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孫江濤
孫江濤:創業15年,我的成功與反思
文|孫江濤
編者按:孫江濤先生是連續創業者當中的代表,成功創辦了5家公司,其中一家公司成功上市,一家公司被新美大并購。本文記錄了他創業15年來的一些感悟,這當中有成功者的經驗方法,也有失敗者的反思教訓。

回顧自己這十幾年來的創業經歷,我覺得特別符合孫中山先生所說的“世界潮流浩浩蕩蕩,順則昌,逆則亡。”因為我的每一次創業都基本踩在了時代的大勢上。
大學的時候我就開始寫書,趕上學計算機熱,所以賺了一些教育培訓的錢。做SP(移動服務提供商)又站在中國手機快速成長的風口上,什么都不干就有10倍的成長。之后我做的神州付又趕上游戲行業成長的機會。錢袋寶則是抓住了移動互聯網的機會。
雖然我做了5個成功的項目,然而背后也有十幾個大家沒有看到的項目死掉了。在此,想分享自己這十幾年來創業路上總結的成功的方法與失敗的教訓。
先分享失敗的教訓,如今我將自己過去犯的錯誤總結成這三點:
第一點,創始人之間的失衡。2000年,我創立了一家叫易特網聯的公司,我們當時主要有4個創業伙伴,其中我擁有30%的股權,運營總監有30%,技術總監有20%,還有一個朋友有20%的股權,日常經營這個公司的主要是我們幾個人。現在看來,這種股權結構其實是有問題的,有時候他們意見一致,就會把我給孤立了。
長此以往,遇到問題的時候,相互合作的基礎就會出現裂痕。而且大家會在平衡相互的關系之后,再去處理內部的問題,這會耗費很大的精力。我們三個人經常吵架,最后只得散伙。
第二點,項目和人員的失衡。對外承接項目為易特網聯的核心業務,這也帶來了很多的弊端。比如,突然接到幾個大客戶后,我們的研發力量會明顯跟不上,就急著去招聘很多開發人員。
這個項目做完后,不知道下一個項目會什么時候來,而公司需要花很多錢去養這些開發人員。項目和人員兩者之間一旦出現不平衡,公司就會陷入現金流比較緊張的狀態。所以,創業者盡量不要去做項目型的公司,而是要做運營型的公司。
第三點,貪多和貪大。2008年開始創立錢袋寶時,我們把自己定義為中國移動支付的小中市場的領先者。之后,我們發現移動支付市場空間非常大,機會非常多,我們便不停地增加我們的產品線,最多的時候,我們把現在第三方支付公司的產品線全都做了。當時,整個公司300多名員工被分攤到大概六七條產品線上,每個產品線的人可能也就二十多人,但是大的競爭對手卻有上千員工在做這些產品線。
后來我發現,把300個員工聚焦在一兩件事的時候,無論從研發和服務都有很大的優勢,所以我們就砍掉了很多的產品線。在這個探索過程中,我們大概付出了兩三千萬元投資成本和兩年多的時間成本。所以,初創企業在產品線上一定不要貪多和貪大,要聚集精力做一件事情。
這些年,我還有一個感觸——企業發展中的各個階段雖然不同,但始終都應處于連續創業的狀態中,具體來說有這兩點體現:
第一點,早期階段的公司失敗風險最高,創業者要從試錯中不斷反思,提升格局。
我觀察過許多不是特別成功的連續創業者,他們身上有一個很大的特點,就是每次創業的企業規模都沒有出現實質性的變化。
其實,在失敗的過程中會有很多經驗和教訓,關鍵在于創業者是不是把過去的教訓真正好好地總結和吸收了,真正找到了自己的問題。
第二點,公司進入成長期后,絕對不能高枕無憂。
這個階段,商業模式或者說業務模式差不多穩定下來了,我們也可以認為公司進入了發展的穩定期。這時的關鍵在于:能不能把這個企業推向一個新的發展維度。這是比較挑戰創業者的階段,要注意方向選擇的問題。
在穩定期,創始團隊對于該做什么、不該做什么,肯定會有猶豫和糾結,處于在分岔口的狀態,這個階段一定要做的事情就是對二次創業的籌備。二次創業并非是重新做一個公司,而是指進入穩定期的公司必須要居安思危,考慮如何讓公司在更大的方向上獲得進一步的發展。
公司處于穩定期時,一定要不斷地思考企業在下個階段可能應該往哪個方向走,否則這個企業很可能一年半載之后就倒閉了。
在創業的過程中,我們過去成功的經驗方法通常是先找剛需,再做快速嘗試和迭代,然后決定放棄這個方向還是增加投入,我們通常把它稱為“1+1+1”,具體到選擇方向上來說就是:
第一個1,要有一個好的剛需;
第二個1,團隊確實有相關能力,做得了這件事;
第三個1,這件事有機會盈利或者說有盈利模式。
“1+1+1”還有另外一個理解:就是在最小產品迭代的過程中,基本上3個人的搭配就可以對這個事情做一個驗證。這3個人包括技術、產品、銷售,我們先投幾十萬試試,試成了就加大投入,把這個模式復制出來。如果不成功就迅速關掉,幾十萬是試錯的固定成本。
從我們自己的經驗來看,這套方法論對于做成一個項目的成功概率是比較高的,但我們最近也在反思這個方法論的局限性,這種方式最大的缺點就是可能會限制做成更大事業的可能性。
如果創始團隊過于注重公司盈利能力和眼前的情況,還會帶來另外的失誤——導致公司中長期發展的局限。你的公司在做了三兩年之后已經是市場當中的佼佼者,甚至占有50%的市場份額,卻發現市場不再增長了。你想再往別的方向做,發現也沒有什么方向了,過去積累的資源在新的方向上也沒有很大用處。
實際上,我覺得做得很成功的企業,他們都是有一種使命感的,在這方面是我們所欠缺的。以前我們沒有在如何為用戶提供長期的、有價值的服務上想太多。
我們大多是從一個更簡單、更淳樸的角度去思考我們的商業模式和產品:是不是滿足了剛需?當滿足剛需后,我們考慮的是能否卡住這個位置,并且卡住這個位置用戶愿不愿意付錢,如何賺更多的錢?當盈利這件事和用戶的長遠利益產生沖突時,我們會選擇保持公司有更好的回報率,以及有更好的利潤水平,不太會去考慮用戶的深層次感受。
這是我們很重要的一個反思,也是公司間彼此形成指數級差距的最重要的地方。如果你想做成事業,就要更多地為別人著想,站在整個價值鏈上全面去考慮各方面的問題平衡,而不是僅僅想著團隊、企業、股東和創始人。
心要更大一些,容得下理想和追求,也容得下用戶與合作伙伴之間的矛盾。只有他們成功了,我們才能成功,這可能就是我們常常聽到的利他精神的力量。
(孫江濤,神州付行政總裁 ,創立了信和云、閃電借款、錢袋寶等企業。專注于區塊鏈技術實踐,在電子支付領域擁有超過15年的行業經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