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寧 (江蘇省阜寧縣雜技團 224400)
關于雜技文化生態的保護與產業發展的研究
楊 寧 (江蘇省阜寧縣雜技團 224400)
雜技,在舊社會被人們當作“難登大雅之堂”的藝術,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非物質文化遺產等概念的提出,使得人們對雜技這么中國悠久的傳統文化藝術有了新的認識,在當今科技快速發展的今天,我們如何保護這塊文化隗寶,使之發揮出新的能量,需要我們每一個人的研究和努力。
雜技文化;保護;產業發展
在當今這樣一個信息化時代,人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于文化活動的欣賞水平在不斷提高,傳統的雜技表揚已經被根據有現代氣息的魔術、特技等藝術形式所替代,其生存環境與文化生態環境越來越嚴峻,這樣就使得雜技從業者面對越來越多的挑戰,本文將從當今我國雜技事業現狀入手,分析其文化生態面臨的問題,同時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最后為其發展前景提出自己的一些思考與建議,希望能夠為相關專業提供可以參考的理論依據。
1.雜技人才培養模式存在問題
近幾年來,《水間舞》、《漢秀》等大型雜技劇目,讓很多國內觀眾感受到了雜技這門傳統藝術的魅力與力量,然而我們進一步了解發現,雖然這些節目的表演人員都是國內的,但是導演與創意團隊都是國外的,這說明我國目前在雜技人才培養方面還局限于一線表演人員,對于雜技表演相關的舞美、燈管、服裝方面的人才培養還非常缺乏,這使得我國雜技文化生態缺乏中國自己的特點,不利雜技事業的本土化發展。
2.傳統市場被打破
雖然我國雜技市場的發展狀況是越來越好,但是伴隨著西方雜技團的進入,使得雜技市場再次面臨新的挑戰。例如中國雜技劇團與太陽馬戲團合作以來,其他的雜技劇團感受到越來越大的壓力,很多劇團優秀人員都選擇跳槽,進入更好的劇團發展,追尋自己的“太陽夢”。個人的追求我們無可厚非,但是劇團方面沒有因此作出改變才是最大的問題。那些財力不足的雜技劇團,面對這樣的市場環境,到底應該是努力改革,實現共贏?還是墨守成規,慢慢走向消逝呢?這需要引起雜技屆相關人士的思考。
通過上述討論,對于當前雜技文化生態面臨的問題有了比較清晰的認知,那么接下來筆者就談一下自己對保護雜技文化生態環境的一些看法與建議:
1.關注雜技教育,重視人才培養
與其他任何藝術形式相同,雜技這門中國傳統藝術,也需要經過嚴格的教育培訓,雖然在過去的幾十年期間內,雜技與歌唱、表演等藝術教育事業比較,生存條件相對惡劣,但是其仍然以頑強的意志發展著,這說明雜技教育的必要之處。
在過去,雜技的教育主要是依靠家傳、師徒傳承等形式,這種教育方式比較注重血緣與地源關系,它對于雜技本身來說是一把雙刃劍,因為一方面它能夠使得一些雜技技藝得到保護與傳承,但是另一方面也阻礙了其向更廣空間發展的道路。
因此為了保護雜技文化生態,應該不斷改善教育模式,當今的雜技教育生態正在向著這一目標不斷發展,主要是公立雜技學校與民辦雜技學校兩種形式。我們以著名的吳橋國際雜技藝術學院為例,筆者在調查中訪問一些教師得知,雖然該學員為中專學校,但是其在辦學理念與辦學規模方面都有著明確的目標,雜技作為一種特殊技能培養,對于年齡的要求比較苛刻,所以培育時間方面該校時間也較短。
結合上述調查,筆者建議在保護雜技文化生態過程中,要重視教育培訓的力量,首先要將雜技教育正規化,形成學年制,根據學生不同的體制特點設置不同的培訓項目,使之訓練效果更佳明顯;其次,要將校外表演作為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與一般的大學教育不同,雜技教育的最終目的是向舞臺輸送優秀的表揚人才,因此通過實踐表演可以讓學員近距離的感受雜技表揚的魅力,同時檢驗自己技術方面的不足,為之后的學習明確目標。
2.關注退役人員以及本土化人員的保護
與在校雜技學員相比,退役雜技人員的處境就比較尷尬,隨著他們年齡的增加,他們的身體不能夠在適應高強度的雜技表演要求,使得他們選擇退役,但由于他們在年輕的時候沒有受到良好的文化教育,造成他們不具備其他的生活技能,使得他們退役后的生活比較窘迫。筆者建議可以通過以下兩種方法來保護退役人員以及本土雜技人員。
第一,可以將優秀的退役雜技人員或者當地雜技藝人聘為雜技學校教師。這些人員雖然在身體素質方面無法滿足雜技運動的要求,但是他們具備豐富的雜技表演經驗,他們可以向初入雜技行業的學生介紹有利自身發展的訓練技巧,這要比理論方面的講解更加有用。
第二,不同地區的文化宣傳機構可以雇傭這些人員,作為雜技文化的宣傳大使,退役人員可能無法完成高難度、高強度的表演,但是一些技巧性的雜技表演還是可以勝任的,通過對這些雜技節目進行改編,可以再一些旅游地區進行宣傳表演,使的更多的人了解到雜技不是一門“街頭藝術”,它包含了我國勞動人民的智慧與心血,更進一步使一些兒童對雜技報以熱情,為雜技文化生態發展打下堅實基礎。
首先,形成雜技產業保護區,《國家“十一五”時期文化發展規劃綱要?民族文化保護》中提出了“確定10個國家級民族民間文化生態保護區”的目標。雜技藝術在中國這片土地上傳承了數千年,歷經社會的滄桑巨變,積淀了獨具特色的藝術文化,為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區的建立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因此將雜技文化納入雜技文化生態保護區,是一個具有前瞻性和創造性的工作。
其次,借助雜技文化發展文化名城。在21世紀,文化產業被視為“朝陽產業”,在未來的社會發展中,會成為經濟發展的新增長點。因此,無論是國家層面,還是地區方面,都應該結合文化特點,將地方文化與雜技這門藝術進行融合,為國家和地區的經濟發展提供新的發展動力,建造具有特色的“雜技城”。
最后,借助網絡力量,建造雜技產業溝通平臺。古代人通過自己的智慧,創造了優秀的雜技文化藝術,這既是當時雜技藝人生活保障的需求,也在一定程度上豐富了我國民族文化內容。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電腦信息技術不斷提高,全球信息共享為雜技產業的發展提供了新鮮血液。筆者認為,當代雜技從業者,可以利用互聯網技術,與全國乃至全球的雜技工作者進行交流,分享雜技技巧以及商業運作經驗,使得雜技產業的發展更符合我國經濟市場需求。
綜上,雜技作為一種民俗活動,始終在隨著時代變化不斷進行自我調整。當今雜技文化的發展,也需要根據新的時代特點,構建新的生態場域。把握時代特點,助力民族崛起,這才是重建雜技文化生態之本。
[1]齊志義.雜技人才培養呼喚現代教育新理念[J].雜技與魔術,2012(1)
[2]許軍,許仁.中國當代雜技藝術的發展特點評究[J].戲劇之家,2015(13)
[3]許順奎.談雜技藝術的發展現狀及創新意識[J].戲劇之家,2015(14)
楊寧(1973-)男,學歷:大專,職稱:四級演員,研究方向:雜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