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子彥
上海張江被譽為中國的“硅谷”和“藥谷”(編者注:因張江生物醫藥基地落地而得名),這里集聚了數萬名青年才俊,被戲稱為“張江男”“張江女”,他們多有理工背景、薪資豐厚,但常常給人以“深居簡出”,不太會消費的印象。除了“沒時間”,也因為“沒地方”。
在張江高科技園區,因交通、生活配套設施缺乏引發了一種強烈的反差現象:白天是“鬧城”,晚上和周末則成為“空城”。而因為進入園區只有羅山路和龍東大道兩條路,上下班時間擁堵嚴重,張江鎮黨委書記沈健如稱這是“潮汐式”擁堵,“這是因為這里只有產業,沒有城。”
沈健如認為,建好城,就能留下人,人留下了,路就不會那么堵了。
5月8日,上海市規劃和國土資源管理局、浦東新區人民政府聯合發布《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征求意見稿)(下稱“規劃”),于5月8日至21日面向社會征求意見。
6月13日,張江科學城首次披露56個項目,包括8個大科學設施項目、7個科技創新項目、11個城市功能項目、30個基礎設施和生態環境項目等。
那么,相比于現有的高科技園區,科學城未來將有哪些不同?
張江再“擴圍”
1992年7月,張江高科技園區成立,是首批國家級高新技術園區之一。此前,這里只是上海市郊的一大片田園。
同年,張江高科技園區與漕河涇新興技術開發區并稱為“上海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 “上海高新區”)。2006年,“張江”成為上海科技創新的代名詞,上海高新區整體更名為“上海張江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下稱“張江高新區”)。到了2014年,“張江模式”輻射上海市所有行政區,張江高新區經擴建形成一區二十二園外加紫竹高新區的新格局。
但張江高新區的“核心園”仍然由康橋工業園、國際醫學園區等組成,面積約75.9平方公里。
而根據《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張江科學城范圍為北至龍東大道、東至外環—滬蘆高速、南至下鹽公路、西至羅山路—滬奉高速,同時考慮范圍之外國家量子中心等重大科技基礎設施的功能和空間要求,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同時,為加強與龍陽路樞紐、國際旅游度假區等周邊地區的協調和聯動發展,外擴形成銜接范圍,總面積約191平方公里。
多位受訪人士告訴《中國經濟周刊》記者,張江科學城涵蓋絕大部分的張江高新區“核心園”。
上海科創中心建設概念最早提出者、華東師范大學經濟地理學教授杜德斌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建設張江科技城是上海科創中心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
2016年4月召開的上海市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領導小組會議上,上海市委書記韓正曾提出,要進一步聚焦張江核心區,張江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建設,是上海建設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的關鍵。杜德斌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此后,“有專門部門開始著手張江科學城的規劃,才有了5月8日備受關注的《張江科學城建設規劃》。”
經過24年的發展,張江集聚了一批重大科研創新設施和機構。例如擁有我國最大的大科學裝置和大科學平臺上海光源,以及國家蛋白質科學研究設施等,上海超算中心、中國商飛研究院、藥谷公共服務平臺等一批重大科研平臺也落戶于此。
根據6月13日上海科學城首次披露的第一批項目,一大批新的大型科研項目將繼續集聚在張江。上海光源二期、軟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超強超短激光裝置、活細胞成像平臺等4個項目已開工,目前工程正在推進;4月28日,國家發改委已批復硬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裝置項目項建書,目前正在編制工可報告;李政道研究所已完成選址工作,這個研究所將吸引世界頂尖科學家,從事物理與天文方面最前沿的科學研究,推動物理學及其交叉學科研究的重大發展等。
張江建“城”,房子只租不賣?
