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利橋 (四川音樂學院 610021)
為誰而舞
——試論舞蹈所擔負的時代使命和責任
王利橋 (四川音樂學院 610021)
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是當代舞蹈作品中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命題。筆者以舞蹈作品《進城》、《爸媽我想你》為切入口,通過對當今舞壇熱點現象——“東師舞蹈現象”“朱東黎現象”的詳細分析和歸納梳理,旨在喚起廣大舞蹈人在舞蹈作品創作與表演中能夠更多地關注社會現實以及不同群體的生活現狀,從而創作出具有深厚人文內涵以及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的舞蹈作品。
舞蹈;使命感;責任感
世界著名的現代舞舞蹈家,德國現代舞表現派創始人之一的庫特?尤斯認為舞蹈應追隨和表現時代節奏,應關心社會的熱點和焦點。正是基于此理念,庫特尤斯創作出了至今仍享譽世界、舉世聞名的反戰舞蹈作品《綠桌》。世界著名編舞大師——瑪姬?瑪蓮(法國)也曾說過:“真正大師的藝術是生活,是街道,是地鐵,是那些周圍發生的一切……”。無獨有偶,中國現代舞的先驅——吳曉邦先生,立足于中國傳統文化和社會現實生活,緊密聯系時代、社會和民眾的心聲,提倡為人生而舞的藝術思想和主張,創作出了《義勇軍進行曲》《游擊隊之歌》《饑火》等一大批優秀的舞蹈作品。統觀幾位世界著名舞蹈家的藝術理念與信條,對于后輩最大的啟示就是舞蹈作品中應當包含人文內涵以及時代責任感和使命感。優秀的藝術作品一定能夠折射出一個社會或者是一個時代,而舞蹈作為一門悠遠的藝術形式,自然也不例外。那么,舞蹈又將以何種形式更好地承載時代使命以及社會責任呢?為了明確這個問題,我們就必須由最基本的時代意識講起。
在《現代漢語大詞典》的釋義中,“時代”就是指歷史上以經濟、政治、文化等狀況為依據而劃分的某個時期;“意識”是指人的頭腦對于客觀物質世界的反映,是各種心理過程的總和。時代意識是指對某一時期的政治形勢、思想觀點、時代口號以及對當前社會潮流動向、現狀情形、發展趨勢的了解。著名舞蹈理論家袁禾老師曾在《舞蹈基本原理》一書中指出:“時代意識就是人對時代精神、時代脈搏的積極感悟和切實認知。”換言之,要想具有時代意識首先就要熟知現實,了解社會,然后再通過社會的各種現象感受時代特征,最后才能準確的把握現實的本質。其實,關注社會現狀,勇于擔當起時代使命一直也是我們中華民族的優良美德。勇于擔當也是一種素養、一種品質、一種胸懷、一種責任。因此,我們舞蹈人也應該具備這種“時代意識”,在舞蹈領域中,將時代意識與之融合,從而賦予它特殊的意義。“舞蹈的時代意識”究竟是什么呢?舞蹈的時代意識,簡要說來就是關注現實生活,通過舞蹈的方式揭示生活現象及本質。我們從馬克思主義美學中獲知,藝術的社會功利論中就強調藝術對社會的功能、效應、以及作用。因此,我們的舞蹈作品也應該積極地關注現實生活,反映和表現現實生活,將創作和表演的目光投向當今中國的重大焦點事件,更關注自己身邊的人和事。并以舞蹈藝術特有的方式實踐和擔當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責任。
