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豪杰
(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成都 610064)
我國網絡民粹主義規律及其治理
曾豪杰
(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成都 610064)
從網絡事件來看,我國網絡民粹主義具有感染迅速但容易極化,載體多樣但容易過分,聯動復雜但容易極端等規律與特點。我國網絡民粹主義所使用的民主、平等、公正、自由、人民、愛國等旗號值得商榷,我國網絡民粹主義的成因、影響及其定性等重要問題也都值得我們反思。為了更好地解決網絡民粹主義問題,我們可以從完善意見表達及利益訴求機制、建立健全協商民主平臺、改進民主與科學決策、完善網絡管理和治理、加強公民媒介素質與網民道德法制等多種途徑入手。
民粹主義;網絡民粹主義;社會治理
隨著互聯網的迅速發展,網絡事件接二連三地發生并不斷增多,“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網絡傳媒與學術界也逐漸成為一個時髦用詞和重要概念。至今,對于民粹主義的研究較多,對網絡民粹主義的研究成果雖然不是太多,爭議也不少,但是相關文獻逐年增多,相關研究也在不斷地深入。
總的來看,歸納與總結網絡事件中的網民心理與行為規律與特點,有利于認識網絡民粹主義,為我國政治與經濟健康發展,為我國網絡與社會治理創新等提供一些信息與決策參考具有重要的理論與實踐意義。
1.1 感染迅速,容易極化
近些年來,我國幾乎每年都會發生一些影響重大的網絡事件。例如,2009年5月7日發生的“杭州飆車案”,5月11日發生的湖北巴東“鄧玉嬌案”,9月16日上海“釣魚執法事件”,9月5日發生的南京“天價香煙事件”;2011年7月23日發生的溫州“動車出軌事件”;2012年8月26日發生的陜西“表哥事件”;2013年2月17日發生的北京“李天一”案;2014年廣東省東莞市政府進行的掃黃風暴;2015年8月12日發生的天津港爆炸事故,等等。從網絡傳播速度來看,速度之快十分驚人,幾乎可以用光速或者超光速來形容;從網民情緒來看,極易被感染;從留言點評來看,網民極易出現美國學者凱斯·桑斯坦所提出的群體極化[1],甚至空前性的極化現象。
1.2 載體多樣,容易過分
從近幾年來發生的各種網絡事件來看,針對問題與對象比較廣泛。例如,有的是針對官員腐敗問題,比如,2012年10月8日發生的廣州番禺“房叔事件”、11月20日發生的重慶雷政富不雅視頻事件、12月6日發生的微博實名舉報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事件,2013年8月1日發生的上海高院5名法官集體嫖娼事件。有的是針對愛國問題,比如,我國釣魚島、南海主權爭端相關網絡事件。有的針對維權問題,比如,開發商強征暴拆、城管打人事件。有的針對素質與文明行為,比如,2015年5月3日發生的成都男司機暴打女司機事件。有的還可能同時針對多種群體和多個問題,比如,2015年天津港爆炸事故,就明顯針對官員、官二代和平民等,涉及官員腐敗、平民維權與無編制消防員問題等。從這些網絡事件來看,我們很容易發現,網絡民粹主義時而結合無政府主義,時而結合自由主義,時而結合民主主義,時而結合愛國主義,時而結合民族主義,時而結合消費主義,時而結合娛樂主義,時而結合營銷主義,等等,具有保羅·塔格特所指出的民粹主義的基本特點一致,也即:“民粹主義是一種陣發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著危機旗號的變色龍。民粹主義不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出現,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出現。”[2]總之,能夠作為載體的都會容易被依附和成為結合對象,并且也很容易過分,甚至超出一般人想像力地過分化發展。
1.3 聯動復雜,容易極端
