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 申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350108)
略談我國優秀鋼琴三重奏組合
——“基因三重奏”
許 申 (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350108)
鋼琴三重奏是一種常見的室內樂形式,但在國內發展較晚,且高水平的三重奏組合也不多。然而,由三位中國音樂家組成的鋼琴三重奏組合——“基因三重奏”,不斷追求創新,經過十年洗練,將優秀流行音樂作品與經典曲目進行藝術再創造,使經典曲目更易于被大眾接受,并使音樂作品在各自原有的基礎上,迸發新的藝術生命力。
鋼琴三重奏;“基因三重奏”;室內樂
2015年,我國著名的鋼琴三重奏組合“基因三重奏”開啟了在多個城市以“回到原點”為主題的十年經典音樂會巡演活動。音樂會的上半場的曲目有貝多芬《D大調鋼琴三重奏“幽靈”》第一樂章(Op.70),《自從那一天》(選自《路易斯》)、《花之歌》(選自《卡門》)、《間奏曲》(選自《鄉村騎士》)、《帕帕基諾與帕帕基娜》(選自《魔笛》)、《莫扎特“小星星”主題華麗變奏曲》(亞當?施密特曲)。在音樂會的下半場,“基因三重奏”的曲目為周靜改編自古今中外名家的“嫁接曲”1:《夜半幽靈》(貝多芬、張國榮曲)、《玫瑰三愿》 (黃自曲)、《聽海》(涂惠源曲)、《廣島之戀》(張洪量曲)、《十年》(拉赫瑪尼諾夫、陳小霞曲)、《貝多芬的女人花》(貝多芬、陳耀川曲)、《冰雨中的拉赫瑪尼諾夫》(拉赫瑪尼諾夫、潘協慶曲)。音樂會的壓軸曲目為肖斯塔科維奇的《第二鋼琴三重奏》第二樂章(Op.67)。這次巡演獲得多方贊譽,并吸引了一大批樂迷朋友。
鋼琴三重奏作為室內樂的一種常見形式,在巴洛克時期就已經出現。“鋼琴三重奏作品從巴洛克時期的三重奏鳴曲,到十八世紀初附有伴奏的奏鳴曲,直至古典主義時期逐漸成熟發展起來。海頓作為四重奏之父,一生中創作了四十多首鋼琴三重奏作品,盡管在他的作品中小提琴和大提琴是作為鋼琴的陪襯,但是毫無疑問,海頓創作出了鋼琴三重奏的許多經典曲目。”2隨后的莫扎特,將大提琴和小提琴聲部分別獨立出來,以1786年創作的《G大調鋼琴三重奏》為代表作,推動了鋼琴三重奏的發展。貝多芬的三重奏《大公》,則發揮了鋼琴、小提琴和大提琴三種樂器各自最大的潛能,其創作手法對浪漫主義時期的室內樂風格有深遠的影響。另一重要作曲家舒伯特,雖然畢生僅創作兩部三重奏作品,但他賦予了三種樂器各自獨立的地位。浪漫主義后期作曲家勃拉姆斯,其三重奏作品的結構漸趨嚴謹,在當時鋼琴得到改良的條件下,勃拉姆斯使弦樂與鋼琴的配合更為精妙。現如今作為鋼琴三重奏經典的曲目大多都在浪漫主義時期結束之前就出現了,盡管20世紀之后人們在音樂創作的道路上不斷追求創新,但那些經典作品依然難被超越。
縱觀鋼琴三重奏的發展,不難發現,鋼琴三重奏雖然是室內樂的常見形式,但是由于鋼琴的音域寬廣,音量較之小提琴和大提琴更洪亮,使得如何把握三個聲部之間的均衡成為了演奏的難點,因此,鋼琴三重奏作品創作的發展過程實際上也是音樂家探索鋼琴和弦樂之間和諧發展的過程。其間經歷了從鋼琴占主導地位、弦樂作為陪襯的“雙星捧月”局面到三種樂器各自獨立并緊密配合的“星月同輝”的局面,這就要求三重奏的演奏者之間要有深入的交流和精準的配合。在演奏不同的作品時,演奏者要合理地發揮三種樂器的優勢,規避樂器間因自然差異帶來的干擾,才能完美詮釋作品。
