仙珠

摘要:“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連山北部居住的甘肅肅北蒙古族。如何保護和傳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對指導當地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及其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民族認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本研究通過田野調查法主要對于“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概況、保護現狀、保護方式及傳承人等方面進行重點研究,并對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可持續性發展的路徑與方法提出思考。
關鍵詞: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
“德都蒙古”是指生活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以及祁連山北部居住的甘肅肅北蒙古族。廣義上包括活躍在青藏高原的蒙古族,其歷史可追溯至蒙·元時期。狹義上指17世紀以后遷入青藏高原的蒙古族,其主體是青海蒙古族以及甘肅、西藏地區的部分蒙古族。在沒有特指說明時,“德都蒙古”即指后者。“德都蒙古”這一稱呼在很多蒙文書籍中都有蒙語記載。在漢語記載中一直習慣用“青海蒙古”或“西海蒙古”,由此一來“德都蒙古”名詞就成了蒙古族圈內的自稱法,其語義包含“上部”、“高處”、“源頭”等自然環境特征,又包含“至尊”、“高貴”、“上等”等人文因素,因此,也被生活在此的蒙古族欣然接受,成為引以為豪的美譽和象征。在學術界,蒙古學研究或藏學研究,都不能繞開青藏高原的蒙古族而談論歷史問題,但由于缺乏一種能夠涵蓋其歷史文化長流,又能集中體現其獨特性的概念或視角,長期以來其整體性和延續性被各方有所忽略,大家對其歷史文化仍然缺乏足夠的認識和了解。因此,“德都蒙古”稱謂或概念恰好彌補這一點,可作為歷史的和發展的角度審視青藏高原蒙古族歷史及未來發展的一個切入點和鏈接線。
由于人文環境的特殊性,“德都蒙古”既較好地保持了蒙古游牧民族固有文化傳統,包括語言、習俗、民間文化以及一些獨特的生活方式和世界觀等,又與廣大東部蒙古地區有所差異,與新疆的衛拉特蒙古也有不同之處,繼而形成特有的德都蒙古民俗文化。另一方面,在部分地區,由于社會環境變化,地理環境制約等諸多因素的影響,蒙古族與藏、漢等其他民族長期雜居、通婚,使許多風俗文化相互滲透、相互交融,形成了具有多元特色的民族文化而沿襲至今。因此,保護“德都蒙古”文化中極具特色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充分挖掘其存在價值和藝術價值,顯得緊迫而重要。
本文在梳理“德都蒙古”文化研究的基礎上,以海西蒙古族為例來分析“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現狀,并在此基礎上提出相關的對策建議。
一、文獻回顧
梳理有關“德都蒙古”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在內的文化遺產研究,可看出呈現以下特點,從地域上來講,蒙古族文化遺產的研究并不僅限于內蒙古,而是擴展到青海、新疆等地區;從學科上來講,不僅限于從歷史、宗教、心理和社會等學科的角度來進行,而是與考古、藝術、神話傳說等資料相結合,從整個人類文化學和人類早期文明的起源、發展和傳播等方面進行綜合研究,其成果主要按內容不同可以歸納為四類:
第一類是“德都蒙古”民間文學的研究成果。有賈晞儒的《青海湖畔傳說》(1981年),齊布仁巴雅爾的《德都蒙古民間文學精華集》(1986年,內部資料),才布西格、薩仁格日勒搜集整理《青海蒙古族故事集》(民族出版社,1986年),海龍、烏云其格搜集注釋《青海德都蒙古族祝贊詞》(內蒙古文化出版社,2003年),躍進主編《青海蒙古族民間口頭文學集錦》(內蒙古教育出版社,2008年),納·才仁巴力的《德都民間文學概要》(民族出版社,2014年)等等,這些研究基本涵蓋了民間詩歌、英雄史詩、民歌、諺語、傳說、故事等德都蒙古民間文學的全部類型;才仁巴力的《論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學發展特征》一文,從青海蒙古族歷史文化形成的特點入手,探究青海蒙古族古代文學發展的基本規律,分析歸納其獨有特征,從而論證青海蒙古族文學在蒙古族古代文學中所具有的獨特地位和作用。以上這些研究,其價值不僅體現在民間文學和歷史方面,更重要的是對于研究我國多民族的社會變遷、民族間文化關系以及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和傳承有著必不可少的作用。
