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修輝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476000)
古蜀國音樂源流考
——從三星堆出土文物管窺
蔣修輝 (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 476000)
三星堆遺址出土樂器為音樂學和歷史學的研究提供了寶貴資料,對還原古蜀國文化形態提供了依據。改寫了中國古代音樂史的信史。本文依據一些已有的研究成果,從三星堆出土樂器文物本身入手來對比研究古蜀國的音樂來源,分析其存在的社會價值。
三星堆;古蜀國;音樂源流
三星堆文明是目前已知的我國最早的文明之一,據考證三星堆文明在歷史上持續了兩千多年,是我國古代文明的輝煌時期。由于三星堆時期的古蜀國文明沒有文字記載,所以對三星堆出土的樂器文物的研究,已經成為了專家學者研究古蜀國音樂存在及其應用的重要依據。其中,三星堆出土的磬、銅鈴、璧、銅牌響器、垂耳鈴、似銅鑼掛飾等,都代表了當時音樂活動的不同狀況。通過對這些出土樂器的研究和分析,能夠發現古蜀國的音樂形態1,進而考證其音樂的形成及來源。
在1929年廣漢發現的第一個三星堆玉石禮器坑中出土了大量圭、璋、薯、璧、鑿、瓊、斧等玉石器,其中的一件石薯樂器是出土最早的一件古蜀國樂器,之后有陸續有數量龐大的樂器被發現。尤其是在1986年發現了兩個大型的祭祀坑,出土了大量的樂器,這些樂器大多具有發聲功能2。至今為止,能夠確定的三星堆出土樂器有磬、璧、銅鈴、銅牌響器、垂耳鈴、似銅鑼掛飾等幾種,相對而言種類不是很多,但是這些樂器的出土為人們更準確了解古蜀國音樂文化提供了寶貴的第一手資料,也為人們研究當時的社會狀況提供了可靠依據。
據考古發現,三星堆出土的文物中可以認作是樂器的器具種類較少,雖然量很大,卻不能掩蓋其音響組合的單調,在樂器的品種方面不能與商王朝相比較。據相關資料記載,與古蜀國時期接近的商代,已經出土了大量的諸如:編薯、銅琢、木腔皮鼓、陶塤、銅鈴、石塤、銅鼓、骨塤、陶鼓、骨哨等,不僅樂器種類繁多,而且樂器音響多樣,五彩紛呈,音樂形式非常豐富。但是,三星堆出土的樂器用材貴重,制作精良,完全可以與商王朝的音樂文化相媲美,雖然種類較少,但是當時社會對音樂的關注程度都是一樣,都是在努力挖掘音樂的社會功效,因此,其音樂來源也大體相像。
1.古老的祭祀音樂
“原始社會的人們,因為對自然現象的不了解,總是企圖用祭祀去祈求神明的保佑,用巫術去驅逐心中的恐懼,最早的祭祀和巫術活動就伴隨著音樂、舞蹈一起進行”3,所以這些活動都會用到很多發聲的器具。在三星堆遺址中發現的樂器除了玉石磬可以肯定為樂器之外,銅鈴、似鑼銅掛飾等是否是樂器還需要更多的研究4。這些樂器都是打擊樂,并無吹管或者彈撥類樂器,因此演奏應該以某種節奏進行為主,通過整齊均勻的律動獲得天地的和諧,取得上天的關注,求得風調雨順,社會康泰,符合古人的“敬天”思想。三星堆出土的金杖表示當時人們已經認識到權利的文化符號,以某種物件代表權力,體現了掌權者的優越心理,得到了此物件就是得到了權利,進而體現了掌權者想對大眾心理掌控的欲望。出土的太陽青銅輪更是體現了古蜀國人民對太陽的崇拜,與全世界各國的古人一樣,對太陽充滿了敬畏,因此,古蜀國的掌權者一定會帶領國民進行祭祀活動,不僅僅是出于對上天的尊敬,更是讓大眾在心理上更加相信,自己就是上天的使者,就是離上天最近的人,從而鞏固自己的政權,加強自己的統治。加上三星堆遺址中出現了大量用來祭祀的大坑,里面不僅保存了完整的祭祀用品和物件,還有大量的打擊樂器,因此我們認定古蜀國音樂的重要來源之一就是祭祀活動,包括祭天和祭祖,同時也解開了這些打擊樂器存在的最重要的社會功效。
2.民間音樂
音樂都是源起于生活,形成于生活,都是為了表達某種情感或者描繪某些場景有感而發,
