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延生
摘要:本文介紹了改革開放以來青海科技發展歷程、成就、存在的主要問題和戰略措施。主要戰略措施有:創新科技管理體制;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尊重知識,尊重人才,培養社會創新意識;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務體系;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科技資源共享;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
關鍵詞:改革開放;青海;科技發展;成就
一、青海科技發展概述
(一)改革歷程
第一階段(1978.3-1985.2):1978年,青海科學技術工作在粉碎“四人幫”以后的撥亂反正,逐步開始走入正軌。這一階段的主要工作是解決歷史遺留下來的一些問題,將專業與工作長期不對口的科技人員進行“歸隊”,一批新的科技機構建立起來,恢復評定專業技術人員職稱。從1984年開始,研究院、所在普遍實行黨委領導下的院所長負責制的同時,進行業務整頓和調整。科研生產聯合逐步開展起來。初期以單一的項目合作或技術轉讓、成果轉讓、技術服務為主,科研單位和生產單位利用各自的優勢,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則,進行松散性的橫向聯合。
第二階段(1985.3-1995.10):1985年3月,青海省委省政府召開全省科技工作會議,提出了貫徹《中共中央關于科學技術體制改革的決定》的意見,科技體制改革全面展開。科技體制改革緊緊圍繞改革和發展兩大主題,按照“穩住一頭,放開一片”(穩住基礎研究和有關國計民生的重大研究一頭,放開應用開發等其他研究)的原則,在推進科技經濟的結合上狠下功夫,使科技工作切實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有了較大發展。
第三階段(1995-2008):青海省科技工作認真貫徹實施西部大開發、科教興青、可持續發展戰略,以科技富民、科技強省、科技產業化、科技自身發展為重點,銳意改革,開拓創新,取得了明顯成效。科學技術工作面向經濟建設主戰場的問題基本得到解決,科技進步對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顯著提高。
(二)改革內容
改革科技計劃體系,實現工作重點的轉移。科技工作的重心轉移到適用技術研究、開發、推廣應用上,主攻方向轉移到解決困擾全省經濟建設重大技術難題上。集中力量支持農作物種子、中藏藥、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優勢礦產資源開發等新型產業,突破鉀肥生產、資源勘探、石油開發等產業化前期和重大工程建設中的技術關鍵和瓶頸,培育推廣優質春油菜、脫毒馬鈴薯等農作物新品種,為全省產業結構調整,發展特色經濟提供科技支撐。
改革科技項目管理模式,加速科技難題攻關。為扭轉青海因科技資源匱乏形成的被動局面,青海科技管理部門大膽創新,率先對重大科技攻關項目面向省內外公開招標。通過招標優化科技資源配置,提高科技成果水平,促進科技成果轉化,擴大青海的科技合作與交流,培養和鍛煉科技管理隊伍,使一批長期困擾青海經濟發展的關鍵技術難題在短期內得以攻克,在引進技術、人才和資金等方面一舉多得。
改革科研機構管理體制,實現科技與經濟結合。將省屬科研機構轉制為科技型企業或科技型服務企業,進入企業體制運營。科研機構切實深化內部改革,積極為經濟建設服務,業務不斷拓寬,經濟效益大幅度提高,使科研機構游離于經濟建設之外的狀況得以根本扭轉。
改革科技獎勵制度,調動科技人員積極性。確定省科技進步獎為青海省政府唯一的科技獎項,每年評選一次。設立青海省科學技術重大貢獻獎,對為做出重大貢獻的科技人員實行重獎。科技獎勵等級由原來的四個等級精簡為兩個等級,以提高獲獎項目的質量。
強化基層科技工作,促進農業結構調整。為推動“三農”發展,編制實施了科技富民計劃。以推廣先進適用技術、培訓農村牧區技術人員、樹立典型示范工程為切入點,主要支持特色農產品加工,牛羊育肥,蔬菜栽培,花卉栽培,藥材栽培,以及糧油農作物栽培和生態環境建設等先進適用技術。選育、引進了一批農作物和經濟作物優良品種,解決了制約種植業結構調整的技術關鍵,形成了花卉以及蔬菜、豆類和牛羊育肥、農畜產品加工等農村牧區經濟優勢產業,有的已發展成為區域性支柱產業。研究、開發、推廣戶用太陽能光伏電源和太陽能光伏電站,為牧民家群眾送去光明。強化基層科技工作,大力推廣成熟實用的先進技術成果,組建一批農業科技園區,啟動科技特派員下村服務試點工作,基層科技工作呈現出空前喜人局面。
