馮雪 昆明理工大學 法學院
我國生態恢復法律制度的合理設定
馮雪 昆明理工大學 法學院
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是實現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前提。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既需要預防生態環境退化,還應根據生態環境發生退化的程度對其進行事后恢復。生態環境恢復關系到“當代人”和“后代人”的環境權益。與傳統環境立法不同,生態環境恢復立法更強調對已經被破壞的生態環境進行事后救濟。我國現行立法中,這方面的法律規范尚有諸多缺失,應加強生態環境恢復方面的立法,為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提供法制保障。
生態環境 生態恢復 環境立法 可持續發展
我國的生態恢復立法從兩個層面開始起步一是國家立法機關、中央政府制定的立法,以國家政策、法律、法規的形式存在;二是地方自發性的探索實踐,以地方性法規、規章形式存在。這些立法實踐活動為我國全面建立生態恢復法律制度提供了豐富的經驗和教訓。目前,我國尚未制定關于生態環境恢復的專門立法。但是,在我國已經制定和頒布的有關生態環境保護與改善、生態環境恢復的法律、行政法規和規章中,我們仍然能夠尋找出諸多關于生態環境恢復的法律制度。
現行環境立法重生態環境破壞的事前預防,輕生態環境破壞的事后恢復。受此影響,現行環境立法普遍以生態環境破壞的預防性立法為主,而生態環境破壞的恢復立法則比較薄弱。因此,為切實保護和改善生態環境,環境立法理念應做適當調整,在繼續完善生態環境破壞的預防性立法的基礎上,加強生態環境破壞的恢復性立法。
對于已經被破壞了的生態環境而言,無論是加以保護,還是采取措施促進其得以改善,都不能使其恢復到被破壞前的狀態。事實上,只能采取恢復性措施,才可能使被破壞的生態環境恢復到原始的狀態;對于某些破壞程度嚴重的環境來說,如果恢復性措施難以奏效,還需要實施重建方案。但現行環境立法對生態環境的恢復尚缺乏足夠的因應。
生態環境恢復方面的法律規范散見于以《土地管理法》、《土地復墾條例》、《森林法》、《礦產資源保護法》及《環境影響評價法》等為代表的中央立法和以《重慶市礦山環境治理和生態恢復保證金管理暫行辦法》、《陜西省煤炭礦山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管理暫行規定》為代表的地方立法中。此外,尚有部分規定停留在政策層面,沒有上升為法律規范。
以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為例,目前,在地方立法層面,部分省級地方政府分別通過地方立法,建立了以“礦區生態環境恢復治理保證金制度”為代表的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但是,從總體情況來看,現行的生態環境恢復保證金制度在設計上尚有很大的不足。
生態恢復的義務主體應當明確具體,根據外國環境恢復性法律規定可以清楚的看出,生態恢復性法律責任應當由政府規制,違法者(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承擔將污染區域恢復到污染前狀態的義務。當企業或個人沒有足夠的財產履行或逃避勞務、財產履行其應承擔的生態恢復法律責任的,可由當政府或者其他單位和個人代替其履行。但同時需要明確環境恢復成本追償機制,確定代為履行者有權向責任者追償恢復環境的成本和費用。此外,可建立相關生態環境恢復的基金保障機制,通過政府財政支出、企業繳納生態恢復保證金、社會募資等方式建立生態環境恢復基金,當需要替代承擔生態恢復性環境法律責任時為替代履行主體提供有力的資金支持。
由于生態環境系統是一個龐大而有著復雜內部聯系的系統,專業性極強,在法院判決污染者承擔生態恢復的法律責任后,類似美國和德國采礦許可條例中必備的修復計劃是首要條件,如果詳實的恢復計劃沒有生態專家或者環境專業技術人員的建議與指導,環境修復的生態效果必然不會十分理想。在具體的司法審判實踐中,應聘任土地、農業、海洋、能源等各領域的學者為生態環境審判技術咨詢專家,建立配套生態環境恢復咨詢專家庫。在庭審前后和過程中,技術咨詢專家對與案件有關的生態環境專業問題提供解答,在必要時可接受司法機關委托,以訴訟輔助人身份出庭協助案件的調查和審理。在事后追責的改善生態質量復原生態樣貌過程中,幫助恢復者根據環境恢復的類型制定不同恢復時期的計劃和目標并提供技術支持。
由上文美國、德國等國家的生態恢復的司法規定可以看出,責令或判決環境恢復是獲得環境權益附帶的必備條件,也是最能產生法律效果的責任承擔形式。鑒于生態環境本身具有長期性和潛伏性的特點,其損害往往在短時間內無法科學判斷,如果訴訟時效較短,那么相當多的環境違法行為無法得到有效規制,污染事件便成為長時間積淀下來的問題,無人處理。因此為了增強該責任形式適用的可能性,適當延長違法者承擔法律責任的時間,在特定情況下可以并應當溯及既往是十分重要的方式之一。如果將長時間形成的環境污染損害的承擔形成政府問題的負擔,有條件地延長環境案件的訴訟時效可以較好的結合環境自身特點進行生態治理。
[1][美]坎寧安.美國環境百科全書[M].張坤民譯. 長沙: 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
[2]王江,黃錫生.我國生態環境恢復立法析要[J].法律科學,2011(03):196.
[3]劉麗梅,呂君.生態安全的內涵及其研究意義[J].內蒙古師范大學學報( 哲學社會科學版) ,2007,( 3) : 6-42.
[4]于左.美國礦地復墾法律的經驗及對中國的啟示[J].煤炭經濟研究,2005,( 5) : 12.
[5]崔彩賢.西部農村生態環境修復法制問題研究[J].安徽農業科學,2006,( 6) : 14.
[6] 陳學敏,韓德強.生態修復理念下環境司法的困境與應對[J].中國審判, 2015,04:50-53.
馮雪(1994-),女,黑龍江哈爾濱人,昆明理工大學法學院環境資源法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