國外的鋼琴三重奏發展起步早,由法國小提琴家雅克?蒂伯,鋼琴大師柯爾托,西班牙大提琴泰斗卡沙斯組成的三重奏被譽為本世紀最優秀的室內樂“黃金三人組”。他們20世紀初就一起演奏,二戰開始后,“黃金三人組”由于戰亂而解散。
1955年,小提琴家吉列特,鋼琴家普勒斯勒,大提琴家格林豪斯組成“美藝三重奏”,1968年由艾西多爾-科恩接替退休的吉列特,并保持下來,被托斯卡尼尼譽為“自魯賓斯坦、海菲茲和費爾曼之后最杰出的三重奏組合”。
相比之下,我國的鋼琴三重奏直到20世紀中后期才開始陸續出現,而且由于歷史的客觀原因,發展較為緩慢,如從1986年到2005年近20年間,發表在中國期刊上有關鋼琴三重奏的有效文獻僅有20多篇。
2009年,青年鋼琴演奏家張樂、小提琴演奏家宋強和大提琴演奏家龐瀟組成了天津交響樂團“華彩三重奏”,這是當前國際室內樂較高水平的重奏組合之一。2012年,“華彩三重奏”在俄羅斯圣彼得堡國際室內樂比賽中獲得第三名和俄羅斯作品最佳演繹獎,這才算填補中國在室內樂方面獲得國際獎項的空白。而直到2013年,國家級藝術大獎——中國音樂金鐘獎,才加入鋼琴和弦樂重奏獎項,此次鋼琴與弦樂重奏的獎項,被來自各音樂學院及音樂團體包攬,如上海音樂學院“棱鏡鋼琴三重奏”,中國音協大提琴學會的“Ohrid三重奏”以及上海音樂學院“Rococo三重奏”分別獲得金、銀、銅獎。
由于鋼琴三重奏的經典曲目需要聽眾具有較高的音樂欣賞水平,而易于大眾接受的、貼近人民生活的鋼琴三重奏作品并不多,室內樂愛好者以及社會大眾對鋼琴三重奏這一室內樂演奏形式還比較陌生。綜上所述,我國的鋼琴三重奏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在上述發展背景下,一個由三位中國音樂家組成的鋼琴三重奏組合——“基因三重奏”,經過十年洗練,在全國諸多知名音樂廳嶄露頭角。
“基因三重奏”由鋼琴家張佳林,小提琴家張精冶和大提琴家宋昭組成。2005年初,在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樓的317琴房,張佳林、張精冶和宋昭三人第一次以鋼琴三重奏的形式排練,曲目是貝多芬的《幽靈三重奏》。關于“基因三重奏”的命名,三位成員原本想起名為“一號樓三重奏”,后因這個名字稍顯另類,在2005年4月24日首演時就被棄用了。在北大附中萬柳社區教育培訓中心多功能廳里,女高音歌唱家陳小朵赴加拿大比賽的熱身音樂會上,還未對三重奏定名的三位成員,作為嘉賓在上半場演奏了“幽靈”三重奏,并從這一天開始開啟十年的合作。
2005年5月28日,在天津的“致敬貝多芬”音樂會上,三位成員第一次使用“古典基因三重奏團”這個名字,之后在中文名字中除去“古典”二字,僅在英文名稱中保留“classical”一詞。后來“基因”的命名如張佳林所言:“在我們的音樂中會永遠堅持音樂基因的傳承,并關注它的發展。”十年來,“基因三重奏”堅持固定時間排練和演出,在北京、天津、上海、武漢等地舉辦了一系列專場音樂會,在受到廣泛關注的同時,也收獲了眾多國際大師的贊譽。如前柏林愛樂樂團首席小提琴家Rainer Kussmaul教授稱贊他們演奏的莫扎特三重奏為“我心目中的莫扎特就應該是這個樣的。”東京四重奏大提琴家Sadao Harada教授認為“基因三重奏”的音樂是“風格純正,并有著少見的純凈而靈動的音樂感。”
2011年平安夜,“基因三重奏”在北京中山音樂堂以“玩玩”的心態開始將一批曾經在青少年時代打動過他們的經典中外流行歌曲進行改編,并結合現場脫口秀表演,獲得較好的反響。從此,每逢情人節、平安夜、七夕等節日,“基因三重奏”都會應邀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武漢琴臺音樂廳、蘇州大劇院等地舉辦以“戀戀時光”為主題的音樂會,曲目包括古典音樂小品、歌劇改編曲和流行歌曲改編曲。