幾乎每次網絡事件出現,我們都會看到往往是數以萬、十萬、百萬,甚至可千萬計數的網民會對肇事者和相關部門開展一種幾乎全民式批判,充斥他媽的、雜種、狗日的、腦殘、SB、無恥、走狗等五花八門的語言暴力和形形色色的誹謗、辱罵等人格侮辱與人身攻擊,有的還對肇事者進行“人肉搜索”,有的對當事人及其家人,甚至親戚朋友,進行電話、郵件、短信等各種形式的騷擾,有的甚至當面赤裸裸地威脅或者動粗。其實,虛擬世界的網民是實實在在的現實世界的公民,通過虛擬的網絡世界,我們可以看到網絡事件參與者當中,既可能有知名人士,又可能有普通百姓;既可能有高學歷者,又可能有低學歷者;既可能有高職稱者,又可能有無職稱者;既可能有文質彬彬且德才兼備的人,又可能有唯恐天下不亂且劣跡斑斑的造謠分子,等等。可見,這種網絡事件的聯動容易波及東南西北全國各地的男女老少,牽動社會各行各業各個階層的人,容易形成一個聲勢浩大并易聚易散的復合體,并且這個復雜的復合體當中,不少人的言行極易走各種形式的極端。
2.1 網絡民粹主義旗號問題及其反思
一般認為民主、平等、公正、自由等常是網絡民粹主義的訴求與口號,愛國與人民常是網絡民粹主義的旗號。比如,有人認為“民粹主義崇尚和信仰‘人民’,并把‘人民’理想化”[3],并指出“‘人民’仍然是網絡民粹主義的最堂皇旗幟”[4]。
從近現代許多民族國家的政治革命、現代化與經濟建設等歷史與現實情況來看,精英主義也喜歡打出和利用“人民”“群眾”“愛國”等旗號,但是他們是否真正地崇尚和信仰“人民”“群眾”“愛國”等?是不是其中所有人都這樣?是不是跟一些民粹主義分子一樣僅僅彼此都利用一下而已?這些都是值得我們深思的問題。所以說,至少使用“崇尚”與“信仰”這種詞語來形容和描述恐怕有待商榷,對于網絡民粹主義也不例外。不過,從當前一些“精英”主義者們的所作所為以及網絡民粹主義者們的“非理性”言行來看,公共部門如何吸納、選拔和保障真正能夠代表廣大人民利益的愛國代表是民眾的心聲和呼喚,尤其是對能夠始終代表廣大民眾利益的代表遴選機制的期盼更是迫切。
2.2 網絡民粹主義成因問題及其反思
愛德華·希爾斯(Edward Shils,1956)曾指出:“對于長期形成的等級統治階級,這些階級壟斷著權力、財產、教養以及文化,在他們所實施的統治過程中,哪里有普遍的怨恨情緒,哪里就存在著民粹主義。”[5]雖然網絡民粹主義在我國現階段形成的原因不同于愛德華·希爾斯所說的,并且影響因素也是多種多樣的,還是相當復雜的。從國內已發表的成果分析來看,我認為國內網絡民粹主義與以下這些因素有關聯。
從社會階層角度來看,各界精英容易強強聯手,弱勢群體生存與發展容易受到影響。比如,政治精英、經濟精英、教育精英、學術精英、文化精英等社會各界精英主導和控制著社會各領域資源分配權及話語權,又常常通過各種名義相互結盟形成小圈子,利用各種形式相互合作并聯動。
圖1:我國1978—2015年基尼系數變化圖
從社會財富分配與流動角度來看,貧富差距不斷擴大,社會財富不僅高度集中,而且伴隨不少精英移民而轉移海外。我國基尼系數從1978年改革開放初期的0.24升到了2008年的0.491,經過多年調控與治理,也才逐年下降到2015年的0.462[6],從總體上看,我國居民收入差距變化較大,貧困差距在改革開放后不斷拉大,并且目前仍然一直超過國際警戒線0.4,還是高于世界每年的平均系數,以致我國官方都不得不承認社會財富存在嚴重分配不均的事實[7]。據人民網數據顯示,從1978年算起,我國各類出國留學人員總數,到2006年底累計達到106.7萬人,到2015年底累計達到404.21萬人。然而,我國留學回國人員總數到2006 年底才累計達27.5萬人,到2015年底累計達221.86萬人。從數據對比分析,我們不難發現其中還有大量的各種人才直接服務海外,并且還有難以精確統計的國內培養與留學歸國又出國的高端人才從中國大陸流出。從歷史與現實來看,我國從過去以勞工為主體的移民潮已經發展到今天因留學、技術、投資與富豪等多元化的“海外移民潮”,導致出現了“一些人不是在移民,就是在通往移民的路上”的現象,并且還一年比一年火爆。這種擋不住的各類精英移民潮,不僅容易造成我國數以萬計的人才流失,而且也容易造成我國數以億計的財富、稅收與消費等多個方面的流失[8]。
圖2:我國近十年出國留學與留學回國人數變化圖
從民眾權益保障角度來看,下層百姓利益經常容易受損,利益表達與訴求渠道經常難以通達。比如,黑心老板拖欠農民工工資,一些公司不給工人繳納社會保險,房地產開發商暴力拆遷,地方政府強勢征地,農民上訪被截,市民舉報遭報復,等等,不一而足。
