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以“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為載體不斷健全社區服務體系
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連續8年列入市政府為群眾辦實事內容。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1342個服務圈,覆蓋2540個社區,覆蓋率達到84%,惠及1569萬社區居民。

“一刻鐘社區服務圈”是指社區居民從居住地出發,在步行15分鐘范圍內,能夠享受到方便、快捷、舒適的社區服務,主要包括由政府提供的基本公共服務,社會力量和居民個人提供的志愿互助服務,市場機制提供的便民利民服務以及特色服務等。
近年來,北京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社區服務體系建設,連續8年列入市政府為群眾辦實事內容。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累計建成1342個服務圈,覆蓋2540個社區,覆蓋率達到84%,惠及1569萬社區居民。
(一)以需求為導向,著力解決社區“缺什么”的問題。為了解社區居民的實際需求,北京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辦公室采取“自上而下”與“自下而上”雙向互動的方式,扎實開展社區服務調查統計,了解社區居民的基本需求。各區縣普遍采用社區工作者入戶調查、委托專業組織、發放調查問卷和召開座談會等方式,走訪居民群眾和轄區單位,進行資源摸底和需求調查,建立了轄區資源臺賬,對居民和轄區單位需求做到“心中有數”,為實現服務與需求的有效對接提供了實踐依據。
(二)完善制度保障,著力解決社區應該“有什么”的問題。一是實施“1060”工程,出臺了《北京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指導目錄(試行)》,梳理出居民群眾最關心、最急需的社區就業服務、社區社會保障服務等10大類60項社區基本公共服務項目,形成了社區居民群眾享受政府基本公共服務的“基本菜單”。二是制定了《關于推進“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工作的意見》,進一步明確了推進工作的指導思想、工作目標、運行機制,明確提出推進社區公共服務、志愿互助服務、便民利民服務和特色服務等內容體系建設,推進“一校、二欄、三中心、四場、五室、六站、九網點”等服務設施建設,形成了全市社區基本公共服務框架體系。
(三)加強統籌協調,著力解決社區服務缺項“怎么補”的問題。由市社會建設工作領導小組及其辦公室牽頭,按照集成政策、集中資金、集聚資源、集合力量和“缺什么、補什么”的原則,加強統籌協調,推動任務落實。各部門結合自身職能,對服務缺項社區給予優先支持、幫扶和指導。各區縣結合實際,通過制定政府文件、加大資金投入、整合資源等多種方式,形成了具有本地區特色的“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模式,涌現出西城區資源共享“全響應”、朝陽區“一線一網一平臺”服務模式等一批典型做法。
(四)創新服務模式,著力解決社區服務“如何提供”的問題。推進“互聯網+”模式,提高社區服務的智能化水平,目前累計建成“智慧社區”2221個,覆蓋75%的城市社區。加大購買服務力度,引入社會組織服務社區,推進社區服務提供方式轉變。“十二五”時期共投入專項資金3.8億元,購買了2432個社會組織服務項目,撬動配套資金3.08億元,參與社會組織43509家,其中80%以上項目服務于社區。
(一)創造出協調聯動的聚合效應,形成社區服務整體合力。政府相關部門充分發揮積極性和主動性,改變過去單打獨斗的現象,集中優勢兵力,解決基層問題,推動服務項目在社區“落地”。據統計,《指導目錄》中列出的10大類60項服務項目,在城市社區基本實現全覆蓋。與推進服務圈建設之前開展的調查摸底情況相比,社區居民急需的服務項目都取得重要進展,社區便民商業服務、社區居民轉診服務、社區托老(殘)服務、社區早教服務、社區居民體質測試服務等項目的覆蓋率都提高10%以上。

