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電視新聞播音以規范的口語、積極的播音狀態、合適的播音速度與節奏、準確的重音與語氣,通過電視鏡頭向大眾報道新聞信息,是大眾掌握新聞信息的重要渠道之一。播音員如何將新聞報道客觀、清楚地呈現給大眾,使新聞播音成為一項藝術,是播音工作者面對的問題。本文將探討把握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的重要性,通過分析目前關于電視播音藝術的文獻資料,基于實踐的基礎上提出把握電視新聞播音分寸感的途徑,以期對廣大播音工作者有所啟發。
【關鍵詞】電視新聞播音;藝術性;分寸感;重要性;途徑
中圖分類號:J903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1007-0125(2017)11-0109-03
電視新聞播音,是指電視播音員以有聲語言和副語言為創作手段,面對鏡頭、話筒報道新聞信息的創造活動。要求播音員具備規范的口語、積極飽滿的播音狀態、恰到好處的播音速度與節奏、準確的重音與語氣、良好的心理與身體素質,以及高尚的道德情操和良好的敬業精神。把握電視新聞播音的分寸感,在面對不同類型的新聞內容時,其語言、狀態、音速都會成為影響大眾能否客觀、清楚接收新聞信息的重要因素。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實為提升播音員個人專業素養與綜合素質的過程,既能提升播音員自身的公眾形象,又能準確、傳神、公正地傳播新聞信息。因此,應當正確認識把握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的重要性,解決“思想”問題,方能從“實踐”中得到提升。
一、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的重要性
不同類別的電視新聞,有不同的播音特色與風格,如時政新聞要求“字正腔圓”;經濟新聞要求突出數字與政策;文化新聞要求把握好節奏感、展現個人風格;新聞評論要求有邏輯思維能力等,需要播音工作者根據節目需要自行把握,既保持不同類別新聞播音的“共性”,又彰顯自身播音的“個性”,形成為大眾喜聞樂見、樂于接受的個人風格。在弘揚“新風尚”“正能量”的過程中,電視新聞播音起到部分引導作用,因此,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的重要性,體現在以下幾方面。
(一)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有助于實現新聞的社會功能。新聞具有多種社會功能,如新聞傳播與溝通、反映與引導輿論、倡導科學、提供娛樂、服務經濟等,在播報不同類型新聞時,恰到好處地展現新聞的公開性、真實性、針對性、時效性、準確性、開放性等特點,既客觀準確地報道新聞,又體現了新聞的社會價值,并帶有相關的社會關懷,在輿論導向中,為大眾做出正確指引。此時,電視播音工作者不僅是在表達自己,更是代表著整個節目乃至社會主流的輿論觀點。因此,在電視新聞播音中,播音工作者掌控好播音狀態,拿捏好分寸,在“本我”的基礎上展示“非我”的客觀輿論與價值觀,有利于實現新聞的傳播、引導與服務功能。
(二)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有助于提高大眾審美。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美”體現在語義美、語音美、語態美上。可以說,電視新聞播音是一面鏡子,對大眾的語言舉止乃至審美觀有潛移默化的影響。語義美可以引導大眾提升對真實美的追求——電視新聞中的語義是新聞語言要表達的真實內容,是基礎。在真實的基礎上,電視新聞經過幕后編輯,通過準確的語言表達,呈現給大眾真實的新聞事件。語音美可以引導大眾的感情取向——賦予客觀存在的事件及文字以感情,通過干凈的音色、中肯的語氣、張弛有度的節奏去帶動感情,從而準確、鮮明、生動地表達新聞內容。語態美可以引導大眾對個人形象進行審美塑造——播音員呈現出的外在舉止、內在狀態、語言表達,甚至于面部表情都是藝術,在一定程度上指引大眾如何在表現自己時做到“淡妝濃抹總相宜”。
