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郭澤莉
園藝療法是一種生活方式
文|郭澤莉
2016年11月19日至21日,亞洲園藝療法聯盟(HTAA)第一屆學術會議在日本北九州市舉行。來自中、日、美、韓等國家和地區的園林、園藝、醫學、心理學、社工、環境教育等專業領域人士近200人參會。其中包括由26位來自不同領域、熱衷園藝療法的人士組成的中國代表團。
30年前,在自然對人類健康產生重要作用的研究領域,只有很少的科學研究。今天,全世界范圍內有大量的相關項目以及大批園藝療法的從業人員,新的資源也在源源不斷地加入,讓這個學科的寬度和深度得以持續增加。清華大學建筑學院景觀學系教授李樹華指出,近些年,國家經濟轉型、公眾重視精神生活品質、老齡化社會加劇、亞健康人群及兒童自然缺失癥現象日益突出……這些都是迫切將園藝療法在國內全面推進的重要信號,人們需要真正與自然打交道,以健康的身心去生活。
園藝療法是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多學科交叉的顯著特點。其支撐學科主要有園藝學、醫療學、植物學、經營學、社會福利學、哲學、心理學以及藝術、文化。也正是基于如此廣博的知識構架,園藝療法潛在市場的豐富性不容小覷。
具體而言,園藝療法可發揮作用的領域包括醫院醫療、養老、房地產、休閑旅游、兒童教育、醫療康復等,“可以結合不同市場的特點,找出園藝療法與之相契合的模式,然后發揮功效。這一點,國外同行開展了長期的科學研究,所得數據證明園藝療法確有功效。”隨后,李樹華向記者列舉了兩個事例。

本次國際會議參觀地——日本北九州市西野醫院是一家主要針對老年人疾病的康復病院。根據院長西野憲史博士對26位84歲到106歲住院老人治療6年來的研究發現,13位喜好從事園藝環境與園藝操作活動的老人沒有一人出現老年癡呆癥,而另外13位傾向于室內活動為主的老人,則出現不同程度的老年癡呆癥狀。這個結果驗證了美國學者的研究結論:植物的揮發性氣味與某些植物的花香具有激發人們大腦中與運動、語言以及與記憶相關的腦區的活動。
李樹華曾經和研究生在北京四季青敬老院做過三個月的園藝療法實驗,帶領40名老人每周完成一次兩小時的園藝活動。老人中的高血壓患者比例為38%。經過三個月的園藝治療,這個數字下降到19%。實際上,現在已經有大量研究證明了園藝療法的康復治療作用。從末梢體溫、血壓、腦波、肌電值等多項測量指標上,都能看到差異。
在李樹華看來,全社會應該樹立“用植物來改變生活,而不是改善生活”的態度。綠色植物之所以能夠改善與促進人體健康,原因有六點。他解釋道,首先,人是自然的一部分,人體中已經形成了綠色喻示心情寧靜(健康)、紅色(森林火災等)喻示血壓升高的遺傳基因。人類生存與植物生長是一種互補關系,植物吸收二氧化碳放出氧氣,人類則吸收氧氣排出二氧化碳。不僅如此,有研究表明,15℃至25℃是植物,也是人類生活的舒適溫度范圍。第二,植物能夠降低溫度,增加濕度,增加負離子濃度,降低含菌量,減弱噪音等。第三,植物通過五感作用影響人體健康。第四,綠地中散步和園藝活動能夠直接影響到人的身心健康。第五,植物具有文化性,讓人進行聯想和回憶,促進人的精神健康。第六,植物具有“智慧”,大樹具有氣場,這一點還值得深入研究。
園藝療法是一門新興學科,具有多學科交叉的顯著特點。其支撐學科主要有園藝學、醫療學、植物學、經營學、社會福利學、哲學、心理學以及藝術、文化。也正是基于如此廣博的知識構架,園藝療法潛在市場的豐富性不容小覷。
目前,大體上來說,園藝療法研究內容包括不同種類植物的療愈康復作用、不同園藝操作活動對于人們的康復效果、不同人群適合的植物種類、對于不同疾病應該選用不同植物種類以及療愈與康復景觀設計的手法等。
市民農園最早產生于北歐,此種模式主要是為城市中忙碌工作的人們提供一個短期度假的地方。目前很多農業觀光果園采用此種模式。讓游人有自己的花園,種植自己的蔬菜瓜果,體驗久違的勞作過程,重溫回歸自然的舊夢,得到心理的滿足。還有一種模式是加工小作坊。主要是指在觀光果園中與采摘相結合的小作坊。人們將自己采摘的果蔬加工成不同的副產品,或者在葡萄園中設置自釀葡萄酒、舉辦葡萄酒戶外聚會等,通過自己動手參與的過程使人產生滿足感,增加自信心,獲得精神上的愉悅。
國內有很多生態農莊、農家樂、農業觀光園就是采取類似市民農園的運營模式,近些年頗受市場認可,同時也成為業外資本的關注熱點之一,以及一些企業轉型發展的重要方向。
“但是,上述形式與園藝療法專類園或是園藝療法專業基地還是有差別的。”李樹華分析道,園藝療法專類園針對不同的治療人群,對植物種類選擇、景觀設計以及空間私密性、安全性等方面的要求截然不同。
日本淡路景觀園藝學校的園藝療法庭園是為培養園藝療法專業人才,于1999年4月建成并對外開放的。該園占地1200平方米,分為展示區與活動體驗區兩部分。展示區以“人與植物”為主題,展示能給予人們五官娛樂的植物以及說明植物可產生的治療效果。設有立體花壇、坐用花壇、藤本植物花架、懸垂花盆棚架。另外,還設有可用感官進行娛樂的彩色花壇、觸覺花壇、音響花壇以及芳香味覺花壇。
目前,大體上來說,園藝療法研究內容包括不同種類植物的療愈康復作用、不同園藝操作活動對于人們的康復效果、不同人群適合的植物種類、對于不同疾病應該選用不同植物種類以及療愈與康復景觀設計的手法等。
活動體驗區則是通過園藝療法實習,不僅讓老齡人、殘疾人等參加者有機會接觸土壤與植物,也能使學生學習并掌握園藝療法的實際方法與操作技巧。設有實習花壇、野外教室、操作間、溫室及野外炊爐等。
在美國波特蘭,當地兒童醫院、婦產醫院、燒傷醫院、精神病院等醫療機構內含的園藝治療園都各有特色。它們的庭院景觀設計、空間布置、植物色彩、品種選擇均不相同,各項設計完全遵從服務人群的需求,產業成熟度高。
“當前,園藝療法在國內已擁有一定的群眾基礎。可惜學界、地方社團機構多是將國內外發表的論文資料簡單搬運,缺乏原創性研究。此外,國內園藝療法專業人才培養和儲備也迫在眉睫。”李樹華指出,為了充分發揮園藝療法的效果,需要依靠園藝療法師制定合理、詳盡的實施計劃,并根據設定的治療目的選擇實施內容、場所、植物種類、作業內容等。實施計劃后,還要對操作內容、指導方法、計劃等內容做出評價。因此,必須對園藝療法有全面、系統、科學的掌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