(二)創造出辦事生活便捷的幸福效應,城鄉居民得到更多實惠。通過繪制社區電子地圖,開通社區服務網站、社區便民服務熱線,公布服務目錄,發放便民服務卡(手冊)等方式,社區居民在步行15分鐘的范圍內,就能就近享受到“看單點菜”式的社區服務;社區服務站、社區菜店、社區家庭醫生、循環小巴、便民繳費“三通”工程等一批亮點,較好解決了居民辦事難、買菜難、看病難、出行難、繳費難等問題,廣大居民能在家門口享受到更加方便、快捷、高效的社區服務,對社區服務的滿意度和幸福感明顯提升。2013年、2014年連續兩年對“一刻鐘社區服務圈”示范點開展的滿意度抽樣調查結果顯示,居民滿意度分別為4.87分、4.7分(滿分為5分),均超過90%。
(三)創造出協同發展的帶動效應,提升社區服務社會化水平。帶動志愿者隊伍和志愿服務項目的發展,推動志愿服務規范化管理、常態化服務、品牌化培育、項目化配置,不斷壯大志愿者組織、優化隊伍結構、豐富服務項目,志愿服務理念深入人心。截至2016年年底,全市社區志愿者實名登記注冊人數達到164萬人,社區志愿服務隊伍1.5萬支。2016年度開展社區志愿服務項目5340個,年度服務工時達1165萬小時。以文明自律、鄰里守望為宗旨的市民勸導隊達到2393支,隊員人數超過10萬人。帶動轄區單位、社會組織、居民個人參與社區服務,倡導和強化了社會責任意識,營造了共建共享的良好社會氛圍,從整體上推進社區工作上水平。
全市各區“一刻鐘社區服務圈”建設雖取得了一定成績,但也存在需要完善提升的不足,如不同類型社區的服務圈發展不平衡,老舊小區公共服務基礎設施“欠賬”較多;供需對接不夠緊密,服務方式需不斷創新,社會力量參與有待加強等。
(一)加強制度設計,完善服務圈建設政策體系。結合新形勢,研究出臺深入推進和提升服務圈建設的政策文件,指導已建成服務圈適應新形勢、新需求,完善社區服務體系。研究制定服務圈綜合評價指標體系,探索確立相對科學、具體明晰、方便操作、指導性強的社區服務標準,提高服務圈建設的規范化水平。加強分類指導,研究把握不同類型社區的特點和發展規律,在基層亟須解決的重點難點問題上逐步實現突破。
(二)加強供需對接,圍繞居民需求精準發力。開展社區服務需求調查調研,探索建立健全社區服務需求登記制度,做好服務項目與服務需求的對接。以社區服務供給側改革為主線,提高公共服務供給項目的針對性、靈活性和有效性。不斷拓展豐富服務項目,在優先保障老人、兒童等弱勢群體的同時,擴大服務人群覆蓋面,各類服務都要契合不同層次、不同年齡段居民的特點,確保服務多元性和可持續發展,增強居民獲得感。

(三)完善服務機制,提升服務質量和能力水平。大力提升社區服務質量,積極鼓勵支持連鎖企業、品牌企業進社區,配合疏解非首都核心功能,加快社區便民商業連鎖化發展,替代社區低端商業業態。完善服務圈簽約服務商的準入退出機制,建立方便居民參與的動態評價和監管服務機制。加強社區服務設施的綜合利用,通過加強社區居民民主協商和自我管理服務,不斷豐富擴充適合不同類型居民、不同開放使用時間的服務項目,提高服務設施開放率和使用率。
(四)創新服務方式,大力發展“互聯網+社區服務”。鼓勵電子商務企業、實體服務商開展合作,開展基于社區居民生活需求為導向的、線上線下相融合的社區綜合便民服務體系,尤其是對商業配套不成熟的地區延伸社區服務,實現在線交易、線下配送等精準化服務。充分利用社區微信公眾號、微博、網站等新媒體,建立“網上社區”,使不同類型的社區居民能夠及時了解社區服務項目,參與提供社區服務。
(五)鼓勵社會參與,提升社區服務社會化水平。研究出臺扶持政策,鼓勵社會力量參與社區服務,積極推動社會單位向社區開放共享服務資源,扶持一批直接服務社區居民的社區養老、居家生活性服務的社區服務企業。大力培育發展服務民生類、參與基層治理的社區社會組織,加大政府購買服務力度。加強志愿者隊伍建設,擴大社區志愿服務組織的覆蓋面,鼓勵社區青年群體和在職人群除保障重大活動之外,積極參與社區志愿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