從數字技術發展來看,網絡技術不斷進步,相互在線聯絡更加便捷。比如,博客、播客、QQ、MSN、微博、微信等極大地便利了大眾相互間的及時聯系。加上手機的普及,我國網民逐年遞增。截至2016年12月底,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互聯網普及率達53.2%,其中,手機網民規模達6.95億,網民中使用手機上網的人群所占比例提升至95.1%[9]。從規模越來越龐大的網民表現來看,有些網絡好事者很容易無聊地在網絡世界起哄和摻和,比如“薛蠻子”“秦火火”“立二拆四”等就是典型代表。
從目前國內的研究成果來看,總體認為網絡只是一種工具和手段,網絡民粹主義的形成原因主要還是民粹主義產生的原因。但是,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分析各種現實的群體性事件,或者虛擬世界里的網絡事件,我們很容易發現各種矛盾與問題的背后,或多或少都容易與個別官員及其“權力”腐敗這個東西相關聯。這意味著如何保障公共權力為民所用,如何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所說的“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仍然是一個重要的課題,也是一個復雜的難題。
2.3 網絡民粹主義影響問題及其反思
隨著網絡的發展,人們已經意識到網絡也是一把雙刃劍,有好處,也有其不好的一面。對于網絡事件背后的網絡民粹主義,我們也需要用辯證的眼光來看待。
從積極方面來看,有時關注弱勢群體可以促進社會公平正義,例如2009年發生的湖北巴東“鄧玉嬌案”當事人最終無罪釋放,“上海釣魚執法案”中受害者利益最后得到合法保護,都與眾多網民的聲援支持是分不開的;有時可以監督官員為網絡反腐提供強大的有效力量,例如2009年發生的南京“天價煙局長”事件,2012年發生的陜西“表哥”事件、重慶官員不雅視頻事件、微博實名舉報國家能源局局長劉鐵男等事件中的涉事官員被查處,都是通過網絡,被網民曝光和推動的。
從消極方面來看,不僅容易消解官方主流媒體的話語權,而且容易降低政府公信力;不僅容易混淆視聽,而且容易過多地傳播負面性的東西;不僅容易激發社會過度的“仇官”“仇富”等仇恨心理,而且容易分裂社會階層和影響社會和諧;不僅容易影響司法審判,而且容易演變為現實的非理性的“打、砸、搶”事件,等等。例如,微博大V薛蠻子、“秦火火”“立二拆四”等人,除了經常性地散布謠言之外,時而謊報險情、疫情和警情等,時而組織網絡“水軍”故意惡搞。諸如此類,正如埃瑟·戴森曾指出的:“數字化世界可以釋放人們的潛在能量,但在這片嶄新的疆土上,它極有可能成為恐怖主義者或是江湖行騙人士的幫兇或工具,又或者成為彌天大謊和惡意中傷的集中營。”[10]
網絡不僅可以將世界各地的人們關系拉得很近,而且能夠給人們以表達各種意見的機會和渠道。雖然網絡民粹主義積極作用不可抹殺,消極影響也不能忽視,但是我們個別“人民公仆”卻視之如洪水猛獸。其實,換個角度思考,與其對之恐懼和不安,還不如大膽而又勇敢地面對,用其所長,避其所短。
再說,倘若精英主義者們不隨心所欲,人民政府能夠真正做到“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那還擔心什么網絡民粹主義者呢?古人說得好:“身正不怕影子邪”。
2.4 網絡民粹主義定性問題及其反思
對于民粹主義的定性,至今也一直是莫衷一是。國外學者代表性論述有:“從歷史上看,無論以何種形式出現的民粹主義,都對精英階層以及國家、官僚、金融機構等充滿了本能的敵意。民粹主義基本上不信任那些充斥于這些機構中的人,認為他們不僅腐敗,而且缺乏智慧。”[11]“民粹主義已經成為進步的工具,但也是保守的工具;是民主主義的工具,也是獨裁者的工具;是左派政黨的工具,也是右派勢力的工具。這種適應性源于民粹主義的‘空心化’:民粹主義缺乏一種能為之獻身的價值。”[12]“民粹主義是一種陣發性的、反政治的、空心化的、打著危機旗號的變色龍。民粹主義不僅在不同的時間、地點出現,而且以不同的形式出現。”[13]國內學界代表性論述有:“民粹主義既是一種政治思潮,又是一種社會運動,還是一種政治策略。”[14]并指出這種比較復雜的社會現象,當人們從不同的視角看待它時,便會得出甚至完全各不相同的結論。“民粹主義在本質上是被統治者反對統治者的基本政治反應,這種政治反應充滿著批判精神與反抗意識。”[15]
