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玖林

飾演《白羅衫》中的徐繼祖,是我表演生涯的一次轉型,也是我作為一名昆曲小生演員主動尋求自我突破的一次探索。這部戲從“起心動念”想要排,到最終在舞臺上完整呈現,臺前幕后的種種艱辛,我都親歷,下筆時,卻感覺萬般心念,難言二三。
“起念”源于對表演的追求。
2004年我在引起熱烈反響的青春版《牡丹亭》中飾演柳夢梅。對我來講,能夠參與這出戲,是幸運,是鍛煉和提升,也是一種堅守和責任。2007年,延續愈加成熟的“昆曲新美學”走向,白先勇老師再度策劃并領銜制作了新版《玉簪記》,同樣由我飾演潘必正。這是我的第二部大戲,也因為這部戲的排演,我得以結緣恩師岳美緹老師。此后,我還出演了《西廂記》的張君瑞。作為昆曲小生演員,能夠在最好的年紀出演巾生范疇里最有代表性的幾個角色,是莫大的機緣,我無比感恩!我總感覺自己的藝術之路是幸運的,冥冥中有一條線,牽著我一步步向前。
那么,我接下來該怎么走?我對自己提出了問題。因為這幾部戲都是巾生戲,從人物來說相對比較簡單,書生、才子、風流瀟灑、倜儻蘊藉,內心起伏并不是很大。一路走來,我希望自己能在人物塑造和表演上更進一步。因為我在《牡丹亭·硬拷》中的表現,白先勇老師建議我向岳美緹老師學習傳承《白羅衫·看狀》,嘗試跨行小官生。排練伊始,岳老師從臺步、眼神把握、力度展現等方面對我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也初步肯定了我從巾生到小官生的轉變,說這一步是可以去探索追求的。
真正心動是《看狀》第一次正式演出之后。
那是2013年北京大學“白先勇昆曲傳承計劃”示范演出,那次演出得到了白老師和觀眾的肯定,這樣一出沒有愛情戲的公案折子戲,大家的喜愛出乎我的意料。而我在演出過程中,不僅開始嘗到了新挑戰成功的喜悅,也隱約感覺徐繼祖這個人物,不管是表演程式還是人物內心戲,都有更多挑戰在等我,這部戲我還可以做更多。
緊接著第二年,我又向岳美緹老師學習了《白羅衫·井遇》。這出折子里,徐繼祖尚在進京趕考途中,還是一個讀書公子,表演上屬于巾生范疇,但其中與老旦的對手戲非常特別。從曲子來說,生唱北曲,老旦唱南曲,南北合套,連唱數段,這種形式,昆曲里也比較罕見。從情節來看,同一般巾生的才子佳人戲相比,表演上的區別也很大。在排演過程中,我對徐繼祖這個人物也越來越感興趣,于是開始央求曾操刀青春版《牡丹亭》和新版《玉簪記》劇本整理的編劇張淑香老師幫我整編《白羅衫》這個本子,我想演一個完整的《白羅衫》,想創作一個完整的徐繼祖。
一次次的長途電話,張老師抵不住我這么主動地懇求,答應幫我!我們從徐繼祖這個角色聊起,也談到徐能、奶公、蘇夫人等劇中各個人物。我們還聊了很多當下生活中的事,有被拐兒童的凄慘故事、有劉德華主演的電影《失孤》、有外國的黑社會大佬金盆洗手轉做慈善……到底是誰在左右這些真實故事中命運的安排、人性的轉變?