第二類是“德都蒙古”民俗與文化方面的研究成果。如賈晞儒的《德都蒙古文化簡論》一書中介紹了一些德都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基本內容和知識,通過對那些似乎比較繁瑣的民俗事項和文化規約的論述,在理性層面上對其本質特征和文化精髓有了一個較為清晰、深刻的認識。《德都蒙古民俗與文化變遷研究論集》中匯集了20余位國內學者以漢文發表的關于“德都蒙古”民俗及其社會文化變遷的30余篇論文。從其內容可以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主要包括“德都蒙古”飲食服飾民俗、信仰民俗、人生禮儀民俗方面的文章,如艾麗曼的《青海省河南縣蒙古族服飾的演變及其文化內涵》、僧格的《青海蒙古族“羊胛骨卜”及其民俗——衛拉特民間巫術調查之一》等。第二部分是“德都蒙古”社會文化變遷與族群認同方面的研究。如南文淵的《青海蒙古族歷史發展與文化變遷》,艾麗曼的《論青海河南蒙旗文化變遷的影響因素》,索端智的《文化涵化與族群認同——青海河南蒙古族文化涵化問題研究》,褚瓊、徐黎麗的《多民族認同的變量分析——以青海河南蒙古族自治縣多民族社區為例》等文,從歷史學、民俗學、民族學、社會學角度,探討和分析了德都蒙古社會文化變遷的過程、特點及其影響因素。
第三類是關于“德都蒙古”歷史方面的研究成果。羋一之的《青海蒙古史的幾個問題》、韓官卻加的《青海蒙古族研究綜述》、古才仁巴力的《青海蒙古族部落的溯源與演變特征》、青格力的《17世紀中后期的衛拉特與河西走廊》、杜常順的《清代青海的盟旗制度與蒙古族社會的衰敗》等幾十篇關于德都蒙古歷史研究方面的論文,為德都蒙古文化遺產的研究奠定了基礎。
第四類是關于“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方面的研究成果。躍進的《柴達木民間文化——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青海人民出版社,2012年),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系列叢書之一《德都蒙古民間傳說》(2014年)等。然而這些研究仍與民俗文化研究雷同,僅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分析和研究其內容,并沒有涉及到如何保護的問題,未對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進行系統的思考。
梳理以上成果就會發現,該方面研究成果以論文形式居多,絕大多數研究著眼點側重于德都蒙古文化某一文化遺產現象研究,而系統研究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變遷現象、生存現狀、保護現狀及保護策略等方面的成果甚少。基于此,本研究顯得緊迫而重要,其意義可以歸納為兩方面的價值。
學術價值:通過對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現狀的調查研究,可使蒙古族歷史及文化研究的內容有所拓展,使德都蒙古族文化遺產的學術研究更具有系統性、全面性。
應用價值:隨著現代社會的發展,相當一部分傳統文化的生存環境將會弱化,一些寶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正面臨著嚴峻的形勢。如何保護和傳承德都蒙古文化,保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可持續發展,對指導當地政府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實踐及其目標實現具有重要意義,同時對于民族認同、社會穩定、經濟發展、文化建設等都具有一定的現實意義。這也符合國家當前有關實施文化戰略部署,更為處于“絲綢之路經濟帶”上重要節點的青海省增添民族文化亮點及文化旅游產業亮點。
二、“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現狀
