的少數民族風情或少數民族肖像,但此圖像內容在具體社會歷史條件下出現意味著什么?象征著什么?有什么社會文化寓意?對這些問題的求證才是本選題所謂圖像學研究的目標。)梳理建國以來民漢交互與認同中的現代新疆形象被各種圖像建構的歷史,分析不同歷史階段新疆視覺藝術作品和大眾日常視覺材料中各種圖像所具備的民漢文化關系寓意,在具體研究中會使用諸如話語分析、圖像分析、文獻法、訪談法等具體手段。
[1]費孝通.《中華民族的多元一體格局》[J].北京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1989.4.
[2]馬戎.《現代國家觀念的出現和國家形態的演進》[J].西南民族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2.
[3]范景中.《《圖像學研究》中譯本序》[J].新美術,2007.4.
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項目“建國以來民漢交互與國家認同中新疆視覺形像建構的圖像學研究”成果,課題編號:14XJJCZH007
楊樹文,1980年2月生,男,漢族,天津靜海人,中央美術學院獲美術學博士學位,昌吉學院美術系副教授,研究方向:近現代美術史與視覺文化研究、中國畫創作與理論。
李楠,1979年2月生,女,漢族,江蘇宿遷人,山東大學藝術學院博士生,昌吉學院美術系講師,研究方向:民藝學、中國畫創作與教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