根據規劃,除了實現高科技向科學的蛻變,張江科學城還將實現園區向城區的蛻變。
張江高科(600895.SH)總經理葛培健認為:“科學城”就是要從單一產業園區向“綜合性城市科技商務復合區”轉變,要更加注重內生循環,內外功兼備。
顧捷是張江的一名創業者,他看中張江雙創的氛圍,把辦公地選擇在張江,但是他不愿意住在張江,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我周圍大部分‘張江男覺得張江的配套不是很方便,沒有好的中小學校,大型超市也不多,公共交通也不好。”顧捷寧愿忍受塞車嚴重的路況。
《中國經濟周刊》記者注意到,與“內功”相配套的一些項目也在6月13日張江科學城的首批披露項目中:比如軌交13號線項目已實施至張江地區,在張江地區設置3個站點;國際醫學園區配套幼兒園項目已啟動方案征集等。
房子是另一個“張江男”們關心的話題。
李昭(化名)2017年年初在張江得到一份薪資豐厚的工作,但他此前已選擇在上海松江置業,每天來往于張江和松江接近4個小時的通勤時間實在是太過于浪費,他索性在張江租了一套一居室,每個周末回家看看家人,同在一個城市卻要“兩地分居”。
和李昭一樣,張泉(化名)也面臨住宅和工作空間分離的難題。大學畢業第三年,受限于上海非本地戶籍人口的購房政策,張泉只能跑到53公里外的江蘇昆山購房,同時選擇在張江租房。
但張泉排隊等到了張江的人才公寓,租金遠低于“市場價”。
據《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了解,在張江,除了受制于上海房價壓力無力購房者,像李昭和張泉這種情況的人也很多,租房市場需求非常大。
自2006年起,為解決園區人才“住房難”問題,張江高科技園區試水人才公寓,為園區引進人才提供“只租不售”的過渡住房。
相關人士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如今在張江園區的核心區域,已經有9個人才公寓項目。張江高科作為園區最大的人才公寓提供者,擁有創業公寓、高科苑、天之驕子等人才公寓,可供出租的體量為17萬平方米,共2861套住房。
李昭正著急申請人才公寓,他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排一兩年的隊是常有的事,可是到時候我有可能已經離開張江。”
根據規劃,張江科學城擬通過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住宅,滿足就業人口的居住需求。
這對于李昭們來說無疑是一個利好。多位受訪者均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這是上海首次規定增加的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住宅,而這將大大改善目前張江人才公寓“供不應求”的局面。
目前,張江產業用地占比偏高,居住用地資源緊缺。本就有限的土地造就了張江不斷攀升的房價。以張江湯臣豪園為例,從2011年至今,該項目的房價從26002元/m2漲到81693元/m2,漲幅近3倍。
葛培健接受《中國經濟周刊》記者采訪時表示:“張江科學城擬通過增加居住用地、新增住宅全部用作租賃,房地產特別是商品房炒作的空間被封死,人才引進最大的障礙即被掃除,這有利于吸引更多的創業者,為創新氛圍的提升提供了良好的社會基礎。”
杜德斌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新增住宅只租不賣會極大地增強張江科技城對青年創新創業人才的吸引力,而且對抑制整個城市房價上漲具有‘釜底抽薪的作用。當然,要達到這樣的作用,新增住宅量必須達到相當規模,否則‘杯水車薪難以起到應有的作用。”
關于新增住宅量將來能達到多大規模,目前還不得而知。不過現實是張江科學城的開發空間其實非常有限,例如張江北區90%的土地已被開發。
對標國際科學城,上海還缺世界級科技創新龍頭企業
杜德斌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介紹,“科學城”一詞并沒有嚴格的定義,通常是指專門設置科學研究和高等教育機構的城市或城區。國內外有很多被冠以“科學城”的地方,規模形態相差甚遠,功能也不盡相同,從規模來看,有的面積達數百平方公里,有的不足1平方公里。
據悉,被冠以“科學城”的地方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在空間上相對獨立的城市,以日本的筑波科學城最為典型。另一類“科學城”實際上是“科學園區”,國內外大部分的所謂“科學城”都屬于這一類型。這類“科學城”一般位于城市內部或邊緣,屬于城區的一部分,如美國的研究三角園區、韓國的大德科創園區、我國臺灣省新竹科學工業園區。這三個園區應該都稱得上“世界一流科學城”,它們在聚集科教機構、促進科技產業發展方面成效均十分顯著。張江科學城顯然屬于“科學園區”類型。
張江科學城本次規劃范圍總面積約94平方公里,外擴形成銜接范圍后總面積擴大到191平方公里。杜德斌向《中國經濟周刊》記者表示:“張江科學城規劃面積要遠大于其他著名的科學園區,而且又是未來上海的一個重要的副中心,具有一定的獨立城市的特性。所以,張江科學城的發展既要學習三角園區、大德、新竹等先進科學園區的發展理念和管理經驗,更應該具有后來居上的超越意識。”
那么,張江科學城的規劃未來落地,真正的難點是什么?杜德斌說:“真正難點不在于‘建城,而在于‘興業(即發展科技產業)。‘建城只是建設科學城的前提,科學城的成熟關鍵在于各種創新要素和機構的高度集聚而最終形成一種良好的創新生態系統。在這個系統中,企業是最活躍的要素,是科技創新的主體。”
世界著名科技創新中心發展的經驗表明,一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創新中心是靠一批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企業支撐起來的。比如硅谷培育出了英特爾、蘋果、谷歌、思科、甲骨文、特斯拉等一大批世界級的科技創新龍頭企業。
杜德斌認為,“以全球視野、國際標準來看,上海還存在不小差距,尤其是尚未形成本土化的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龍頭企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