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宣揚

21世紀在不確定性與希望之間來回運動,使全球面臨人類歷史上最嚴重的挑戰,但也同時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創新機遇和開辟新前景的希望。
如果說,世界已陷入動蕩不安與充滿創新機遇的悖論中,那么,哲學的命運也同時不可避免地沉落到新的難以測定的維度中;然而,不安的創作氛圍對哲學并不陌生。
其實,法國哲學從來都是在社會發生激烈動蕩的時期內“在場出席”,呈現它的積極創造精神。過去是這樣,現在還是這樣。
首先,在法國,哲學思維活動已成為整個社會各成員的普遍活動,哲學已經不是單純作為一個專業人士所壟斷的思想創造領域,也不只是一門學科,不只是一種知識。
2016年,即使發生了一系列恐怖事件,法國哲學家仍然與社會大眾一起,共同舉辦一系列獨具特色的哲學爭論及各種研討會,他們不但熱烈地響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的“哲學月”活動,而且還比過去更廣泛地在巴黎和各大城市的咖啡店舉辦“哲學咖啡沙龍”(café philo),形式多樣,內容豐富,使哲學真正成為“城邦”市民的優雅思想文化活動,構成他們日常生活的一部分。
在巴黎,針對全球普遍發生的緊張關系及各種矛盾,在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總部舉辦了題為“寬容與和平”(la tolérance et la paix)的學術演講,教科文組織主席伊莉娜·波克娃指出:“哲學并非只是學術的和大學院校的一門學科而已,它是一種有助于更好地和更人文地生活的日常生活實踐”(La philosophie est advantage quune discipline académique et universitaire–cest une pratique quotidienne qui aide à vivre mieux,et plus humainement)。研討會重申:哲學是非常重要的學科,尤其對于年青一代,它鼓勵進行批判的和獨立的思想,有助于更好地理解整個世界,并倡導寬容與和平。
在法國,哲學長期以來已經成為中學教育的核心;掌握必要的哲學知識和哲學思維能力,是年青人高中畢業的必要條件和前提條件,所有的高中畢業生必須首先通過哲學論文(dissertation philosophique)考試,才能有資格正式進行高中畢業統考。這也就意味著:法國人已經公認必須把哲學思考能力的基礎訓練,當成升入高等院校以及到社會就業的前提條件。
在2016年,法國高中畢業的哲學考試,按不同門類,規定了不同的考試題目作為哲學論文的思考焦點。教育部給科學技術類高中畢業生設定的哲學論文題目,包括:“工作越少,是不是就生活得更好?”“認識是否非要經過論證?”“請對馬基維利著作《君主論》選段進行說明”“我們是否始終都知道自己究竟需要什么?”“我們為什么對研究歷史感興趣?”“請解釋笛卡爾著作《論哲學原則》選段”“我們的道德信念是否以經驗為基礎?”“欲望是否在本質上就是無限的?”“請解釋哈娜·阿倫特著作《真理與政治》選段”“為了正義是不是單靠服從法律就足夠了?”“我們是不是永遠都可以為我們的信仰進行論證?”“請解釋梅洛-龐帝著作《閑談錄》選段”,等等。
如果說,對青年人提出嚴格的哲學訓練已經成為法國的傳統的話,那么,同樣的,一般的法國公民也已經形成進行哲學思維和參與哲學爭論的生活習慣。
巴黎的許多咖啡店早從18世紀開始就成為哲學討論的場所。與上層貴族豪門宮廷中的各種沙龍相對稱,街道邊的咖啡店也熱衷于舉辦各種哲學對話或論壇。2016年在法國各地舉行的多樣化的“咖啡哲學沙龍”異常熱鬧。
雖然巴黎近幾年接連遭到恐怖襲擊,但巴黎人還照樣以平常心過日子。在2016年秋冬季節,巴黎人更積極地前往住家附近的咖啡店;而在周末或節日時,就興致勃勃到著名的“哲學咖啡”參加哲學討論;運氣好的時候,還可能在“哲學咖啡”期間,聆聽著名哲學家的演講,并與他們對話,參與討論各種哲學問題。
坐落于巴黎市中東部巴斯迪廣場塞納河邊的“燈塔咖啡廳”(Café des phares),多年來以“第一哲學酒吧”(Premier Bistro Philo)著稱,每周吸引眾多哲學業余愛好者,邊喝咖啡邊討論哲學??Х鹊昀习迕恐苓€邀請著名哲學教授,給哲學愛好者講哲學。