(三)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有助于提高電視新聞節目的質量與感染力。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節目能吸引大眾眼球,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和較高的社會評價。提高節目質量的關鍵在于播音工作者對新聞報道、新聞事件的表述能力,包括語言組織方式與播音表述方式。電視新聞播音員向大眾傳遞的信息要具備一定的感情色彩,才能賦予新聞播音以“人性”和“藝術感”。如果感情過多,則會導致過猶不及的后果,因此,把握分寸,做到有意識地控制和調節自身情緒與表述方式,基調貼切,具備較高的感染力,才能達到良好的傳播效果,成為“高質量”的電視新聞節目。
(四)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有助于貼近大眾。任何藝術都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新聞播音同樣應立足大眾,以大眾的利益為基礎,傳播大眾的主流價值觀,做到服務大眾。電視新聞播音節目的“貼近大眾”一方面是指新聞內容貼近大眾;另一方面指播音形式貼近大眾。
2016年2月19日,習近平總書記在北京主持召開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會上提出“黨媒姓黨”的原則,這在一定程度上對電視新聞播音節目及播音工作者的個人政治素養提出了要求,是在播音內容上通過掌握分寸感來貼合大眾,引起大眾共鳴。另外,采用貼近大眾的播音方式,在風格、感情、語言表述等方面掌握好分寸易于大眾接受。
(五)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有助于彰顯播音員的個人風格與魅力。“進退有度,左右有局”,不僅是電視新聞播音員應遵循的原則,也是人生的智慧。良好的表達方式與個人形象,對于引導社會大眾起到重要作用。大眾往往認為,具有公正、客觀播音風格的播音員,應該很“正直”;具有風趣、幽默播音風格的播音員,其性格也同樣平易近人,因此,將自身的播音風格發揮到極致,實則是播音員個人風格與魅力的彰顯。同時,面對多元化的信息接收方式,電視新聞節目若想提高自身競爭力,需要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眾,需要創新,因此,說新聞、方言新聞等新型電視新聞節目應運而生,這些創新的電視新聞節目也成為播音員個人風格和性格的展示。
總之,通過電視新聞播音員的播音風格塑造其性格,其實就是播音員對播音藝術分寸的把握,即通過播音彰顯個人風格與魅力。
二、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的途徑
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是播音工作者個人素質與整體素質的體現,既體現個人專業素養、政治素養,又體現個體對新聞播音的敏感度與風格化的掌控,因此,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分寸感,應從以下幾方面做起。
(一)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提升個人專業素養。這是把握好電視播音藝術分寸感的主要因素,個人專業素質體現在個人新聞業務能力中。播音員都接受過專業訓練,在學習或培訓過程中,掌握相關的專業基礎知識,屬于“理論”學習階段,而真正應用于實踐是走上工作崗位后,面對實際工作需要與要求,同時也受到外部環境的變革與發展的影響,已掌握的專業基礎知識往往不能滿足實際需要,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當根據工作需要與工作調整,通過再學習、培訓的方式,扎實專業基礎,與時俱進,不斷提升個人專業素養。在技術上提升語言能力,播音時做到真誠質樸、流暢自如,追求語義美、語音美、語態美的統一,將生活化、個性化、人格化融為一體,創新改進,為大眾呈現更加生動、鮮明、高質量的電視新聞。
(二)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自身政治素養。播音員作為公眾人物,其在新聞節目中的言行觀點對大眾具有一定的引導作用,所以電視新聞工作者應加強自身政治素養的提升,提高政治敏感度,進一步學習相關理論知識,了解黨的方針與政策,將黨的方針政策與新聞信息有機結合,增強新聞分析能力,體現時效性,增強吸引力與感染力,實現電視新聞的價值。