網絡民粹主義,又稱電子民粹主義,也稱數字民粹主義。在我國,從文獻作者的態度來看,發文者對之一般都傾向于貶義,很多都認為他們崇拜人民,感性至上,缺乏理性,反對體制,反權力壟斷和濫用,仇官仇富等。大抵也因此,什么保守、左派、愚昧、消極、偏執、野蠻、殘暴、狹隘、危險群體、網絡暴民等貶損意義和情感色彩的詞語常被用在他們身上。
對于網絡民粹主義,有的認為“是以互聯網為媒介而形成的一種新型民粹主義,在網絡民粹主義中,互聯網不僅是政治參與的形式,而且還是政治動員的工具。”[16]有的認為“從本質上說,民粹主義是一種極端平民化的思潮或運動,它不相信代言人和代議制,具有反制度、反精英、反權威等特點。互聯網上的民粹主義不是民粹主義的進化物,其根本內涵沒有發生變化,只是其棲居的空間發生了變化、形式相應發生變化而已。”[17]盡管觀點不同,但都認同網絡民粹主義與民粹主義有關聯。實際上,這對網絡民粹主義的定性也就是沿用對民粹主義的定性,沒有什么實質意義或者本質上區別的其他定性。
但是,其中有一個值得我們注意的問題,從對一些網絡群體事件參與者的構成觀察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專家學者所定性的網絡民粹主義的群體構成當中,其實有時既有草根世界中的民粹式精英,也有政府部門不在要位,或者失意者,甚至還有在其他部門或者領域當中在位,或者得意的人士參與其中。可見,“精英”群體內部對某些問題和事件的態度也不完全一致,其實網絡也把“精英”群體給碎片化了。正如美國著名學者阿爾文·托夫勒所說的:“時代步入了碎片化的時期,即所謂的受眾碎片化、媒體碎片化、信息碎片化。”[18]也可見,網絡民粹主義是一個相當復雜的東西,我們不能簡簡單單地評論,或者隨隨便便地定個性。也正因如此,我們對精英主義,不能完全認為就是完美無缺的東西,對其中某些所謂的“精英分子”的表現,有的所謂的“人民”“民眾”“百姓”“群眾”的代表早已經遠離或者脫離了“人民”“群眾”,甚至凌駕于“民眾”“百姓”之上,早就拋棄了“自我批評”與“群眾路線”;對民粹主義與網絡民粹主義,也不能完全認為就是一無是處的玩意兒,我們可以用一般性的與極端性的民粹主義來加以區分,用一般性的與極端性的網絡民粹主義來加以描述。
回頭再看看一些歷史事件,反思我國特定歷史時期發生的內亂與社會悲劇,我們容易發現,除此之外,甚至還有必要從人性、民族與文化劣根性等視角來對網絡民粹民主義進行思考。只是限于篇幅,本文對此不再多述。
3.1 完善意見表達及利益訴求機制
當前,我國社會建設與管理,尤其是在涉及收入分配、貧富分享、住房安居、醫療保障、教育就業、食品安全等方面,的的確確還存在諸多事實上不完善的地方,有的與經濟全面快速發展的速度不太同步,有的與社會發育程度不太協同,有的與人民群眾的期望還有較大的差距,并且有的利益糾紛與經濟矛盾相關的事件至今一直逐年增加。這些從全國各地的信訪與上訪事件、媒體曝光的事件、群體性事件等各種事件都可以感知。擴大和暢通公眾意見表達渠道,完善人民利益協調機制,促進社會公平公正,不僅十分緊迫,而且是從源頭預防網絡事件的重要思路,也是從源頭減少網絡民粹主義問題的有效途徑。
3.2 建立健全協商民主平臺
不論從各位專家學者通過理論研究也好,還是從西部民族地區基層村民自治及東部沿海一帶的協商民主實踐情況也好,作為治道之一的協商民主,的的確確是一種解決我國社會建設與社會治理當中眾多社會問題和矛盾的良策,尤其是用于解決經濟糾紛和利益矛盾。從實際調查情況來看,如何建立健全協商民主機制與平臺是一個重要而又犯難的實際問題,幸好諸如意見測驗、代表商討會、民主懇談會、聽證會、專題討論等形式的協商民主方式已經在實踐當中開始運行。如何在網絡中或者通過網絡的途徑推行全國性、區域性,甚至社區性諸如此類的協商民主形式值得我們研究和探索。
3.3 改進民主與科學決策
從當前的一些社會群體事件來看,一些地方和個別官員依然還是喜歡大權獨攬,往往在涉及重大經濟利益面前喜歡獨斷專行,政策出臺顯然缺乏民主程序和環節,決策是否科學與合理,是否合憲合法幾乎不曾顧及,等到矛盾醞釀和激化到事件發生才不得不加以修訂和改進。從歷史教訓和現實經驗來看,未經民主程序出臺政策,不按科學方式進行決策,往往容易犧牲民眾利益,也往往容易導致群體性甚至惡性事件的發生。從某種意義上說,改進民主與科學決策,尤其是組織網民代表參與政治,參與有關決策,至少從理論上講,可以在源頭上大大地預防腐敗,減少矛盾激化事件,從而可以讓網絡民粹主義少些借口。
