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要輝 浙江理工大學
以電商平臺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發展研究
李要輝 浙江理工大學
隨著互聯網技術對金融業的不斷滲透,二者相結合的新型金融模式互聯網金融應運而生;互聯網金融有眾多表現模式如:P2P網絡貸款、電商金融、網絡銀行和手機銀行、移動支付與第三方支付、眾籌融資、互聯網貨幣等,而以電商平臺為基礎進行金融交易活動的互聯網金融模式(以下簡稱電商金融)是目前所有互聯網金融模式中對國民經濟和金融業發展影響最大的。本文主要研究了電商金融的發展形成背景;分析了電商金融參與的要素情況;根據信貸對象和貸款類型對電商金融進行分類;最后分析了互聯網金融面臨的風險和監管策略。
互聯網金融 電商金融 金融監管
互聯網金融是近年產生的新型金融模式,目前國內外學者還沒有統一的認識。根據互聯網金融手冊中的定義[1],互聯網金融是一個譜系概念,涵蓋因為互聯網技術和互聯網精神的影響,從傳統銀行、證券、保險、交易所等金融中介和市場,到瓦爾拉斯一般均衡的無金融中介或市場情形之間的所有金融交易組織形式。互聯網技術的發展,特別是第三方支付、移動支付、手機銀行、網絡證券等,將對金融模式產生根本性影響。本文研究以eBay、亞馬遜、京東、阿里等電商平臺為基礎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即電商金融。
商業活動的本質是商品流、資金流、物流、信息流四流合一的循環活動[2]。在電商平臺上,信息在商品、資金、物流之間快速流動,從而加快了這一循環活動的進程。電商生態圈內資金流的閉環也已逐漸形成,同時資金流的加速周轉和循環也已實現[3]。
電商平臺交易額巨大。根據中國電子商務研究中心發布的《2015年度中國電子商務市場數據監測報告》:2015年,中國電子商務交易額達18.3萬億元,同比增長36.5%;中國互聯網消費金融交易規模250億元,同比增長142%。如此龐大的電商交易規模和金融消費的快速增長,預示著電商金融前景廣闊。
電商金融依靠線上平臺,能大幅度降低交易成本。據有關資料顯示,不同服務手段實現單筆交易的成本是:傳統柜臺1.07美元;電話銀行0.45美元, ATM機0.27美元,網絡銀行0.01美元[4]。根據阿里金融的數據顯示阿里小貸單筆信貸操作成本平均為2.3元,而傳統銀行成本在2000元左右[5]。
電商金融由電子商務平臺、數據、資金需求者、資金提供者四要素組成。
電子商務平臺:電子商務平臺是支撐電商金融運行的核心。數據是通過電商平臺錄入并存儲到數據庫的,而資金的需求者和提供者也是通過電商平臺進行交易。
數據:數據是電商金融運行的根本。主要來源有:電子商務平臺的用戶注冊,身份認證,歷史交易,評價,物流等信息。
資金需求者:整個電商平臺的注冊用戶、網絡店鋪、供應商都可以參與到電商金融中去,成為資金需求者。
資金提供者:(1)電商平臺作為借貸平臺,為平臺上的用戶貸款提供信用評級或者信貸額度標示,并進行第三方擔保,如余額寶。(2)電商平臺創立小額貸款公司,作為資金提供者供給放貸資金,根據借款人的信譽發放貸款給資金需求者,比如阿里小貸。
根據信貸對象和貸款類型,電商金融可有如下模式:
消費信貸,是電商平臺根據消費者的歷史交易信息數據進行分析,給予一定的信用評價,并指定可貸款的額度,消費者在電商平臺上購物可以使用支付額度來付款(比如螞蟻花唄),由電商平臺預支付資金,消費者按時按期還款。
在中小微企業信貸的金融模式中,電商平臺積累平臺商家的信息,根據其信譽值進行信貸[6]。
信用貸款:借款人依靠在電商平臺上累積的信譽,進行貸款;特點是以借款人信用程度作為還款保證,不必提供抵押品或第三方擔保。
眾籌貸款是指用團購+預購的方式通過電商平臺發布籌款項目,向消費者募集項目資金的模式,比如淘寶眾籌。眾籌使得能否獲得融資也不再由項目的商業價值作為唯一的標準;只要是平臺用戶喜歡的項目,都可以通過眾籌方式獲得項目融資。
電商金融作為新型的互聯網金融模式,在關注其積極方面的同時也要注意它所帶來的風險。
1.技術風險。主要指計算機技術所帶來的風險。比如互聯網如果發生傳輸故障、病毒感染、黑客攻擊等問題,就會使互聯網金融的交易面臨崩潰的風險。
2.業務風險。業務風險主要包括操作風險和法律風險。操作風險可能來自于客戶對新技術的不熟悉而造成疏忽大意,也可能來自互聯網金融安全系統及其產品的設計缺陷,或是內部工作人員的操作失誤。
雖然我國制定了《電子簽名法》、《網上銀行業務管理暫行辦法》等法律法規[7],但是涉及互聯網金融市場準入、電子合同的有效性確認等方面尚無明確而完備的法律規范,容易造成交易主體之間的權利與義務不明確,易引發法律風險。
互聯網金融企業應當加大技術投入,保障交易平臺的安全穩定;可效仿銀行的存款準備金制度提取交易準備金;借鑒銀行監管中心的相關做法,設計針對互聯網金融的監管措施[8];國家相關部門應當盡快根據互聯網金融的實際情況制定相應的法律法規。
[1]謝平、鄒傳偉、劉海二.互聯網金融手冊[M].北京: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14:1-2.
[2]董紹斌.物流管理與電子商務的關系分析[J].人民論壇,2011(35):136-137.
[3]范舒婷.互聯網金融中電商平臺的研究[J].東方企業文化,2014,20(223):01.
[4]黃學毛,金雪軍.網絡銀行成本收益分析[J].浙江大學,2002,11(29):03.
[5]雷勤穎.經濟視野[J].中國信息報,2014,8:299.
[6]劉超.金融理論與實踐[M],2014(11):45-50
[7]楊群華.我國互聯網金融的特殊風險及方法研究[J].金融科技時代,2013, (7):100-103.
[8]謝平,鄒傳偉. 互聯網金融模式研究[J].金融研究,2012,(12):11-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