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嬰護理的職業定位

母嬰護理員主要從事孕婦、產婦、新生兒、嬰幼兒專業護理工作;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協助從事營養配餐、家庭烹飪、清洗保潔等工作。從事母嬰護理服務工作的人員稱為母嬰護理員或母嬰護理師。
提 示
母嬰護理從業人員多為年齡在16 周歲以上的女性,文化程度一般要求初中以上,文化素質越高越能夠獲得雇主認可;目前,從事月子護理的專業人員多是年齡30 歲以上,有過生育經驗的大齡已婚女性。
母嬰護理服務對象主要有:孕婦、產婦、新生兒、嬰兒和幼兒;不同的服務對象所需服務內容存在較大差異,但相同的是:母嬰護理人員要為上述人群提供營養膳食配制、起居環境清潔和衣物的清洗與整理。母嬰護理工作內容如下:
孕婦護理
照料孕婦日常起居,孕期營養膳食配制,妊娠生理護理,乳房保健,胎兒教育指導,胎兒發育提示,孕期保健指導,早、中、晚期妊娠護理,產前準備指導;臨產前護理、分娩先兆、分娩期健康指導等。
產婦護理
照料產婦盥洗,觀察惡露,洗滌產婦衣物及相關家務;乳房清洗按摩,幫助產婦通乳,解決乳房脹痛,指導產婦正確喂養嬰兒;為產婦制作營養膳食,合理安排產婦飲食;幫助產婦進行產后恢復操,恢復產婦體形;與產婦交流育兒經驗,進行心理溝通,避免產婦產后抑郁癥的出現等。
新生兒護理
照顧新生兒的飲食起居,負責喂水、喂奶、換尿布、洗澡,為新生兒按摩、撫觸,照料新生兒游泳、鍛煉身體;為新生兒清潔消毒臍帶,為新生兒測量體溫,觀察、照料新生兒大小便,觀察新生兒健康發育狀況,清洗消毒尿布,洗滌新生兒衣物,消毒奶瓶,晚上陪新生兒睡覺;觀察與護理新生兒尿布疹、鵝口瘡、黃疸等常見病,新生兒計劃免疫指導;協助產婦為新生兒做保健操,鍛煉新生兒四肢協調能力,開發新生兒的潛能等。
嬰幼兒護理照料
嬰幼兒起居,給嬰幼兒盥洗、沐浴、換洗衣物,給嬰幼兒用品和玩具清潔消毒;為嬰兒配制奶水并正確喂養,添加、制作輔食,配制營養膳食;嬰幼兒健康保健指導,監測嬰幼兒體格與心理發育,給嬰兒做撫觸、被動操、主被動操,陪伴嬰幼兒做游戲、進行戶外活動、曬太陽;給嬰幼兒說兒歌、講故事,輔助開展啟蒙教育和智力開發;檢測嬰幼兒體溫、呼吸等生命體征,防護嬰幼兒疾病等。
近年我國每年約有2000 萬個新生兒出生,隨著新一輪生育高峰的到來,每年新生兒數量還會有所增加。目前,我國城鎮居民聘用專業母嬰護理人員照料嬰幼兒的家庭占到20%左右,且這一數字還在以每年5%左右的速度遞增,市場對專業母嬰護理人員的需求是巨大的。
但是,隨著市場需求的不斷增加,從業人員與雇主之間的矛盾也日漸增多。其矛盾主要表現為:需求擴大、待遇越來越高的同時,雇主對母嬰護理人員的專業知識、能力和素質的要求亦大幅提升,而目前的母嬰護理人員卻普遍存在文化水平較低、年齡較大、培訓不足、服務技能不專業、主觀服務意識不足等問題。
目前,專業的母嬰護理人員多數來自家政公司。家政公司一般首先對沒有母嬰護理工作經驗的人員進行崗前培訓,然后按照母嬰護理人員的能力進行簡單分級,分級均以所謂的星級進行區分,不同星級的從業人員職業能力和薪酬標準也有所不同。
有些母嬰護理人員只經過短期的理論培訓,且沒有工作經驗,雖然被標稱為“三星、四星”,竟然不會給新生兒洗澡,孩子一哭鬧只會拿奶瓶來應付,有的母嬰護理人員連孩子喝水以及洗澡水的溫度都不會正確調節;有的母嬰護理人員在上崗之前雖然接受過一兩周的培訓,但培訓的內容非常簡單。與此形成鮮明對照的是母嬰護理人員獲得的薪酬卻非常豐厚。即便如此,不少年輕人由于沒有照顧產婦和新生兒的經驗,再加上親人不在身邊,或由于其他原因親人無法幫忙照料,這時初為父母者往往會手忙腳亂,不知所措,很多家庭不得不聘用母嬰護理人員。但是,由于許多母嬰護理人員(星級月嫂)工作經驗不足,短時間內不能有效解決雇主的實際問題,加之很多家庭聘請母嬰護理人員的時間只有一個月左右,又先行支付了工資,即使發現星級月嫂名不副實,也只能勉強接受服務;從而導致投訴率上升,嚴重影響行業的健康發展。
傳統“坐月子”觀念與現代科學理念的結合,使母嬰護理人員日益受到人們的歡迎,但是,雇主對母嬰護理人員的綜合素質和服務技能提出了諸多合理的要求。然而,目前的母嬰護理從業人員還是停留在“從農村走向城市”“從下崗走向就業”的階段,多數從業人員都是從農村來的家庭婦女,文化水平低,沒有城市生活經驗,更談不上具備專業護理知識。即使是城市下崗人員,雖然有城市生活經驗,但也可能因為平時生活水平相對較低,到了雇主家里也會因為各種不適,發生一系列的矛盾。而大專院校護理專業畢業的學生,有專業知識,受到雇主歡迎,但是這些學生缺少生活經驗,且因為受傳統觀念影響,她們都希望到正規醫院就業,而不愿意從事母嬰護理工作,覺得母嬰護理是“伺候人”的工作,低人一等。以上原因造成了目前母嬰護理行業供需的嚴重失衡現象。從技能培訓入手,提高培訓質量是解決當前供求失衡的關鍵所在。

北京地區部分母嬰護理機構對母嬰護理人員職業能力的分級標準
2010 年9 月1 日國務院召開常務會議,專門研究部署發展家庭服務業的政策措施。會議指出,發展以家庭為服務對象、向家庭提供勞務、滿足家庭生活需求的家庭服務業,對于增加就業、改善民生、擴大內需、調整產業結構具有重要作用。必須堅持市場運作與政府引導相結合,政策扶持與規范管理相結合,促進就業與維護權益相結合,大力推進家庭服務業市場化、產業化、社會化,逐步建立比較健全的惠及城鄉居民多種形式的家庭服務體系。
(節選自家庭服務業規范化培訓系列教材《母嬰護理》,中國勞動社會保障出版社出版。標題為編者后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