德都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主要集中分布于青海省海西蒙古族藏族自治州、黃南藏族自治州河南蒙古族自治縣、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縣和祁連縣等三個蒙古族文化生態圈。除此之外,還包括甘肅省肅北蒙古族自治縣等區域。其種類繁多,且豐富多彩。有民間文學(包括歌謠、神話、傳說故事、諺語、史詩)、長調、戲劇以及美術和體育競技(摔跤、賽馬),傳統醫療以及節日、婚禮等民俗事項。具有歷史文化價值、宗教價值、藝術審美價值和旅游經濟價值。德都蒙古人遷居青藏高原之后,承襲蒙古民族古老的傳統文化,而且對周邊漢、藏、回、土等民族產生過一定影響。同時通過不同文化間的相互滲透,相互交融、相互影響,形成了豐富多元性文化。如,以藏文化為主流文化的青海省河南縣蒙旗等。除此之外,隨著社會的發展及城鎮化建設,傳統游牧生產生活方式發生了變化,封閉的游牧文化面臨嚴峻的挑戰,傳統社會正在經歷著變遷,文化遺產也面臨消失、瀕危、變異、衰退等情況。因此,保護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迫在眉睫。德都蒙古族在長期的歷史發展過程中,形成了獨特的地域文化,其非物質文化遺產內容豐富,就以青海海西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為例,其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工作取得了較好的成績。
(一)挖掘整理收效明顯,建立健全四級非遺名錄保護體系
海西州民族民間文化遺產的搶救保護工作,是從1986年6月開始。1988年6月至1991年10月間,文化研究人員深入基層,搜集整理了大量的民間文學,編輯翻譯了《海西民間故事》《海西民間諺語》《海西民間歌謠》3本內部資料書,填補了海西蒙古族民間文學漢文翻譯的空白,為海西州的搶救保護民間文化遺產工作打下了基礎。從2003年7月份開始,在全國啟動的“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的背景下,海西州文化部門繼續有目地、有計劃地在全州范圍內對許多民間藝人進行采訪,挖掘并搜集了大量的資料,先后又出版了《青海蒙古族民間口頭文學集錦》(上、下)蒙文版,《青海蒙古族民間文學研究》(蒙文版),《青海蒙古族民間藝人》《海西那達慕》(畫冊),《柴達木歷史與文化》《瀚海友情》《青海土爾扈特蒙古人》《青海海西蒙古族風俗文化》(漢文版)等民間文化書籍。其中,2009年出版的一書,是一本全面介紹海西蒙古族風俗文化的漢文書籍,對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方面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文史資料。(以上資料來源于2014年7月2日去海西州民族文化中心訪談群眾藝術館研究員躍進教授時獲取資料。)
自2008年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開展至以來,按照“不漏村鎮、不漏項目、不漏種類”的工作要求,共普查登記13大類、226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156名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通過普查,進一步摸清家底,建立數據庫,完善檔冊管理,編制保護名錄,進一步建立和完善了全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國家、省、州、縣四級名錄體系建設和檔案的建立健全工作。目前,海西州申報的國家級、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及其代表性傳承人名錄中,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被列入國家級代表作名錄的有3項,代表性傳承人1名;省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18項,代表性傳承人10名;州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名錄17項。
(二)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走入學校——汗青格勒傳承方式
