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生

由上海越劇院委托上海戲劇學院戲曲學院聯合培養的越劇本科班今年6月畢業。上戲越劇本科班的課程設置體現了全面、復合、科學的教學理念,在接受規范的京昆基本功打底的前提下,又依循越劇美學風格進行相關課程的設置,同時還十分注重藝術創作的訓練和舞臺實踐。這些創新性設置讓學生們熟悉了當下舞臺的熱點、拓寬了知識面、提高了綜合素質,同時對于增強藝術創造力、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越劇本科班的課程設置是戲曲教育的一次新的嘗試,強調了素質教育和全面發展,既重視專業技能又重視文化素養,既重視傳承又重視創新能力的培養,為學生提供了全面發展的基礎保障。在課程設置上,除越劇經典劇目教學外,有越劇音韻、戲曲表演技巧訓練、視唱練耳樂理、戲曲發聲(含基礎唱念)、專業選修(身訓)、戲曲容妝、盔帽、服裝操作實踐等業務課程,中國戲曲史、戲曲美學、經典名著名劇閱讀、越劇流派劇目賞析等文化課程,角色創造、畢業創作、實踐演出等實踐課程的設置,這些課程為學員們開拓了綜合思維的能力,有力推動了他們養成復合型創作的習慣。
縱觀今日之劇壇,新編戲曲劇目的創排通常是編劇寫出文本,導演總體籌劃,唱腔設計按照行當、流派編寫唱腔,最后演員才進入。他們讀編劇之本、排導演之思、唱現成之腔,如此一來每當新劇目搬上舞臺時,演員則多“退居二線”,淪為陪襯。甚至連演出時還會遭遇司鼓一味按樂譜“埋頭苦敲”,演員拼命從人物情緒中拔出,以便和上節奏之事。某種程度上演員更像是“傀儡”,他們的創造力和主動性都沒有得到充分的發揮。
以我之見,所謂一專多能的綜合型演員,其綜合不是指“四功五法”的綜合,而是戲曲藝術涵蓋的文學、美術、舞蹈、音樂,甚至建筑之復合。復合型演員不是全才,不要求寫得好劇本、排得好戲、做得好唱腔、設計得好舞美;復合型演員也不是大雜燴,什么都要學,但因精力有限,卻什么都不精通。復合型演員首先須是在“演員”這一特定基礎上有過人之處,是個唱念演俱佳的好演員,同時善思好學,主動熟悉其他類型藝術樣式,具備一定的文學鑒賞、美術品鑒、音樂欣賞等能力。只有這樣,他們才能深入了解戲曲創作的一般過程和規律,合理利用自身創造力,發揮主觀能動性,以便全面參與到藝術創作中,這不僅能夠幫助演員更好地理解劇目,同時可以增加其舞臺自信心。
在本科班的課程設置中,“角色創造”課對學生們創作能力的培養意義尤為重大。該課程是上戲戲曲學院的特色課程之一,由著名川劇表演藝術家、導演田蔓莎執教。課程旨在通過節奏韻律、表演呼吸等舞臺元素的練習,以及作曲、唱腔乃至導演等綜合性的訓練,挖掘學生們的自主創造性,探索戲曲人才培養的新模式,開啟表演人才理論與實踐相融共進的新課題。
戲曲本科教育階段不同于中專,當下許多戲曲本科教學實際是中專教學的重復和延續,顯然和現代大學培養人才的目標不符。有許多本科畢業的戲曲演員剛走出校門時,依然不會表演或者表演僵化,也不會創造人物。開啟學生自覺發揮創造性的“角色創造”課是越劇本科班課程設置中的一個大膽舉措。這不僅是一門理論課,更是一門表演理論與表演實踐緊密結合、操作性極強的綜合創作訓練課。
該課程根據不同劇種和不同學生的自身條件,針對性地進行課程設置和教學進度安排,在教學過程中,除了講解傳統戲曲表演的理論之外,更重要的環節是針對學生身體內外的各種訓練,讓他們學會通過控制呼吸、把握節奏、醞釀情緒、使用道具、借助服飾等手段來塑造角色,學會在表演中必須要具備的身體能量和創造能力。同時,為了拓展學生的藝術視野,田蔓莎還通過推出“移動課堂”項目,讓學生們有機會外出觀摩不同形式的演出、展覽及參加藝術家講座,并要求學生們撰寫觀?。ㄕ梗└邢耄屗麄儗Ρ硌菟囆g的創作過程有更多的理解和掌握,又提高了寫作水平。此外,在教學期間,田蔓莎還介紹了不同的表演形式和訓練方法給學生,以加強他們對各類藝術呈現方式和表演方式的了解和學習,從而培養他們的藝術評判能力和綜合創作能力。
課程上,“道具在戲曲表演中的作用和表達”“舞臺裝置與舞臺表演的關系”等專題講解加深了學生們對舞臺美術的認識;“怎樣利用道具表達情緒和創編戲曲舞蹈”“在創編戲曲舞蹈時怎么選擇音樂”“戲曲舞蹈創作過程”又從舞蹈和音樂方面培養學生的藝術鑒賞及創作能力;“怎樣選擇劇本”“關于創作構思和角色定位”使學生從讀懂劇本做起,訓練他們獨立思考、分析劇本的能力;“學生劇目創作——小戲展示”逐步將學生們推向了戲曲創作的主導地位,通過自選題材、自編唱腔、自導自演,促使他們在獨立創作的過程中,熟悉戲曲劇目創作的全套“工藝”。經過三年“角色創作”的學習積累,畢業之際,當代越劇《十二角色》應運而生。與獨立創作的“小戲展示”不同,《十二角色》是越劇班學生們集體創作的作品?!妒巧凡⒉煌昝?,但作為戲曲院校本科班學生的畢業作品,它無疑是成功的。它的成功可以說是戲曲綜合性人才培養模式的階段性成果。
但我們也應該慎重考慮,這樣的成功案例是否應該迅速推廣普及?值得注意的是,同樣一門課程、同一位授課教師,在不同劇種的班級中出現了嚴重的兩極反饋:越劇班學生積極進取、收獲滿載;其他劇種學生卻表現出逃避和排斥。這樣的分化,可能是不同劇種對戲曲舞臺綜合性人才培養要求不同,但啟發學生自覺領悟、提高學生綜合能力的課程對不同戲曲表演專業的學生來說都是非常重要的,如何讓這些創新性課程能更好更廣泛地適應教學的需要,應該是教學者要去思考的??茖W合理地培養戲曲人才,盡可能多地開發、挖掘潛在“角兒”的綜合能力,應是院校教育從本源上破解戲曲存亡危機的關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