2016年黨中央提出新聞輿論工作要堅持“黨媒姓黨”的原則,在一定程度上要求媒體工作者必須把政治方向擺在第一位,在思想上和言行上與黨的要求保持高度一致,以國家的立場和廣大人民群眾的利益為出發點,規范自己的措辭,做出正確輿論引導。因此,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把思想政治學習列為必修課程,以理論知識武裝頭腦,努力提高政治水平,堅持正確方向,為大眾做良好引導。
(三)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提高個人綜合素質。播音工作者的綜合素質體現在兩方面,即文化素養與社會責任感。具備良好的知識結構和文化素養有助于播音員的語言組織以及新聞稿件的編輯,直接體現了播音員的業務水平,也能切實提高播音員的控場能力與即興表達能力,做到“胸有成竹”。因此播音員應當努力完善知識結構,提高文化修養,平時注重理論知識的學習與實踐經驗的積累,不斷充實自己,有良好的知識儲備,切實增強自身文化素養,做到博覽群書、博采眾長,才能縱觀古今,學會用歷史的眼光、辯證的眼光去分析問題,從而做出有深度的引導。
除此之外,博覽群書能改變一個人的氣質。播音員作為公眾人物,有義務將完美的一面呈現給大眾。同時,播音員作為群體形象的縮影與代言人,應具有強烈的社會責任感和良好的敬業精神,做黨和人民的“喉舌”,真正賦予新聞報道以厚重的責任感,體現社會主流的思想狀態,用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政治立場、紀律觀念等引導大眾,爭取通過自身的風格與才華,真正做到宣傳黨的方針政策,引導大眾,弘揚正能量。
(四)電視新聞工作者應注重自身新聞審美能力。電視新聞的審美體現在新聞播音的語言美、畫面美、細節美,以及新聞編輯的結構美上。新聞播音的語言美不僅體現在發音技巧上,也寓于文字編輯中,要不斷提升自身專業素養與文化修養,追求更高境界。電視新聞編輯的結構美指的是新聞節目的編排,注重節目編排才能收獲良好的節目效果,被大眾所接受,更加清晰、完整地了解新聞信息。電視新聞播音的畫面美,不僅要求播音員具備良好的精神狀態、規范的言行談吐,以及情感投入,更對新聞報道的畫面內容提出要求,要結合新聞的實際內容,對電視畫面進行有效的組織與搭
配,從而呈獻給觀眾。電視新聞播音的細節美體現在各種細節中,新聞工作事無巨細,追求整體的完美就應當注重每一個細微之處,其工作性質決定了電視播音行業的嚴格性,應做到不出錯或少出錯,方能體現電視新聞播音的細節美。
(五)電視新聞工作者應立足群眾服務群眾。新聞媒體的屬性之一為輿論導向,將新聞傳播給大眾,服務大眾。電視新聞在其編輯創作過程中,就已經自覺或不自覺帶有一定的主觀傾向性,所以要求新聞工作者應有堅定的政治立場,以人民的利益為出發點,立足群眾,想群眾之所想,急群眾之所急,解決好群眾的困難,做好群眾與政府之間的橋梁。同時,大眾由于文化水平、受教育程度、審美水平參差不齊,因此,在編輯新聞時應充分考慮大眾的接受程度,使電視新聞播音真正成為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努力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讓大眾與電視新聞媒體相互信任、相互聯系,不斷提高服務大眾的水平。
四、結語
電視新聞播音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的藝術,如何把握分寸感是電視新聞工作者應該認真思考的問題,從外在來說,要了解調查群眾所好,改進創新,制作符合大眾需求又保持一定水準的電視新聞節目;從內在來說,要提升節目質量,提升個人專業素養、政治素養、文化素養等,切實提高整體素質,方能從根本上提升電視新聞播音的品質。
把握電視新聞播音藝術的分寸感,其實就是播音工作者不斷提升自己的過程與要求。
參考文獻:
[1]張頌.中國播音學[M].北京:中國傳媒大學出版社,2003.
[2]畢一鳴.語言與傳播——廣播電視播音與主持藝術新論[M].北京:中國廣播電視出版社,2005.
[3]索朗達瓦.播音主持人如何掌握電視新聞播音技巧[J].中國科技信息,2005,(4):15.
[4]王雪倩.關于新時期電影新聞播音“平民化”的研究[J].新聞傳播,2014,(3):15.
[5]丁友锏,楊正鶴.淺析廣播電視直播中主持人話語權的有效運用[J].今傳媒,2016(11).
作者簡介:
郭紅梅(1971- ),女,山東日照人,一級播音員,研究生,研究方向:播音主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