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厚銳, 王辰軒
(1.上海交通大學 黨委宣傳部,上海 200240; 2.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
基于多案例分析的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研究
李厚銳1, 王辰軒2
(1.上海交通大學 黨委宣傳部,上海 200240; 2.上海交通大學 安泰經濟與管理學院,上海 200030)
在媒介融合時代,媒介素養作為現代公民素質的組成部分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媒介素養教育對于提高公眾理解、評價和創造媒介內容的能力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采用探索性多重案例研究方法,選擇了在媒介素養教育和媒介人才培養方面具有豐富經驗的三個對象作為研究案例素材,通過案例內分析和跨案例分析,提出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構建要點,包括知識導入、互動整合以及實踐應用。
媒介素養; 新媒體; 案例分析
新形勢下宣傳思想工作面臨新的要求,同時要求新聞工作者堅持正確的政治方向、輿論導向、新聞志向以及工作取向,不僅需要在圍繞中心、服務大局中找準自身的定位,還需要勇于創新,不斷提高業務水平、專業技能和媒介素養。在全媒體時代,不僅是專業的媒體從業人員,社會整體的媒介素養水平也需要持續提升。面對不斷變化的媒體環境,每個人都可能成為信息的接收者和傳播者。提升媒介素養,培養多媒體信息選擇、整合和傳播能力,有助于公眾從不同視角和更深層次理解媒介和甄別信息,充分參與到社會話題的討論和社會生活中。
隨著媒介融合的發展以及教育對社會影響的深化,媒介素養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顯。媒介素養教育應該結合理論教育、實踐教育等多種形式,形成多樣化的教育模式。在理論教育方面,既可以開設獨立的媒介素養教育課程,也可以將媒介素養知識融入各類課程中,實現媒介教育與各學科領域的協同。在實踐教育方面,重點需要實現學校、媒體以及行業協會等的多方聯動,開展相應的主題活動,積累媒介技能和運營經驗。因此,探索構建媒介素養教育模式,對于全方位提升公眾媒介素養水平具有重要意義。
2.1 媒介教育
媒介教育是一種以媒介為教學內容的教育理念和實踐模式,其目的在于深化受教育對象對媒介本質、傳播以及影響的認知與理解,并通過反思、實踐等活動提高分析和創作能力。媒介教育具有通識性、核心性、引導性等特征。在通識性方面,媒介教育對象不局限于新聞記者、編輯等職業人員,而是培養公眾對媒介的思維、判斷和創作能力;在核心性方面,媒介教育以媒介素養概念為核心,在探究相關概念內涵的基礎上,將媒介作為開展教育實踐的載體;在引導性方面,媒介教育能夠促使對象對社會、文化、信息等有準確認知和深度思考,更有效地通過媒介進行社會參與。
2.2 媒介素養教育
媒介素養教育是媒介教育的核心價值取向和重要組成部分,而媒介教育也是媒介素養培育最重要的實現途徑和教學依托之一。媒介素養教育在培育思路、教育資源以及教學方式上均有一定特點。在培育思路方面,結合信息化時代教育需求以及媒介素養特點,重點應該從以教師為中心的“教”轉向以學生為中心的“學”。在教育資源方面,隨著媒介形式的迅速發展,媒介素養教育應該充分利用新聞資訊、新媒體以及社交平臺等作為教育資源的補充。在教學方式方面,除了傳統的課堂集中教學,媒介素養教育需要重視學生與外界的交流與實踐,通過自身體驗以及反思完成知識的吸收和內化。
2.3 新媒體