重視宏觀管理和條件建設,改善科技工作環境。制定出臺指導科技體制改革、規范科技項目招標、加強農業科技、培育高新技術產業等一系列政策、法規、制度。組建省科技專家委員會,增強了重大科技工作決策的科學性和民主性。建立中小企業技術創新補助資金,專項用于支持科技型中小企業的科技成果產業化。建立科普聯席會議制度,命名一批省級科普教育基地,使科普工作走上制度化的軌道。支持建設一批高原特色的重點實驗室,組建鹽湖資源綜合利用等一批技術研究開發中心,認定一批科技型企業、高新技術企業和高新技術產品。
二、取得的成就
改革開放以來,隨著我國經濟不斷發展和黨和國家對科技事業的高度重視,青海省的科技工作取得了長足的發展。
(一)農牧科技得到發展
科技創新促進了農業結構的調整和農民增收。
一是培育推廣了一批農作物新品種。尤其是選育出的我國第一個甘藍型“雙低”春油菜新品種和第一個“雙低”雜交春油菜“清油311”,使我省油菜的品質、產量、適應性有了很大的提高。累計推廣種植400萬畝,平均畝增產29.5公斤,農民增加純收入4億元。馬鈴薯莖尖脫毒技術的成功,為農民提供了優質的馬鈴薯種子,使馬鈴薯平均畝產增長1倍,貧困山區的農民稱脫毒馬鈴薯為“脫貧馬鈴薯”。
二是蔬菜生產中大力引進新品種。推廣高效節能日光溫室建造及其栽培技術、蔬菜嫁接、反季節蔬菜種植、綠色無公害蔬菜等實用技術,實現了我省蔬菜周年生產、四季上市。
三是通過星火計劃和科技富民計劃的支持、帶動。在農牧區逐漸形成了蔬菜、馬鈴薯,豆類種植和規模養殖等農畜產品加工等20余個農村經濟優勢產業。
四是廣泛推廣高產優良畜禽品種。建立了家畜良種冷凍精液站,推廣冷凍精液新技術,培育出青海毛肉兼用細毛羊、半細毛羊、加什科羊及柴達木絨山羊等一批優良品種和種群,改變了過去品種單一、生產性能低的狀況。
(二)工業科技取得突破
科技創新促進了優勢資源開發,鹽湖資源綜合利用技術有了突破性進步,鉀肥生產通過堅持不懈的科技攻關,實現了3次技術革新,打破了國外的技術壟斷,解決了鉀肥生產中收率低、產品質量差、成本高等難題。生產工藝和產品質量均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實現了我國鉀肥生產工藝的更新換代,也為“100萬噸氯化鉀工程”提供了科技支撐。硫酸鹽型鹽湖資源生產硫酸鉀的技術,正在進行萬噸級試驗,推動了鉀肥系列產品的生產。為了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延長產品鏈,開展了大黃保健食品研制、油菜蜂花粉有益多組份分離提取技術開發和沙棘單體黃酮的分離提取技術研究,增加了特色生物資源產品的附加值。
(三)科技創新促進了高新技術的發展
一是培育了一批高新技術企業和產品。一批高新技術企業脫穎而出,一批高新技術產品走向市場。
二是促進了高新技術產品的產業化。加快了我省在機電一體化、新材料、新能源、生物工程等領域高新技術產業化的進程。
三是改造了一批傳統企業和產品。青海明膠股份有限公司年產專用明膠2000噸。該產品以青藏高原特有的牦牛骨為原料,工藝達到了國際先進水平。
(四)科技創新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
組織有關科研單位對三江源區生態環境問題進行了廣泛深入的研究。建立了青海省封山(沙)育林(草)技術規程,對草原“黑土灘”的治理進行了研究,取得了系列技術成果。農牧區能源建設中廣泛推廣了戶用光伏電源,節柴灶、太陽能灶等技術和節能產品,有效遏止了農民濫挖植被的現象,結束了牧民用煤油燈照明的歷史,促進了生態環境保護與建設,提高了人民的生活水平。
(五)科技交流與合作日趨深入
在設法“請進來”的同時,積極“送出去”,科技交流與合作不斷廣泛深入。青海省與中科院合作實施科技合作項目20余項。清華大學、東北大學等70多家大學,科研機構、科技型企業和科技部門與青海建立了合作關系。青海省與美國、加拿大、德國、日本、波蘭等國都有合作項目在實施,前景看好。
(六)科技政策法規不斷完善
一是突出農村科技工作。先后制定實施了《青海省關于進一步加強農業科技推廣工作的意見》《青海省人民政府關于貫徹〈農業科技發展綱要〉的實施意見》《青海省關于進一步加強州縣科技工作的意見》等,開創了我省農業科技工作的新局面。
二是突出企業技術創新和科技型企業的培育。制定實施了《關于發展我省高新技術產業的意見》《青海省認定高新技術產品、高新技術企業辦法》等,促進了企業技術創新能力的提高。
三是突出了科普政策環境建設。建立了科普聯席會議制度,制定實施了《青海省科技普及條例》《青海省科普教育基地認定辦法》和科普工作中長期規劃,使科普工作走上了制度化、規范化、長期化的軌道。