遇到突發情況,我們究竟應該如何抉擇?是改變自己而順從事件,還是使自己采取多樣的方式?這是探討不確定年代里如何提升自己的生活智慧的問題??Х鹊昀习逄氐匮埖聡軐W家、心理學家兼哲學咖啡組織者貢德爾·格爾汗(Gunter Gorhan)來主持這場哲學咖啡的爭論。
很多人只注意到20世紀當代法國哲學接二連三創造出來的新概念及其代表人物,并不細心考查法國哲學史微觀運程復雜線索結構的動力學特征,更沒有深入分析隱含在法國哲學發展思路中的強大精神力量及其動力學密碼,很容易滿足于觀望法國哲學爭論與創新的表面熱鬧景象,一旦出現社會危機和思想發展的斷裂階段,便急于詢問當代法國哲學是否產生新的思想明星,同時對當代法國哲學的發展前景產生懷疑。
仔細回顧法國哲學發展歷程,從近代社會孕育時期的16世紀開始,就形成了關切社會生活命運、批判革新和繼承優良傳統相結合以及發揚思想家個人思想創新精神的三大特點,使法國哲學在近六百年間,始終保持創新浪潮迭起的歷史動態。
早在近代社會的黎明時刻,就涌現了杰出的政治哲學家讓·博丹(Jean Bodin,1530~1596)和多才多藝的思想家蒙田(Michel Eyquem de Montagne,1533~1592),為近代法國思想的興盛譜寫動人心弦的前奏曲,也為勒內·笛卡爾(René Descartes,1596~1650)創建近代哲學奠定了牢固的基礎。隨后的17至18世紀,帕斯卡爾(Blaise Pascal,1623~1662),波舒哀(Jacques-Bénigne Bossuet,1627~1704),拜爾(Pierre Bayle,1647~1706)及封特奈爾(Bernard le Bovier de Fontennelle,1657~1757)等人,進一步發揚了閃耀著文學自由創造風格的哲學論述,為后來法國哲學與人文社會科學各學科的相互融合及相互滲透開創歷史先河。
在18世紀啟蒙運動高潮時期,法國哲學界仍然充滿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精神:既有歌頌理性的理性主義思想家,又有非理性和反理性的鼓吹者;既有人本中心論,又有回歸自然論;既有嚴謹的邏輯主義,又有浪漫主義;既有對新時代的謳歌和寄望,又有對近現代社會的批判;既對宗教進行嚴厲的批判,又催促了新宗教的產生……傳統法國哲學史在論述啟蒙運動的時候,只強調理性主義哲學的重要地位,誤導了讀者,使讀者誤認為啟蒙時期只是理性主義一家獨霸哲學界。
其實,薩特、梅洛-龐蒂、加繆、利科、列維納斯、拉康等人,當他們在高級中學及大學讀書的時候,都接受了這些老一代哲學家的嚴格的哲學思維訓練和方法論的教育。薩特本人曾說,他在巴黎亨利四世中學和巴黎高等師范學院就讀時,主要學習笛卡爾式的沉思;而梅洛-龐蒂在回憶他年青時代的哲學教育時,也念念不忘上一代給予他的思想培育之恩。前任法國哲學會會長布爾喬亞(Bernard Bourgeois)和副會長馬尼亞德(Pierre Magnard),在總結當代法國哲學的發展歷程時,都強調了19世紀后30年至20世紀第一個30年期間老一代哲學家的理論貢獻。
毫無疑問,除了在前臺特別活躍的各種類似于流行思潮的新型學派以外,還存在比較“沉默”或“隱晦”的思想流派或個別思想家,他們并不愿意過多地出頭露面,而寧愿寂靜地在大學院校和研究機構中進行獨立教學、研究、思考和創作,在他們所從事的教學和研究領域中默默地耕耘,精雕細刻,一絲不茍地鉆研專業性理論和重要專題,在推動法國當代哲學發展方面,做出了他們的特殊貢獻。這方面,在法國各個大學院校和專門研究機構里任課和研究的哲學教授以及從事專門研究的傳統思想家,尤其突出。由于他們很少顯露在公眾場合,不愿意招搖過市,所以,他們往往不太顯赫出名,容易被人們所忽視。
顯然,當代法國哲學不是在一個封閉孤立的象牙塔中所杜撰出來的抽象概念體系,也不是思想家們所論述的單純語言文本的堆積,而是生生不息、一再創造、不斷重建、充滿張力的文化生命體;它源發自不同哲學家的思想創造力,立足于歷史本身,又扎根于生活之中,集中了時代的氛圍,連貫著文化的脈絡,穿梭于人文社會科學及文學藝術之間,總結了它同科學、宗教的頻繁對話成果,呈現出人類所獨有的無限超越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