“新媒體”一詞自20世紀70年代起開始在世界范圍傳播。新媒體是一個相對的概念,各種媒體形態在相應歷史時期可能都屬于新媒體,然而隨著技術的進步也必將被逐漸被更替取代。以報紙、廣播、電視為例,雖然在相當長的時間內占據了媒體形態的主流地位,并且在一定程度上嘗試著創新,然而卻沒有改變作為傳播媒介的基本屬性與特征,因此已經逐漸被歸入傳統媒體類別。因此,判斷一種媒體是否屬于新媒體,就必須聚焦新媒體的定義與特征。綜合多方研究成果,可以將新媒體定義為以數字信息技術、互聯網技術、移動通信技術等為基礎,以互動性、動態性、跨地域等為主要特征的新興媒體。
絕大多數風險投資公司不滿足于利用資金置換股權,通常在協議中會要求參與公司日常經營。一般情況下,投資公司會指派旗下員工參與公司監事會。這種行為并不是要削弱初創團隊的領導地位,而是投資公司利用自身豐富經驗指導創業公司的發展。投資公司甚至會聘請相關的金融、營銷、生產專家,擔任創業公司顧問,以幫助其實現更好發展。如果創業公司發展順利,在3~7年內投資公司會按照最初協議中約定的方式逐步退出。初創團隊也可以在此階段將手中的股份賣出,結束自己的創業過程,并獲得回報。Dormi創始團隊也有一些成員因學業選擇退出項目,將所持股份賣給團隊其他成員。
本文將采用多重案例分析的研究方法,重點提煉媒介素養培養模式的關鍵要素,進而設計有針對性的培訓方案。案例研究方法作為一種被廣泛采用的方法,已經取得了大量研究成果,其科學性已得到充分證明。案例研究方法屬于現象研究范疇,主要作用是透過事物外在表現分析隱含的深層因素。媒介素養培養研究具有一定創新性,相關理論尚在成長期,已有的文獻不能完全解釋研究的問題,因此需要從實踐中總結理論框架,構建概念模型,作為定性的案例研究正好能提供方法支撐。
在研究特征方面,案例研究根據研究目的與設計方式可以分為描述性、解釋性與探索性。描述性案例研究的目標在于為已提出的理論提供實證檢驗,一般屬于教學范疇;解釋性案例研究以多個競爭性的理論假設為基礎,適合進行因果分析。探索性案例研究在分析之前沒有確定的理論假設,需要建立分析框架,進行研究探討。在案例數量方面,可以分為單一案例分析與多重案例分析,單一案例分析多用于理論證偽,多重案例分析則多用于理論構建,可以分為案例內分析與跨案例分析。多重案例分析在提升研究效度以及推廣研究成果方面具有更好的效果,案例最佳數量一般為3~7個。在案例對象選取上,盡管本研究認為媒介素養教育的對象不局限于職業人員,然而在相關教育模式的構建方面,相關專業院校仍是最具有參考意義的對象。綜上所述,本文采用探索性多重案例研究方法,選擇了在媒介素養教育方面具有豐富經驗與顯著成效的三個對象作為研究案例素材。
4.1 案例1: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
1912年,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正式成立并開始授課。1917年,首屆普利策新聞獎由哥大頒發,并且逐漸發展成為美國乃至全球新聞界的最高榮譽獎項。1935年,哥大新聞學院改制,聚焦新聞碩士學位教育,關注學生的媒體實務能力提升。在歷史上,哥大新聞學院對新聞人才的培養和新聞業的發展起到了積極的推動作用。隨著數字時代的到來和新媒體的崛起,哥大新聞學院在堅守傳統優勢的同時,實施數字化課程改革,改革新聞學碩士學位項目,持續深化與媒體的協同合作,不斷創新和優化新聞人才教育培養模式。
(1) 關鍵事件1:實施數字化課程改革。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課程建設在以內容為核心的基礎上,關注技術變革發展,改變以媒介類型為基礎的課程設置方式,持續推動課程的升級,包括全面調整傳承已久的《新聞報道與寫作》課程。20世紀40年代起,隨著電視機迅速普及,學院前瞻性地開設了電視新聞相關課程;20世紀六七十年代,學院建立了功能多樣的新聞編輯室,并開設廣播新聞實驗室,豐富課程體系;20世紀八九十年代,學院的課程以傳播最新的廣電新聞知識以及前沿技術進展為目標。進入21世紀,學院的課程改革開始側重新媒體的研究及應用。2014年起,學院的課程在報道技能、雜志新聞、廣播新聞、國際新聞、新聞倫理等傳統模塊的基礎上,新增了數據新聞、數據處理、創新技術等數字技術內容。