少數民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活躍與發展離不開教育,尤其是學校教育的傳承,學校教育是“非遺”傳承最為核心和帶有根本性的舉措。
《汗青格勒》作為海西蒙古族英雄史詩,主要以說唱的方式所表現的“活態”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科學技術的進步和市場經濟的發展,及主流文化的影響,人們的文化生活日益豐富和多樣化,對英雄史詩的認知越來越少,尤其是青少年,其生活觀念和欣賞觀念的差異,他們對傳統英雄史詩多少表現出了冷漠和無知的態度。因此,英雄史詩說唱和演唱的民間藝人普遍年齡偏高,出現年齡斷層現象,急需保護和傳承。
為此,海西州政府于2007年建立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聯席會議制度,統一協調解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中的重大問題。在聯席會議成員單位職責中,州教育局負責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內容進校園、進課堂。《汗青格勒》的傳承就在海西州各民族學校中得到了良好的發展,由老藝人配合相關部門的工作利用學生假期,走進學校授課,培養了一批又一批說唱小藝人,并在舞臺上進行表演,表現了孩子們對蒙古族傳統文化的傳承發揚和時代文明的追求。
(三)民間藝人傳授文化遺產的行為——訪老藝人曲日青
民間藝人是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載體,尊重和保護民間藝人,關注他們的生存狀態,提高他們的社會地位和經濟地位,以及支持和保障民間藝人傳承活動的開展,是各級政府部門應該重視的一項工作。為此,海西州各級政府部門也非常重視,先后申請并成功審批11項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蒙古族文化傳承人就有10個,其中1名為國家級,9名為省級(見表1)。除此之外,為了及時搶救與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由海西州群眾藝術館研究員躍進在對海西州民間藝人的簡歷及學習過程進行全面調查搜集整理的基礎上,編寫了《德都蒙古民間藝人》(蒙文版)一書,書中收錄了已去世和年長的老藝人的資料,成為研究民間藝人及民間文化的珍貴資料。為了使現有的文化得以傳承,海西州十分重視由民間藝人傳授文化遺產的途徑。
2014年7月1日筆者去德令哈市敬老院探訪一位有名的老藝人——曲日青。曲日青,1939年12月30日出生于克魯溝旗蓄集鄉牧民家里,長子,父親叫那昂日瓦,是一位獵人,母親叫瑤木吉格,是一位牧民。他爺爺是一位有名的民間藝人,即擅長民歌,也會頌詞。他在當地不僅是一位有名的獸醫,還是對民間故事、歌謠及頌詞很擅長的一名德都蒙古藝人。在很多節日喜慶的儀式上,他都被邀請為“越若格勒齊”(善于辭令的祝頌者)吟唱,為人們祝福,獻上吉祥的詩章。海西州群藝館非物質文化遺產部門主任躍進對曲日青老人的評價也極其高,他說由于一個非遺項目只能申報兩名傳承人,所以未能授予傳承人稱號,但仍然是海西有名的民間藝人。那天,我們的交流很愉快,由于筆者是蒙古族,能用蒙古語與老藝人交談,使得溝通沒有遇到任何障礙,能深切地感受到老藝人的傳承心理與行為。
筆者:伯伯,您是多大開始學會說唱的?誰教給您的?
曲日青:我是二十一歲左右開始學會的。我的爺爺很擅長說唱,也會贊詞,我的母親會唱民歌及長調,是他們教會我說唱、頌詞、唱歌等。
筆者:在您小的時候,說唱史詩的人多嗎?
曲日青:多,那時我們一有時間就聽長輩們講民間故事。
筆者:現在,在您家族里除了您會唱以外,還有您的親戚是否會說唱?
曲日青:我在自己家族內收了一些徒弟,有一個25歲的侄子,名叫伊西措,他學會了說唱史詩并表現優秀。
筆者:您現在是如何向他人傳授海西蒙古族風俗的,是去學校當老師嗎?
曲日青:主要是在節日上展演,還有就是在婚禮、剪發禮等特殊場合被邀請的比較多。有時,也被學校邀請,多次到民族學校給幼兒園小孩、小學生、初中生上課,給整個一個班級包括老師,先給他們教,之后,老師們根據錄制的教學記錄自己學會再教給學生。因為,現在很多人都是用現代科技產品錄制,之后學習。另外,從海北州來了三位年輕人,與我一同住到民族文化中心一周左右,學習頌詞、婚俗、剪發禮等德都蒙古族風俗,將內容以文字形式進行記錄、錄制,以便回去學習。
筆者:給報酬嗎?如果報酬低會不會影響您的授課效果?
曲日青:給呢,呵呵!即使沒有報酬,也不會有什么影響,我仍會熱情的傳授。
筆者:什么時間政府工作人員開始了對您的采訪和關注?您覺得現在也仍然受到政府的重視嗎?