近幾年,舞蹈界涌現出了大量關注現實生活、反映現實生活、表現現實生活的優秀舞蹈作品。東北師范大學首當其沖,該校近年所創作的優秀舞蹈作品如雨后春筍般涌現。其中,最具代表性的舞蹈作品有《進城》《中國媽媽》《南京亮》《羚羊的外套》等。這些作品貼近現實生活,并用舞蹈所特有藝術形式進行加工,通過演員表演生動形象地演繹社會現實,深得觀眾喜愛。毫不夸張地說,正是由于這些作品的產生,使東北師范大學舞蹈系在短短幾年內取得了極大的進步和傲人的成績。那么,東北師大的舞蹈作品究竟有何特殊魅力呢?我們不妨以2006年第八屆桃李杯舞蹈比賽中獲得群舞表演金獎的舞蹈作品《進城》來管中窺豹,一探究竟。
《進城》這一作品一經問世便在舞蹈屆產生了巨大的轟動,該作品實現了吉林省在全國性舞蹈比賽上金獎零的突破,并于2007年走上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的舞臺并獲得獎項。此作品的出現,贏得了舞蹈領域的專家、學者以及普通電視觀眾的廣泛好評,很多專家認為該作品之所以取得這么大的成功,那是因為它實現了舞蹈藝術本體的重要功用——反映了社會現實生活。
該作品是一個以農民工進城打工的社會現象為題材的作品。它是一部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現實寫照,以最接近大眾的藝術方式,再現了真實的社會生活,用舞蹈生動形象的表現形式、表達了編創者對底層農民工生活現狀的關注,也暗合了共建和諧社會的主流思想,使觀眾產生了精神上的共鳴。
從動作方面講,該作品弱化了常規舞蹈的動作語言——高難度的技巧展示,瀟灑俊逸的舞姿造型以及鮮艷亮麗的舞蹈服飾,以人物的社會屬性為出發點,提取、精煉最具打工者生活氣息的肢體語態——快步奔走,可以說這也是此舞蹈作品得以發展演化的基礎性元素動作。舞蹈由一對男女青年農民工匆忙奔走的追光特寫而拉開帷幕,他們雙手挾抱著行囊,微含著肩背,縮身向前的姿態以及行走時身體上下顫動的動律,略帶夸張而又不失真實,展現出了農民工奔波忙碌、辛苦生活的人物形象和生活狀態,同時也正是借由這些生活化的動作來真切表達了對農民工群體深切的人文關懷。
從音樂方面來講,背景音樂《野蜂飛舞》讓人充分感受到野蜂飛舞的動態氣勢。聽這段音樂,很容易讓人聯想到擁擠的馬路上人們行走的快鏡頭。這種音樂美學的遷移效果充分展示出農民工忙碌的腳步和急切的心態。作品的最后,伴隨著向前行進的肢體動律,舞者們大聲唱出《打工行》這首歌,那樸實無華的歌詞道出了農民工兄弟創業人生的酸甜苦辣與喜怒哀愁,也將舞蹈的情感推向高潮,促使觀眾對作品產生了強烈的情感共鳴。這個作品的成功絕對得益于創作者對當下社會現實的敏銳把握,整個作品體現出較強的時代意識,博人眼球且深入人心,帷幕落下后仍引起觀眾深思。
《進城》的成功絕不是偶然,實際上東北師范大學的舞蹈作品不僅呈現出了強烈的敘事性風格,更充分體現出了舞蹈的社會屬性——關注社會、肩負時代使命。不管是呼吁保護環境,體現對弱小生命的尊重的舞蹈作品《羚羊的外套》還是弘揚社會主旋律的《中國媽媽》,抑或是對歷史戰爭進行反思和拷問的《南京亮》,無一不具有深厚的社會內涵,無一不為觀眾留下深刻影響。
電子科技大學中山學院的朱東黎老師及其作品也可謂是個中翹楚,她的作品以“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為內核,在舞蹈界乃至全社會都形成了巨大的影響力,因此,筆者姑且將其稱之為“朱東黎現象”。她的代表作《爸媽我想你》《流動娃》《小小冠軍夢》《選村官》等作品,不論在CCTV、還是小荷風采等舞蹈大賽中都取得過多個獎項,獲得專家與觀眾的一致好評。不得不提的是在第七屆“小荷風采” 舞蹈比賽中,朱老師所編排的三個舞蹈作品同時斬獲金獎,在頒獎晚會時,因為三個作品都十分優秀,導演組無法取舍,因此,三個作品全部進入閉幕式頒獎晚會。下面我們以獲得全國第七屆“小荷風采”舞蹈比賽金獎的舞蹈《爸媽我想你》來一覽朱東黎老師舞蹈作品的魅力價值。