(2) 關鍵事件2:開設Lede新聞學碩士項目。哥倫比業大學新聞學院關注交叉學科的協同效應,除了傳統的科學碩士(MS)與文學碩士(MA)項目外,還與各學院廣泛開展雙學位碩士項目合作,涵蓋商業、法律、計算機、國際與公共事務等多個領域,聚焦特定話題的新聞報道。隨著數據對新聞生產傳播產生越來越大的影響,學院開設了Lede新聞學碩士學位項目。該項目注重人文科學和自然科學的協同,旨在培養媒體從業人員的數據分析處理能力,畢業生將獲得數據新聞學位。該項目的學習內容注重新聞與各領域的跨界交融。例如,讓學生通過分析游戲平臺中的聊天記錄數據,發現游戲玩家的群體性特征,尋找出具有新聞性的內容:男性玩家更多關注對游戲自身內容的體驗,而女性玩家更多關注其他游戲者。
(3) 關鍵事件3:構建“師資-刊物-中心”實踐體系。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歷來重視與媒體的互動,積極開展多方面、多層次的合作,為人才培養提供支持。第一,聘用兼職教授,學院充分利用媒體行業人才資源,聘用資深媒體人擔任兼職教授,其人數已超過學院全職教授。第二,合辦新聞雜志,創辦于1961年的《哥倫比亞新聞評論》由專業人員和新聞學院教授編輯,并且為學院的優秀學生提供獎學金與工作機會。第三,共建研究中心,建立布朗媒介創新研究院,致力于為有助于新聞業發展的技術創新提供人力與資金支持;建設Tow數據新聞中心,關注數字時代技術變革對新聞消費者及新聞產業的影響,開設“計算與新聞”訓練營等提升學員的數字分析與應用技能。
(4) 案例小結。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敏銳識別外部環境變化,積極推進數字化課程改革,課程內容由原有的新聞知識、報道技能及新聞倫理等內容,拓展至數據新聞、創新技術等內容,積極改革了課程的設置方式。關注跨學科人才培養,開設Lede數據新聞碩士學位項目,致力于培養具有專業數據分析能力的新聞從業人員。注重與媒體的交互協作,在師資開發利用、合辦新聞雜志以及共建研究中心等方面開展合作。
作為世界上歷史最悠久的新聞學院,創建于1908年的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秉持國際化和實踐性的教育理念,認為新聞是世界化的職業,并將實踐作為新聞學習的最佳方式。在國際化方面,學院重視國際交流,關注國際信息傳播和國際傳媒發展,強調全球新聞報道能力的培養;在實踐性方面,學院構建理論與實踐協同的教育模式,力求讓學生通過實際操作熟悉掌握理論知識,積累實踐經驗,提升新聞技能。學院培養了大量優秀新聞人才,同時,在新聞產業發展中也發揮著重要作用。
(1) 關鍵事件1:首創“融合新聞”專業。隨著媒介融合理念的傳播,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基于社會需求,創建了全球首個“融合新聞”專業。在課程設置上,注重不同內容的融合,基于不同的媒體渠道,設計了基礎課、核心課、選修課等層次豐富的課程體系。在教學形式上,注重理論知識授予和實踐技能提升的融合,在理論知識學習的基礎上,將各類媒體工具充分融入教學過程中。在媒介情境上,注重傳統媒體和新媒體的融合,既關注傳統媒體領域所需的知識和能力,也強調對新媒體發展趨勢的掌握,尤其關注社交媒體興起帶來的變化。
(2) 關鍵事件2:設立媒體互動平臺和國際合作項目。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以專注于“新聞專業化”而聞名,理論學習與實踐學習并重的教學模式是其傳統特色。學院擁有自己的日報、商業電視臺和電臺,教師在其中擔當編輯工作,為學生提供第一份工作的經驗。學院通過各類媒體共建基地,為學生提供向媒體從業人員學習交流的機會。在全球化方面,學院關注國際傳媒產業發展趨勢,注重培養學生全球新聞報道的能力,并積極推進與其他國家的交流合作項目,為學生和教師提供海外學習和工作的機會。