曲日青:好像是從1988年之后,已經不太記得了。這兩年,更是采訪次數多,有一次,我和另外7個藝人共8人應邀民族文化中心,在可魯克湖畔說唱,工作人員在錄像,同時也被盛情招待,我也喝醉了,呵呵!對了,還有我的很多榮譽證書也被文化中心借走,說要登記。
談到這里筆者可以深切地感受到老藝人臉上所表現出來的自信與滿足。這種做法使得民間藝人的社會地位有所提高,得到了尊重和認可,使他們獲得了最大的精神鼓舞。
(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化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化不僅是以舞臺表演的形式將非物質文化遺產活態化,同時讓更多的群眾了解該民族的文化遺產,甚至得以傳承。當“舞臺化”一詞出現在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時,很多學者往往對其反對的呼聲較多,認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化是非民間化,是商業化、利益化,丟失了其原真性。其實,舞臺化并非丟棄原真性,它是在聲光電下以舞臺表演的形式表現的活態文化。2014年7月2日筆者去海西民族文化中心訪談躍進教授,他談到了傳承的有效途徑,他說傳承是難度最大的工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方式之一就是舞臺化。
海西蒙古族文化遺產多次以舞臺化的形式展演。如2011年3月14日,中央電視臺音樂頻道《民歌中國》欄目播出,節目名稱為《放歌海西》,主要以海西主題民族蒙古族和藏族歌舞為主,有“搶救”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阿拉騰嘎德斯”及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汗青格勒”首次搬上銀屏,展現了德都蒙古獨有的文化藝術。2012年7月31日下午,在柴達木影劇院首演汗青格勒藝術團首場匯報演出,節目中藝術團的胡日查(團長)、巴以斯格愣等成員們根據故事情節,利用傳統蒙古族樂器現場彈唱,緩慢抒情的描述,激情昂揚的說唱,將《汗青格勒》史詩演繹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征服了在場 觀眾的心。2013年,由八省區協作委辦公室、中共海西州委員會、海西州人民政府主辦的《金色德令哈——汗青格勒之鄉》。這次舞臺演出最讓筆者印象深刻的是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傳承人蘇克老人與一群蒙古族兒童一同說唱《汗青格勒》的節目。節目中主持人現場采訪蘇克老人,他含著眼淚說:“我從兒時開始學習汗青格勒,是它給了我生活的勇氣,我戰勝了太多的困難,堅強地活下來,是英雄史詩讓我這個盲人站在了這個舞臺上,現在被批準為傳承人,我也有義務傳習好《汗青格勒》。”2014年,網絡系列新春歌會《吉祥海西·放歌柴達木》于2014年春節期間與廣大電視、網絡公眾見面。同時內蒙古衛視蒙古語頻道將《汗青格勒之鄉·聚寶盆的祝福》在黃金時段播出。為了更好地傳播柴達木原創歌曲,柴達木民族文化傳播中心將新春歌會制作成DVD,發送到農村牧區,豐富了廣大農牧民的文化生活,發揮社會組織的正能量作用。從以上事例足以說明當地地方政府給予的大力支持,無論是資金投入還是政策支持等等,使海西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舞臺化得以成功的實施。
(五)民族文化節日成為文化傳承的課堂——那達慕和孟赫嘎啦
節日往往是一個民族特有的傳統慶祝活動,是一個民族長期形成的文化內容的縮影,它是各民族多樣性文化得以集中表現和傳承的重要途徑,具有重要的文化傳承功能。
“那達慕”是海西蒙古族的傳統節日,具有體系完整、節俗鮮明的特征,在傳承蒙古族民俗文化方面具有獨特的歷史貢獻和功能。為了保護它,當地政府已把海西州那達慕大會列為海西盛大的民族節日,確定了固定的經費,固定的時間、組織機構和承辦辦法。群眾文化部門引導群眾自然傳承發展那達慕及其傳統項目;起草海西民族民間文化保護條例,立法保護民族文化遺產,并且成立海西州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領導小組,成立以文化、教育、科技、民族宗教、廣播電視組成的海西那達慕文化保護工作組;以發展海西蒙古族那達慕與民族文化產業相結合,建立以傳承和發展為目的地民族文化產業運行機制,使這一文化遺產得以繼承和發展。
“孟赫嘎啦”文化節是近幾年出現的為了豐富牧民群眾的文化生活,為了傳承發展民間文化而創辦的新的群眾文化節。“孟赫嘎拉”是蒙古語,意為永不熄滅的火焰。這一節日是海西州群藝館和柴達木報社為豐富牧民文化生活創辦的一項創新活動,是以詩歌朗誦為主的文化節,并且僅限于牧民參加比賽。自2002年在都蘭巴隆地區首次舉辦以來,已在全州各地成功舉辦了十一屆,日益激發了海西蒙古族群眾詩歌創作的熱情,涌現出—批牧民民間藝人和優秀詩歌作品。文化節也從當初單—的詩歌朗誦,逐年推陳出新,不斷豐富內容,拓展到如今的長調、說唱以及采詞、拉利等不同風格的表演項目。孟赫嘎拉文化節是富裕起來的牧民精神文化生活的真實寫照,已經成為草原牧民進行文化交流、繼承傳統、展示才能的最佳平臺,尤其在挽救和保護民族民間文化遺產、加強牧區精神文明建設,發展民族文化事業方面起到了重要的作用。第十一屆節孟赫嘎拉文化節與第六屆蒙古族那達慕有機融合,更加凸顯出節日的傳承功能。
(六)傳統文化與現代旅游的結合