朱東黎老師以留守兒童的視角,來表現留守兒童對父母復雜的情感。作品中,層次清晰,框架嚴謹,盼、尋、怨、親四個字串聯起了整個作品的脈絡。舞蹈的服裝設計更是獨具匠心,編導巧妙地利用了孩子衣服上的補丁,在爸媽回家擁抱孩子時,補丁魔術般地變為兩只嶄新的袖子,補丁衣服巧妙的轉換成爸媽送給孩子的新衣服。這個細節形象地說明了兩個問題:第一,是留守兒童的生活境遇以及他們迫切地盼望父母回家的心情。第二,表現出了在外務工父母對孩子深深的關愛。其次,通過小男孩的肢體動作,我們看到他在人群中焦急地尋找自己的父母,足以證明孩子想見到自己父母的迫切心情。用一個“尋”字來概括可謂是恰當極了。緊接著進入了整個舞蹈的轉折和高潮部分。整個舞蹈作品的靈魂在于編導對人物情感內涵的深挖,在舞蹈中,孩子與父母并沒有開門見山式的見面就擁抱,而是加入了一系列微妙的情感鋪墊,通過巧妙設計的兩組動作來延遲高潮并進一步升華作品主題。動作設計的細節其一是媽媽做了一個手勢,表示孩子的成長歷程,直截了當地表現出媽媽已經很久沒見孩子后的直觀感受。此外設計了孩子一轉身這個動作,說明孩子許久未見親人內心產生的一種隔膜,“怨”得直接,“怨”得透徹心扉!“怨”終究是暫時的,血濃于水,最后當孩子發自肺腑地喊出“爸媽,我想你”時,整個作品情感推到了高潮。觀眾也被這真摯的一幕所打動,甚至不乏流下眼淚者,由此可見其作品帶給觀眾的強烈精神共鳴和情感震動。
結尾部分,當孩子發自肺腑的聲音并與爸媽緊緊地擁抱在一起時,整個作品又再次推到了高潮,從欣賞的角度來看,如果此時,整個舞蹈作品戛然而止,總覺得收尾太過平淡,不能讓觀眾產生新的心理期待。因此,編導巧妙地用鞭炮聲引出朱軍在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中的聲音,可謂是象征團圓的畫龍點睛之筆。此作品起承轉合、扣人心弦,情節豐富、結構完整,情感鋪墊層層遞進,直入人心。
在音樂方面,該舞蹈作品采用了《世上只有媽媽好》的音樂主題作為音樂的主體結構,孩子在與父母久別重逢的畫面中,音樂主題采用了單旋律的方式,這對溫馨的重逢場景進行了一個恰到好處的烘托,當大提琴的聲音出現時,孩子也換上了新衣,當孩子佇立在尋親的人群中時,音樂將原有的素材用了節奏性更強的方式來呈現,而當看到雙親時,又戛然而止。隨后經過變奏后的旋律出現,表現了孩子與父母重逢時復雜的內心感受,而當《世上只有媽媽好》主題再次以大合奏的方式出現時,便隨著演員們的肢體動作將整個作品的情緒推到了高潮。
同時,此舞蹈作品也是直面社會問題的現實題材舞蹈,它取得成功的原因之一同樣在于選題的生活化以及情感的真摯化,結合小演員們投入的表演,把留守兒童心中的那份孤寂以及對爸媽那種盼、尋、怨、親的復雜情感表現得淋漓盡致。
朱東黎老師的舞蹈作品不論是呼喚情感的《爸媽我想你》,還是力求通過小人物折射大時代,以童真童趣叩問世道人心的《流動娃》,亦或是表現大學生積極投身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進而展現民主進步時代精神,健康向上的青春風采的《選村官》,都體現出了“關注現實,貼近民生”的創作理念。也正是因為編創者準確地把握住了時代脈搏、展現先進文化,才使其作品具有較高的辨識度、親民度和感人度,從而獲得了廣泛的認可和不俗的成績。
通過以上分析,我們不難看出優秀的舞蹈作品一定是與現實生活息息相關的,是反映社會現實、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的作品。讓舞蹈涌動時代情懷,這也正是當下的舞蹈藝術家們應該為之不懈奮斗的目標。如是,那么我們舞蹈人究竟該如何更好地肩負起時代使命和責任呢?