都有其特定的形態和內涵,都秉承了大眾的真實想法與生活感受,能準確反映當時的社會狀況,全面的體現民風民情,因此,民間音樂的形態多樣,異彩紛呈。由于古蜀國還沒有完整的音樂體系,不能有效認識音樂的強大功能,沒有創新樂器的思維意識,再加上當時科學知識有限,不可能大規模生產樂器,更不可能每人或者每家都擁有樂器,所以,大多數人民是沒有專業的樂器來表達自己喜怒哀樂的,更多的是用自己的生活用品來充當樂器。比如沒有磬,就用板凳或鍋代替,沒有銅鈴就用碗來代替, 等等這些能夠更體現大眾生活,更符合現實。從三星堆出土的銅鈴、似鑼掛飾以及玉石磐都是為了祭祀而制作的,是祭祀音樂的重要物品5。所以,為了表達對上天的敬意這些樂器可能不會讓民眾私自擁有,應該會有一個專門的部門來統一管理,并有專門人員來演奏,普通大眾是沒有機會接觸這類樂器的。此時的古蜀國有無聲樂藝術不得而知,沒有任何文獻提到,三星堆出土文物中也無法進行此類考證。但是可以肯定的是只要有人的存在就會有聲樂藝術的存在,不管有沒有系統的音樂體系,不管有沒有準確的記譜方法,有人就會表達不同情感,表達各式情感就會出現各式音調,因此古蜀國的民間音樂里面一定會有聲樂因素的出現,與其他各種民間音樂形式一起構成了古蜀國音樂的另一個重要來源。
3.宮廷音樂
因為三星堆遺址的發現,推翻了長期以來歷史界對巴蜀文化的定位,進而推測中華民族的發祥地不再只有黃河流域,長江流域也有同樣的古代文明。有史料記載,夏朝已經有了較為系統的宮廷音樂,國王夏啟因為過的沉迷和享受音樂,被人民視為失去了神的庇佑。說明宮廷音樂給人帶來的影響還是很大的,可以讓人著迷。根據發掘的青銅文物中有一些帶有中原文化的特點,也說明了當時雖然道路艱險,但是古蜀國與中原還是有交流,從后來周攻打商時向古蜀國借用軍隊可以看出,古蜀國在當時應該比較強大。那么一個綜合實力在當時比較強大的王國一定會擁有相應的宮廷音樂,從挖掘出來的上述樂器可以看出,由于打擊樂較多,所以宮廷音樂應該是以節奏強勁的舞樂為主,由于沒有找到古琴和吹管類樂器,所有還不能斷定古蜀國的宮廷音樂是否包含像夏商那樣讓人著迷的旋律音韻,但是作為統治者娛樂或者體現統治者威嚴的音樂形態一定存在,一起作為古蜀國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
三星堆遺址的出現讓我國第一次從實物信史的角度證實了中國擁有完整5000年歷史的事實,也讓我國的信史往前推進了2000多年,對我國的歷史考古與科研貢獻巨大,其價值不可估量。雖然出土的銅鈴、似鑼掛飾、磬等器物屬于發聲樂器,但是另外的璧、理、環、戈、鑿、斧等器物也可以作為祭祀禮器或者舞蹈用具,從古蜀國的音樂結構上猜測,這些器物也扮演著在音樂中發聲的作用6。再加上三星堆發掘的眾多祭祀坑,所以,古蜀時期的祭祀文化應該屬于一種宗教活動,專門用來祭祀天神,傳播宗教的,也應該是當時的一種主流文化活動。因此祭祀音樂應該是古蜀國音樂的主要來源,其次才是宮廷音樂和民間音樂。當然,對三星堆出土的音樂器物的研究還需要更加深入檢測,并從多方面進行考證,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和歷史資料的健全,相信古蜀國的音樂形成源流一定會探明清晰,讓世人有一個正確的認識。
注釋:
1.汪靈.金沙與三星堆古象牙及其礦物學意義[A].中國礦物巖石地球化學學會第11屆學術年會論文集[C],2007.
2.胡艷津.從出土音樂文物看三星堆時期古蜀國的音樂形態[J].金田,2011(10):97-97.
3.楊蔭瀏.中國古代音樂史(上冊) [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杜,1981.
4.幸曉峰.巫山出土陶響器、石塤、石磬考略[J].四川文物, 2003(02).
5.幸曉峰.廣漢石罄和古巴蜀搖樂田[J].四川文物, 2003.
6.趙股增.三星堆考古發現與巴蜀古史研究[J].四川文物, 1992.
蔣修輝(1979- ) 男,副教授,碩士,工作單位:商丘師范學院音樂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