2014年12月,隨著張精冶留學歸國,暫別舞臺一年的“基因三重奏”再次重聚,三位摯友在對待“基因三重奏”的觀念上,又回到了十年前的原點——“玩,沒有目的,但認真地玩。”歲月匆匆,三位成員的生活和事業的狀態已經與十年前截然不同。2005年,在中央音樂學院琴房排練的三位演奏者,誰都沒有想到當初純粹“為了在室內樂中躲個清凈的單純”,卻認真地“玩”了十年,并且成績斐然。十年時光并沒有改變三位成員對室內樂演奏的初衷——朋友之間用音樂交流和傾訴,享受音樂帶來的純粹。
“基因三重奏”十年來應邀參與許多大學、藝術院校的交流演出,熱心各類“公益”音樂會,參與眾多室內樂普及和社會慈善等公益活動。在音樂會曲目策劃方面,他們在研習傳統經典作品之余,還著力推介年輕作曲家的新作品,并為一系列國內外經典聲樂、器樂作品進行重新編配,讓這些藝術性很強的經典作品,更容易被普通音樂聽眾接受和欣賞,同時也為音樂愛好者們挖掘更多被時代忽略的精彩小品。自2011年,在北京中山公園音樂堂、武漢琴臺音樂廳、蘇州文化藝術中心大劇院等地舉辦了平安夜、情人節、七夕系列主題音樂會,并與青年作曲家周靜、陳欣蕾合作,改編、演奏了大量經典流行歌曲。他們改編的流行歌曲并不是簡單的原曲編配,而是經過藝術化的加工,富有創意。比如將柴可夫斯基《a小調鋼琴三重奏》與《張三的歌》、拉赫瑪尼諾夫大提琴奏鳴曲與《冰雨》、貝多芬鋼琴三重奏《幽靈》與《一輩子失去了你》、貝多芬《A大調第六小提琴奏鳴曲》與《女人花》等作品分別進行有趣的嫁接,使古典與現代無縫對接,自由穿越,營造出浪漫感人而又不失品位的藝術氣氛,以達到雅俗共賞。有觀眾在微博評論中寫道“他們用精致、嚴謹的態度詮釋通俗音樂,受到各界音樂愛好者的肯定與歡迎。”有人問他們這樣是不是跨界了,張佳林說:“我們沒打算跨界,因為我們認為音樂本來就沒有界,我們選擇曲目的標準只有一個:我們由衷地喜歡,并且期待能夠有更多聽眾喜歡。”
“基因”之一:張佳林(鋼琴)
張佳林出生于北京的一個音樂家庭,自幼隨李斐嵐老師學習鋼琴,先后師從應師真、周廣仁、陳比綱、胡適熙等教授。1999年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鋼琴系,同年留校任教,2007年起擔任中央音樂學院聲歌系鋼琴伴奏及藝術指導教研室主任。
作為聲樂鋼琴伴奏,張佳林與許多世界頂級華人歌唱家合作音樂會三百余場,足跡遍及亞太地區各大城市,并錄制唱片二十余張(套),由迪卡、中唱等唱片公司制作發行,被譽為“音色優美” “具有國際級水準的聲樂伴奏家”。
“基因”之二:張精冶(小提琴)
張精冶是我國已故小提琴教育家林耀基的學生,先后師從王冠教授、李向陽教授和林朝陽教授,并得到包括斯特恩、祖克曼、阿瑪迪烏斯四重奏在內的眾多演奏大師的指導。張精冶在學生時代,曾作為當時最有前途的中國少年演奏人才,參演由小提琴演奏大師艾薩克?斯特恩親自監制并出演的著名奧斯卡獲獎紀錄片《從毛澤東到莫扎特中》。他也曾多次在國內、國際小提琴演奏比賽中獲獎。
“基因”之三:宋昭(大提琴)
宋昭出生于天津的一個音樂家庭,五歲師從天津大提琴家萬振侖,1988年以全國大提琴比賽獲獎者身份考入中央音樂學院附小,后就讀中央音樂學院附中、本科。在校期間曾先后加入中國青年交響樂團(擔任大提琴首席)、“紫禁城”三重奏、“中央音樂學院”四重奏、“逍遙”三重奏。作為中國青年音樂家,宋昭應邀參加德國DAAD藝術文化基金會、德國西門子音樂基金會、奧迪英杰音樂匯、北京國際音樂節、中央音樂學院音樂節、軒尼詩音樂匯、香港藝術節等大型國際音樂節和音樂活動,并獲得德國DAAD文化藝術交流基金獎學金。他還應邀為大量的影視、歌劇和舞劇作品擔任大提琴獨奏錄制。