傳統文化對于現代旅游的發展具有巨大的推動作用,非物質文化遺產作為特殊的旅游資源,經適度的規劃與開發,打造為不同類型的旅游產品,吸引游客進行消費,其發展潛力非常大。同時,旅游又成為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開發的重要手段,使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價值得到進一步體現。通過精心打造高品質的文化旅游產品,包括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產品,讓更多游客欣賞、體驗民族優秀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精髓,借此弘揚優秀的民族傳統文化,激發民族自豪感,為非物質文化遺產創造一個更為適宜的生存環境,這是現代旅游對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大貢獻之一。
海西州經濟發展迅速,基礎設施較為完善,城市化率高,特色鮮明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發展前景也較好。在采訪專家躍進時也了解到海西將一些民俗文化作為旅游產品開發,如祭敖包、祭火等文化遺產,成為海西乃至青海省極具有特色的民俗旅游產品。海西州政府以建設“高原旅游名州”為奮斗目標,正在投資建設德令哈德都蒙古文化旅游產業園。它是以德都蒙古族文化為主題,集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保護與演藝、民族競技體育、休閑、體訓、旅游、度假為一體的多元化、多功能大型產業園,主要由德都蒙古族文化博物館、柴達木巖畫公園、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那達慕和汗青格勒文化墻、蒙古族哈薩克族民俗村、德都蒙古飲食文化產業基地、非物質文化演藝廳、柏樹山旅游景區等組成。用充滿德都蒙古文化特色的設計,將柏樹山德都蒙古族旅游文化產業園打造成集歷史文化觀禮、休閑娛樂旅游為一體的綜合景區。由此,體現海西州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成果,也能明確在其保護中政府所發揮的作用。
三、“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與傳承的可持續發展思考
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對策研究,主要強調整體性、活態性遺產保護,推廣文化生態的理念,彰顯文化遺產的藝術價值及經濟價值。
第一,確立生態文化保護戰略目標,進一步推進“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
第二,做好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總體規劃,明確重點發展區域、產業目標、重點項目、傳承人培養。以此科學有序推進“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激發和增強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人對自身文化的自豪感和保護的自覺性,這是保護和弘揚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最有效的策略之一,是實現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的主要途徑。
第三,根據“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發展情況,確立遺產各區域不同類型、不同模式的管理、檢測及評價體系,做到保護與發展協調進行,凸顯可持續發展理念。
第四,創新“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與旅游產業的深度融合及發展,推進民族文化旅游產業發展,以產業發展促進保護珍貴的“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
第五,將“德都蒙古”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積極納入到國家積極推進的重大戰略——“絲綢之路經濟帶”的重大項目中,爭取國家層面的投入與保護。
[基金項目]:國家社科基金藝術學西部項目(16EH194)
參考文獻:
[1]賈晞儒.《德都蒙古文化簡論》[M],民族出版社,2014.
[2]余悅.非物質文化遺產研究的十年回顧與理性思考[J].新華文摘,2010年.
[3]劉春玲.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價值及當代意義[J].陰山學刊,2013.12.
[4]張玉祥.蒙古族非物質文化遺產檔案式保護研究[J].西部蒙古論壇,2015.1.
[5]群剛.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依據和途徑[J],群文天地,2012.9.
[6]南文淵.青海蒙古族歷史發展與文化變遷[J],青海民族學院學報.2008年.
[7]王文章.非物質文化遺產概論[M]北京: 教育科學出版社,2008.
(作者單位:青海民族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