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文雨 (海口經濟學院 570100)
古村落修復及資源再開發
——以儒宗村為例
周文雨 (海口經濟學院 570100)
以古村落的保護和發展研究為例,要擺正開發建設意識,對古建筑遺址進行科學修復;對古村落居民生活環境的改善,弘揚了古村落的歷史文化,豐富了人們的精神文化;對古村落的歷史還原以及周邊環境進行整改修復,制定保護和開發的具體實施方案,對其他具有豐富歷史意義文化村落的保護和開發奠定了基礎。
古村落;修復;開發;保護
萬里長城是我們國家最大的物質遺產,春節是我國最大的非物質遺產,古村落是我國最大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 海口儒宗村就是這樣一本厚厚的古書,里面蘊藏了數不盡的自然歷史人文資源。村落以火山石為特色,以村落人文景觀修復和開發為主線與景觀旅游相結合,發掘本土文化帶動區域經濟文化的發展。初入村落,我們可以觀賞到斑駁的圍墻、茂盛的古樹、質樸的建筑、獨特的風俗,也可以品味到別樣的文化風情,讀出屬于古村落的那一份古樸與自然。村子里保護完好,經典的火山石筑成的圍墻,砌成的道路。房屋格局別具一格,功能齊全,處處透露著先人對于環境適應的智慧。然而,現在海南海口儒宗村古村落正遭受來自自然或者人為方面的破壞與毀損,這些古村落茍延殘喘的生存。在當今政府對古村落景觀保護備受重視的情況下,古村落固有的傳統元素對古村落的修復與創新設計具有啟發作用;將這些傳統元素融入景觀設計中既可以讓景觀更具有傳統文化的韻味又與時代相接壤,進一步推動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
儒宗村位于海南省海口市秀英區石山鎮,譽為海南美麗鄉村之一。該村地域文化比較獨特,歷史悠久,研究價值較高,同時具有豐富的文化價值,值得進一步保護和開發。對村落的自然環境、人文環境、歷史文化和外部景觀進行分析總結,采用了文獻研究法和調查分析法。鄉村類文化景觀,涵蓋了人類和自然環境的相互作用,一般情況下,在特有的社會環境下反映出土地可持續利用的先進思想和技術,同時也反映了這些文化景觀的自然背景。鄉村類文化景觀不單單是只供觀賞,還反映了人類以往和未來的重要意義。鄉村類文化景觀反映出來的精神文化和自然的聯系,增強自然環境所顯現的價值,推動現代可持續的土地利用方式的發展,對世界各地的生物多樣性和歷史文化性起到了積極發展作用。所以,保護和開發古鄉村文化遺產,從某種意義上來說也是保護了生物的多樣性,更是為文化的多樣性做出了貢獻。
(一)注重保護,規劃開發
民族文化是人類寶貴的歷史文化遺產。以儒宗村為例,古村落的空間格局是村落的傳統文化的骨架與魂魄,其歷史古跡如血肉。不僅要全面地保護,更要加強村落文化與現代生活相融合,才能維持村落的可持續發展使其在新時代煥發出勃勃生機。保護是第一位的,發展是保護的前提。合理規劃布局,注入新鮮血液,繼承與發展齊頭并進。首先,修復遺留村落建筑;其次,村落發展與旅游相結合;再之,發展農莊生活,新時代下的田園文化。
(二)內外部空間和諧統一
古村落受到所處外部地域環境、自然因素還有社會人文因素的影響,形成了外部空間環境景觀,逐漸形成了村落中火山巖建筑、屋高墻厚、注重風水、祭祀社公的獨特的景觀形態與村落文化。這些景觀元素所具備的特點直接影響了村落外部空間環境景觀的整體風格和形態。
(三)傳統街巷系統保護規劃
海口儒宗村的街巷系統是隨著村落的不斷發展擴大緩慢形成的一個系統,其見證了時代的變遷,街巷的不同營建方式體現了不同時期的規劃思想、營建藝術、工藝技術以及建筑材料的變遷等等。因此,對街巷系統實行保護規劃,以充分維持原來的街巷系統為主,對其原有的風貌、存在形式以及走向等系統模式繼續保留。其道路和廣場作為建筑內部和村落公共空間這兩者之間的橋梁,對村落的空間肌理和外部空間環境景觀產生了影響。內部在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可以開發為步行游覽通道的功能。在廣場、道路兩旁和建筑之間種植本土化的植物,自然和諧。以上所述的這些因素之間相互依托,相互聯系,在古村落外部空間景觀中具有獨特的嶺南地域色彩。
(四)沿街立面的保護與更新
針對海口儒宗村建筑外立面上亂搭亂建的部分進行拆除,特別是與村落整體風貌不相符的建筑,維持原有的歷史風貌;建筑立面中破損的部分,要及時修復,保障整個建筑立面的統一性,進行更新時,要遵守可識別性原則,維持村落的協調性。處于不同時期的建筑物,在對其進行保護和維修時要考慮建筑的歷史環境和材料風貌。
(五)漸進式開發有機更新
海口儒宗村要權衡古建筑等歷史文化遺產保護和旅游開發之間的矛盾和關系,堅持對古村落保護的科學的、可持續開發的原則,使其得到相對完整的保護和發展,這樣才能使其市場價值也得到最大化。開發過程中,要注意與實際情況相結合,合理規劃開發節奏,不能急功近利,切忌“趕工程”式的修復修建,要實行階梯開發、漸進式開發,優先開發具備優勢資源的景點或者亟需修復的建筑,開發條件不符合而且沒有修復規劃的古村落居住建筑則要保護起來。
(六)修復修繕,傳承價值
海口儒宗村保護利用規劃不能單單考慮古村落建筑外部構造的保護及修繕,民居環境的生生不息離不開原著居民的繁衍傳承,所以,在對其進行保護規劃中要做到以人為本,尊重當地居民的生活和居住習慣,不影響當地居民的未來發展。很多地方只注重于保護,或者只看到了旅游價值,而將村民置于規劃發展之外,將村民遷出,使古村落成為了一座空城,沒有生氣,這樣很難使古村落發展持續,除此之外也無法將古村落文化真正傳播傳承出去。
對于古村落文化遺產的保護和開發,不能只注重商業價值的開發,還要注重文化根源和生活基礎。要始終做到以當地居民為根本,在不影響本地居民生活的基礎上,對其生產生活條件進行改善,使古村落的生命更具有活力;另一方面要加強古村落的安全工作,做到以預防為主,不斷強化安全意思,對于潛在的問題及時消除,保障群眾的生命財產安全以及古村落的歷史環境;堅持古村落的發展走可持續道路,對村落的基礎設施建設,對其生活環境進行改善,封存古村落的歷史痕跡,通過古村落面貌和環境建設來宣傳優秀的傳統文化,弘揚了其地方優秀的精神文化,宣揚了古村落的歷史文化知識,進一步推動了文化遺產和自然的協調發展,達到和諧共存的目的。
[1]夏燕文.八百年古村落何處去[J].觀察?新聞,2008(16).
[2]王德剛.古村落保護與開發[M].濟南:山東大學出版社,2013.
[3]祁嘉華.陜西古村落成為新農村的路徑探索[M].西安:陜西人民出版社,2013.
[4]薛寶琪.傳統村落的遺產價值及其開發利用[J].農業考古,2012(1).
周文雨(1995.10- ),女,甘肅徽縣人,藝術設計學學士,海南省海口市海口經濟學院,專業方向:環境設計(風景園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