經過多次的探討,張老師反復思考,決定將這一版的《白羅衫》從原先的善惡對立轉變為命運的作弄,并據此大幅調整了人物和情節,整編后的新版全本《白羅衫》分為《應試》《井遇》《游園》《夢兆》《看狀》《堂審》六場戲,將整個故事重新定調在父與子、命運、人性、救贖以及情與美的聚焦點,希望這樣的轉變能更好地滿足現代觀眾于情感、心智和審美的高度期待與訴求。從排演到音樂、舞美,從大框架到小細節,蘇州、上海、臺灣的三地奔走,一次次爭執、一遍遍修改、一點點細摳,新版《白羅衫》終于一步步走到響排、彩排、試演、首演、巡演。如果不是大家共同卯足勁要排這部戲,真不知怎樣才能堅持下來,也因此我對主創團隊和劇組的每一位老師、同事都心懷感激。于我自己,這是又一次脫胎換骨的鍛煉,這和當年汪世瑜老師磨我的“柳夢梅”不一樣,我親歷了一部戲的前后所有環節,也體會到一部戲要出來有多么不易。
回到表演上。在傳承指導老師、導演岳美緹老師和藝術指導黃小午老師的幫助下,我努力揣摩人物內心,用心體會每一折人物在表演和內心的區別。從行當說,我把《應試》《井遇》定為巾生,《游園》《看狀》《堂審》定為小官生。
《應試》出場,徐繼祖是飽讀詩書、與父相依為命十八年即將上京應試的考生。《井遇》是徐繼祖離開家庭、第一次接觸社會。與父親分別時他有離愁和擔憂,但還要對父親表現出輕松與安慰。風塵仆仆的趕考途中,對偶遇的老婦,他有悲憫、有擔當。徐繼祖是個善良而又多愁善感的人,在我的理解中,雖同為巾生,在程式之外,更要表現出這個風華正茂、意氣風發的年輕人充滿正義和陽光的一面。因此他的出場不同于任何角色,輕盈中有股沉重,傷感中有股堅毅,既有對父親不舍的小愛,也有胸懷天下的大愛。他的腳步、節奏、眼神、水袖等等,也就有了不一樣的表現和內涵。
第三場《游園》,徐繼祖已經高中,官拜八府巡按。岳老師教導我,主要是要通過對聲音和節奏的把控、調整,將人物身份、心理的變化表現出來。既要用小官生的工架、程式來表現他的官威,也要用一種力度感和穩重感來突出他的氣度和氣勢。以《游園》出場的引子為例,在沒有樂器伴奏的情況下,要唱得平穩有韻味,還要表現出人物年少有為、立志“掃除人間不公不義事,報效君王致太平”的氣勢,對氣息的把控就是很大的挑戰。又比如,蘇夫人告狀的場景,雖有傳統昆曲咬臍郎與生母李三娘相見的場景借鑒,但情節不同,這里兩人相見的背后有更為沉重的真相,因此我特意在氣息上表現出緊張感,更能扣住觀眾的心弦,讓觀眾更清晰地感受到整場戲的氛圍。
作為老本子中唯一有表演傳承下來的折子戲,《看狀》經過幾代昆曲人的精心打磨,早已成為骨子戲,也是我們新版全本中第一個矛盾沖突爆發的小高潮。這一折前半場的公堂戲,不管是皂隸的開關門,還是告狀人喊冤的程序,所有場景都是靠演員的身段和聲音來展現。下半場徐繼祖從開始疑惑到逐步得知真相,內心經歷了猜疑、忐忑、劇烈的痛苦等情緒變化,對演員表演、唱功、情感詮釋都是巨大的挑戰。我把這段戲分為三個層次:一是看, 看狀、理案情,因發現被告與父親“同名”而驚訝;二是疑,從驚訝到懷疑再到自我釋疑,而后在逼問奶公的過程中,因接近真相而恐懼;三是痛,因為真相而痛苦。與老本不同的是徐繼祖的內心選擇與走向,我們新版想要體現的“命運的悲劇、人性的溫暖”這個主題由此開始逐漸突出。
從《看狀》的后半場到全劇結穴的《堂審》,我們不再是簡單地將結局處理為善惡分明的二元對立,而是在親生父母俱全的前提下,突出徐能十八年的轉變,特別是對徐繼祖的養育、教化之功,我們認為這份深厚的情感是不能被疏忽的。作為審判者,徐繼祖當然是該以“法”為最高準則,與此同時,傳統的倫理似乎也容不得他“認賊作父”,但作為當事者,這個生性善良、多愁善感的年輕人,又難以逃避十八年的養育之恩父子之情。
所謂“一世傷痛無解藥”,是徐繼祖內心崩潰的寫照,在看似沒有答案的命運面前,他的權衡與思辨,到最后的抉擇,看似是瞬間的,卻源自人性的本真!為了十八年的“父子情”,他寧愿背上“不忠不孝”的罪名,甚至付出自己的性命,也許正是他出自本真的人性抉擇,最終也激發了養父徐能內心的善。落實到表演,我通過失神的跌坐、急翻的水袖、痛苦的蹉步、決絕的眼神來表現徐繼祖內心的糾結與彷徨。
歷經三年多的打磨,新版《白羅衫》在我們共同的努力下越來越完善,今年正式開啟了“全國名校行”和城市巡演。我對這一版《白羅衫》傾注了很深的感情,因為對角色投入,我也感覺到,演這出戲,唱念做的疲憊還是其次,最主要的是為人物糾結得緊、累得慌,但作為演員,我痛并快樂著!欣慰的是,所到之處觀眾對戲的肯定和對結局翻轉的認同,足以抵消我們排演過程中的所有艱辛,而觀眾的意見和建議,也是我們進一步打磨的動力與依據。接下來,我們將在汲取各方意見的基礎上,繼續調整、打磨,希望能把更好的作品奉獻給觀眾,我也會進一步強化唱念做打的基本功,更深入地理解、把握、塑造好徐繼祖這個人物,把老師的戲更好地傳承下去,讓《白羅衫》成為我新的代表作品。一切一定會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