3.4 完善網站管理及網絡治理
對于網絡社會及網絡管理,從世界各國的情況來看,大多數國家是開放式,并依法管理,當然也有極少數國家采取完全控制。從全球化的背景及網絡社會實際情況來看,網站管理及網絡治理猶如治理洪水,恐怕還是要學大禹治水,堵不如疏。如果我們禁止上某些網站,那么翻墻軟件便會隨之而來。反正,“上有政策,下有對策。”再說,在全球化的今天,人員跨國流動加快,國際旅游增多,智能通訊技術日新月異,想禁也難,并且嚴防死守的成本都不低,強行禁止的代價到最后都很高。當然,從近些年來發生的各種網絡事件來看,加強網絡立法和依法監管也是十分必要的,比如對一些網絡造謠者、對黃色與賭博網站等,需要依法加強監管與打擊力度。另外,政府、學校與相關社會組織開展公民媒介素質與網民道德法制教育也是十分有益的。
[1]凱斯·桑斯坦.網絡共和國:網絡社會中的民主問題[M].黃維明,譯.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47.
[2][12][13]保羅·塔格特.民粹民主[M].袁明旭,譯.長春:吉林人民出版社,2005:6,5.
[3][4]陳龍.網絡民粹主義潛流的棲居空間[J].人民論壇,2013(2)下:68.
[5][11]EDWARD SHILES.The Torment of Secrecy: The Background and Consequences of American Security Policies.Glencoe,IL[M].New York:Free Press,1956:100.
[6]2015中國經濟成績單四大看點:基尼系數“七連降”[EB/OL].[2016-01-19](2016-09-20).http://news. 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1/19/c_128643801.htm.
[7]中國官方首次公布2003至2012年基尼系數[EB/ OL].[2013-01-18](2016-09-20).http://news.163. com/13/0118/11/8LGH1BBF00014JB6.html.
[8]富豪移民“移”走了什么?[EB/OL].[2011-11-19](2016-09-20).http://news.xinhuanet.com/fortune/2011 -11/19/c_111180148.htm.
[9]截至2016年12月,我國網民規模達7.31億[EB/ OL].[2017-01-23](2017-02-04).http://xj.people. com.cn/n2/2017/0123/c186332-29635118.htm l.
[10]埃瑟·戴森.2.0版數字化時代的生活設計[M].胡泳,范海燕,譯.海口:海南出版社,1998:17.
[14]俞可平.現代化進程中的民粹主義[J].戰略與管理,1997(1):89.
[15]林紅.民粹主義:概念、理論與實證[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7:71.
[16]郭中軍.警惕網絡民粹主義來襲[J].社會觀察,2009(12):19.
[17]陳龍,陳偉球.網絡民粹主義傳播的政治潛能[J].山西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2(3):298.
[18]阿爾文·托夫勒.媒體文化[M].北京:商務印書館,2004:88.
責任編輯 梅瑞祥
10.14180/j.cnki.1004-0544.2017.06.025
C912.63
A
1004-0544(2017)06-0138-05
曾豪杰(1980-),男,湖南衡陽人,四川大學中國西部邊疆安全與發展協同創新中心、四川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博士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