我們舞蹈者對時代,對社會要有敏銳的洞察力,要緊跟時代、反映時代,反映人民的心聲,從而創作出優秀的舞蹈作品。那么,什么樣的社會現狀應當引起我們的關注呢?“低頭族現象”廣泛存在于社會的各個角落,既然它是如此普遍的社會亞健康現象,為何不能走入我們的視界,成為我們編創的原材料呢?學校里、公交車上、家里……手機、網絡無時無刻不是充斥在我們身邊,然而網絡卻具有兩面性,一旦使用不當,就會深深地毒害、蠶食人們的精神與生活,我們為什么不去創作這樣的舞蹈作品,來喚醒大眾,讓大家珍惜光陰呢?再如,現在國際形勢復雜,戰爭一觸即發,我們誰又能承受得起現代戰爭所帶來的傷害呢?因此,關于戰爭這一題材,我們是否可以從舞蹈的角度來號召人們珍愛和平,遠離戰爭呢?
在日常舞蹈作品創作中,很多舞蹈人會走入一個誤區,認為自身沒有專門學過編導,怎么可能編出優秀作品來呢?其實,有了責任意識就有了成功的開始。關注現實沒有老少之分,擔當責任沒有大小之別。就拿《我有一雙小小手》這個幼兒舞蹈來說,同樣是取材于現實生活。這個舞蹈作品讓小朋友既感知了自己的身體,同時又傳遞了小朋友自己的事情自己做的教育理念,從小培養孩子的獨立意識。當然僅僅只有使命感是遠遠不夠的,一部好的作品它還會是人心和人性最現實的折射。此外創作者還需要有愛。就如《進城》而言,心中如果沒有愛,你便會認為農民工他們干最臟、最累、最重的活兒,那也都是理所應當,甚至還因為其工作性質和社會地位瞧不起他們,試問這又怎能編出這樣的好作品呢?好的藝術作品來源于生活,但又高于生活,所以說,準確把握時代脈搏,找準作品切入點是編創舞蹈精品的首要前提。
舞蹈者還要具備能夠編創出反映現實生活的專業技能,這便要求我們在了解國家文藝走向的同時,不斷學習努力學習專業的各類知識。扎實基本功、具備良好的專業素養是一切行為的前提。只有腳踏實地的學好自己的專業,才有可能創作出既有藝術性、欣賞性、又有教育價值和社會意義的舞蹈作品。
因此,作為新時代的舞蹈人,一定要更積極主動的關注自己身邊普通人的情和事,關注社會現實,腳踏實地,認真學好專業,不斷提升自己的專業素養,以舞蹈特有的方式,實踐和擔當起“為人民服務,為社會主義服務”的責任,同時,保持隨時以舞舒懷的狀態,肩負起時代賦予我們的責任,為舞蹈藝術事業的繁榮發展貢獻自己的力量!
[1]劉青弋著.《世紀世界編舞大師述評》[M].上海音樂出版社.
[2]袁禾著.《舞蹈基本理論》[M].上海音樂出版社,2015.
[3]朱東黎.群眾舞蹈創作實現“三貼近”的實踐探索[J].四川戲劇.
王利橋,男,碩士研究生,四川音樂學院音樂教育學院講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