四是突出了科技體制改革的法規建設。制定實施了《省屬科研機構管理體制改革方案》《青海省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招標投標辦法》《青海省科學技術獎勵辦法》等政策法規,實現了科技計劃項目管理和科技成果獎勵的改革,調動了廣大科研單位和科技人員的積極性,促進了科技資源的合理配置。
(七)建立了科技人才隊伍
在科技人才隊伍建設中,依托重點學科、重大科研項目支持了一批有望成為學科帶頭人的中青年科技人員;依托重大科技攻關項目招標和重點實驗室建設,吸引了一部分國內高層次人才為我所用;重獎有重大貢獻的優秀科技人才,激勵了廣大科技人員為經濟建設做貢獻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青海省參與科研項目研究的科研人員5300多人(次)。2005年底,全省國有單位共有各類專業技術人員98564人。其中,從事研究與發展活動的科技人員2079人。有中科院院士2名,工程院院士1名。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人口素質較低,科技人才緊缺
盡管全省的人口出生率和自然生長率得到顯著的降低,在農村牧區350多萬人口中,有近150萬人處于貧困和低收入狀態,科技教育薄弱,人才隊伍建設的基礎不牢固,人才總量雖然在增長,但離發展的要求還有較大的差距,全省專業技術人員占從業人員的比例只有3.4%,遠遠低于全國5.5%的水平,15歲及以上人口中文盲和半文盲所占比例達24.27%,高出全國平均值13個百分點,社會發展領域的學科帶頭人和學術帶頭人比較缺乏,缺乏強大的科研技術梯隊。
(二)科技投入總量不足,科技研發有待于提高
雖然科技投入在逐年增加,但財政科技撥款占財政支出的比重仍有所下降,州、地、市之間的科技投入不平衡,要達到國家預定目標差距仍然很大。現行的部門預算不適應現代科技向各領域滲透和科技工作跨部門、跨行業、跨領域開展工作的特點,不利于打破科技資源條塊分割,各自為政的傳統布局,有些綜合性、集成性強、覆蓋面廣的科技計劃難以列入現行的部門預算。科技研發有待于提高。
(三)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落后,制約了科技發展
目前農村牧區經濟發展中的科技約束比較突出。一方面,農牧業科技創新能力明顯不足,難以滿足農牧業產業結構、產品結構調整的緊迫需求;另一方面,由于仍未建立和健全符合市場經濟規律的農牧業社會化科技服務體系,大量先進實用的農業科技成果難以為農牧民所用。必須緊緊抓住當代信息技術和生物技術帶來的發展機會,大力推進新的農業科技革命,實現農牧業現代化,從而使農牧業成為農村牧區經濟持續增長和就業增長的重要領域。
(四)可持續發展的能力不強
建立健全了一系列的方針法規政策,但發展過程中仍然沒有改變高污染低產出,高消耗低收入的局面。目前,全國有國家級試驗區和省級試驗區100余個,初步探索出不同類型地區實現可持續發展的有效途徑,成為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排頭兵。青海省還沒有可持續發展的實驗基地——省級社會發展綜合實驗區,與國家可持續發展實驗區還有很大的一段距離。
四、科技發展的戰略措施
(一)營造良好的政策環境,推進科技進步
財稅支持政策。結合青海省科技投入基數低、研究開發投入遠低于全國平均水平的現實情況,進一步研究制訂、完善相關配套政策,強化企業的科技投入。
金融支持政策。協同金融部門,制訂支持科技創新的金融支持政策。其中重點是建立科技創新投融資和科技創新風險分擔機制。構筑技術評估、風險評估、產業化方案設計、技術產權評估以及管理、法律、上市方面的咨詢服務體系,降低或規避風險,促進科技風險投資業發展。
人才激勵政策。進一步完善人才激勵政策,促進人才隊伍建設。正確處理引進人才與充分發揮現有人才作用之間的關系。制訂具體實在辦法,切實改善科技人員的生活待遇和工作條件。進一步放寬、提高資本、技術、管理要素參與分配的比例,最大限度地調動科技人員創業和創新的積極性。允許“要素分配”原則用于科技型企業增量資產的分配,給創新人員以精神和事業發展方面的激勵,努力創造優秀人才成長和發揮作用的政策環境。
標準與知識產權保護政策。加大對具有青海地方特色的標準的研究制訂,以標準促進各類產品占領市場。積極實施專利戰略,加速專利制度和專利能力建設。努力營造公平競爭的市場環境,造就一支高素質的知識產權人才隊伍,全面提高我省專利、商標、著作權等知識產權的創造、管理保護和實施能力。
科技政策法規。加大地方科技立法,研究制定有利于我省科技事業繁榮,有利于科技人員發揮作用的科技政策,使科技工作走上制度化、規范化、法制化道路,實現和諧、健康、穩定發展。
(二)創新科技管理體制,推進科技進步
加強宏觀調控。針對青海省的實際情況,制訂系統的、務實的、可操作性的政策。在政策的引導下,大力推進科技體制改革和相關制度改革,規范科技活動,營造良好創業環境。