從學習經歷看,基因三重奏的三位成員均是科班出身,從中央音樂學院附小、附中到大學,三位成員由此開啟各自的藝術道路。盡管在之后的學習、工作道路上,三人選擇各異,但他們都對母校懷有深厚的感情,共同分享成長的記憶。他們在這里打下了堅實的基本功,也因此結緣,共同追逐三重奏藝術的夢想。
在“基因三重奏”成立的十年中,三人都經歷了各自不同的人生,并在各自或交叉或獨立的領域內擁有了更高的追求和更遠大的目標。而這一切并沒有使他們停止對于音樂的熱愛。“基因三重奏”是三人心中的一片凈土,只要能聚在一起演奏,就是他們的世外桃源。三位演奏家高水準的演奏技巧是“基因三重奏”獲得成功的基礎。
在深厚的藝術學養和敏銳的音樂感知下,三位音樂家將自己成長過程中喜愛的優秀流行音樂作品與經典曲目進行藝術再創造,使得原本需要較高音樂欣賞水平的經典曲目更易于被大眾接受,音樂作品在各自原有的內涵上,迸發出新的藝術生命力。這些改編后的作品具有較高的審美價值和獨特神韻,體現了三位音樂人各自的音樂審美和獨特個性。這樣的音樂創作將會推動鋼琴三重奏這一室內樂演奏形式在中國民間的推廣和發展,可以使更多人了解室內樂這一藝術形式。
“基因三重奏”十年來的努力,豐富了鋼琴三重奏的作作品數量,普及推廣了這一室內樂形式,拓寬、加深了人們對鋼琴三重奏的認識,為鋼琴三重奏的發展增添了新的元素,也為今后其他室內樂的演奏和創作提供借鑒。對于“基因三重奏”來說,未來還有更高的藝術追求。在邁向下一個十年的路上還有更廣闊的前景,比獨奏中的炫技更難的是通過高度的控制達到重奏的和諧,比準備一場成功的音樂會更難的是十年間對音樂的不懈追求和熱愛,比不斷攀登高峰更困難的是十年漫長時間度過后的不忘初心。
當記者問及三位音樂家個人及三重奏組合將來的發展時,他們對“發展”和“成功”有著一致的理解,認為“成功”不是名氣,也不是所謂的卓越,他們要追尋本心,嚴肅對待音樂,努力讓“基因”達到一定的高度。在這個大多數人為了利益疲于奔命的時代,“基因三重奏”的成員們迎來了旁人認為極難堅持的第十年。但是對于三位演奏家來說,能與多年的摯友合作,能以三重奏的形式在室內樂的世界里獲得短暫的寧靜,應該是一件讓人內心歡喜而不需苦苦堅持的事。
正如張佳林所言:“我們相信音樂本身是單純的,音樂沒有與生俱來的功能,它只有不同的性格,但不分層次的高低。我們希望能夠接近音樂的性格并展現它的單純。我們對音樂只有索取,沒有付出——我們希望音樂能夠讓我們的生活也變得單純;而我們不會為了音樂而犧牲我們的單純,至少在作為基因三重奏成員的時候。”
注釋:
1.嫁接曲,即將優秀的流行音樂作品與經典曲目進行融匯再加工,旨在更易于大眾接受,貼近大眾生活。
2.賈佳,碩士學位論文《貝多芬<大公鋼琴三重奏Op.97>研究》,華東師范大學,2008.
[1]彭松.中國期刊1986-2005年發表的鋼琴三重奏文獻綜述[J].三峽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7(4).
許申(1992.8—),女,漢族,廣東省潮州市人,福建師范大學音樂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民族音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