創新科技管理體制。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科技創新運行機制,加強領導,建立健全分工明確、合作高效的科技管理體制。創新科技管理,逐步從直接支持產業化計劃過渡到以直接支持應用基礎研究、行業共性科技攻關、科技產業化環境與整體科技實力建設為主的科技計劃體制。改革科技項目管理制度,加強項目集成度,全面推行課題制與委托招標制,形成協作、競爭、開放、流動的運行機制。
加強基層科技工作。積極探索適應我省基層科技工作特點的管理機制,充分發揮基層科技管理機構的作用。強化基層科技管理機構在培養典型、示范培訓、大力引進推廣成熟適用的先進技術成果和科普宣傳工作中的職能。利用多種途徑和方式,加大對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培訓,切實提高基層科技管理人員的業務素質。
(三)建立、健全科技中介服務體系,推進科技進步
完善科技中介服務體系,大力培養技術經紀人隊伍。中介服務機構在強化自身建設的基礎上,要進一步加強對外聯系、協作,提高整體服務效果。以轉變政府職能為契機,進一步明確將技術成果評價、鑒定、推廣應用等工作,轉向條件較好的中介機構承擔。要進一步規范技術創新服務市場,制訂行業服務標準、信譽評估等制度,明確科技中介服務機構的法律地位和法律責任,為中介服務機構開拓市場、進入市場創造良好的條件。
(四)培養社會創新意識,推進科技進步
培植尊重知識、尊重人才的社會氛圍。積極培植與發揚尊重知識、尊重創造、尊重勞動、尊重人才的社會風氣,推動科學技術發展。通過法律、法規來規定和指導人們對知識和人才的尊重。在工作中樹立以人為本的思想,避免“重物輕人”的傾向。要以創新潛能發揮為內容,構建人才輩出的文化環境。
加強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努力提高勞動者科技素質。統籌規劃科學技術普及工作,加強對科學技術普及工作的領導,充分利用各種有效方法,指導人民群眾破除封建迷信,崇尚科學,樹立科學的價值觀,建立社會主義生活方式,不斷提高科技素質。
改革科技評價體系,加強科技信用建設。改革現有科技成果評價體系,建立和完善符合科技發展規律的科技評價體系。充分發揮科技服務機構作用,開展科技項目立項前評估、中期評估和科技成果評價。加強科技信用建設,鼓勵科技人員樹立良好的科技道德。
(五)加快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科技資源共享,推進科技進步
積極采取有效的措施,制訂相應的管理辦法,搞好科技基礎設施建設,實現基礎設施資源共享。對重點基礎設施建設的單位加強引導,建立管理目標責任體系,完善績效評價體系;對利用青海實驗室、研究基地開展的項目給予資金支持。鼓勵和支持企業與科研院所之間,本著優勢互補、互利互惠、真誠合作的原則,實行契約制,把各自現有的科技設施和今后擬建設的基礎設施納入到本行業、本學科領域的發展規劃之中,掛靠在重點實驗室或研究中心,或研究基地,進行系統配置與管理。積極推行產權制度改革,采取競爭、開放、流動的運行機制,提高科技基礎設施資源的利用率。
(六)積極開展國內外科技合作與交流,推進科技進步
以科技創新項目為紐帶,堅持“引進來,走出去”方針,積極開展與國內外高等院校、科研院所、企業、組織的合作,吸引他們來青海參加或創辦各類技術研究開發中心(基地)、科技型企業。以青海的特色資源為依托,開展與國外政府雙邊與多邊的科技合作,建立具有相當能力的研究開發、成果轉化基地。鼓勵企業發揮自己的優勢,在省外、國外建立自己的研究開發機構。充分利用國際組織、民間機構,開辟更多的合作渠道,參與我省科技事業的發展。加大科技人員出國進修、培訓力度。
(七)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
加強科技管理隊伍建設,與時俱進,提高自身素質和管理水平,要及時掌握本部門、本地區經濟發展的脈搏,了解全局,服務全局,強化合作觀念。要樹立謀大事、圖發展的意識,加強與其他部門聯手合作,優勢互補,創造性地發揮自身職能作用。要強化服務意識,在服務中不斷提高自己的工作水平。
參考文獻:
[1]青海省“十一五”科技發展重大問題研究,曹文虎 李華主編,青海人民出版社 2006年4月.
[2]青海省科學技術發展報告(2001-2005),青海科學技術廳,2006年5月.
[3]改革開放20年的理論與實踐青海卷,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1998年11月.
(作者單位:青海省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