(3) 關鍵事件3:基于《密蘇里人報》實踐數據新聞。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敏銳察覺大數據技術的快速發展,基于數據的抓取、挖掘、統計、分析和可視化呈現,探索新型的新聞報道方式——數據新聞。學院圍繞數據新聞共開設了多門課程,培養學生對數據的敏感性,強調基于數據挖掘和數據分析能力發現“故事”,尋找出對公眾有意義、有價值的新聞。《密蘇里人報》是實踐數據新聞的重要載體,擁有老師和學生共同組成的數據新聞編輯團隊,以及專業的數據新聞制作流程。學生記者會和專業老師商討確定數據報道選題,通過各類數據庫等收集相關數據,并對數據進行整理和分析,從中提煉出有價值的信息,進而選定適合的形式進行呈現。
(4) 案例小結。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在人才培養方面的特點是抓住時代機遇,順應潮流率先而行,前瞻性地從課程設置和實踐技能方面著手進行改革。學院的媒介素養教育發展帶有鮮明的時代特征,同時始終堅持著專業化的準則,結合各新興領域的發展,立足全球化視角,打造具有國際競爭力和獨特能力優勢的人才。
4.3 案例3: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
威斯敏斯特大學創建于1838年,在1992年之前被稱為中央倫敦理工學院和皇家理工學院,是英國從事媒體學位課程教育時間最長的大學。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的新聞傳播專業位居全球學科排名前列。學院通過持續的教育創新培養了大批優秀人才,同時,積極開展媒介合作,并于2005年率先成立中國傳媒中心,關注中國媒體的發展研究。
(1) 關鍵事件1:設置自選式課程及企業新聞課程。隨著科技發展對媒體影響的深化,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逐步調整教學計劃以適應新時代的變化。學院與英國培訓機構Skillset合作,聯合18所高校推出了“自主安排碩士課程”的項目,學生可以根據需要,在5年時間內從這些高校提供的100門課程中自行選擇,修滿學分后可獲得碩士學位。同時,學院積極探索專業領域新聞課程設置,推出企業新聞課程,其授課內容包括創造性的多媒體新聞、開創新聞中的企業文化等,為希望未來從事企業品牌形象的學生提供了多樣化的專業培養。
(2) 關鍵事件2:設立跨國傳媒研究中心。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認為各國之間媒體機構的合作與交流十分重要。2005年,學院成立中國傳媒研究中心,成為歐洲第一家以中國報紙、電視、互聯網等媒體為研究對象的學術機構。中心的成立加速了媒介領域的跨國交流,包括對不同文化背景下媒體認知及傳播規律的研究等。中心還積極與中國的媒體機構廣泛開展培訓合作,尤其注重電視制作人才的培育,并希望將合作進一步拓展至南亞、非洲等地區。通過中心搭建的跨國交流平臺,學院吸引了更多不同國家的學生前來學習,這又進一步提升了學院的國際化水平,強化了跨國媒介素養培育優勢。
(3) 關鍵事件3:基于職業規劃開展啟發式教育。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一向重視與業界的合作,和各大媒體保持緊密合作,為學生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幫助學生畢業后直接進入媒體相關領域工作。基于此,學院將媒體體系置于社會政治經濟文化變遷的背景中,研究視角更為多樣,研究系統性更強。在人才培養上,課堂通常以討論和實際操練為主,講授為輔,注重引導學生進行閱讀觀察和思考,通過啟發式教育激發學生的積極性,增強學生的實踐能力。
(4) 案例小結。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與各大媒體保持密切的合作關系,建立國際學術研究機構,加入高校課程資源聯盟。學院在快速變化的信息時代中與外界保持一致性,并以積極主動的姿態改革課程體系,加入新知識。同時,職業化新聞專業教育并非是學院的唯一追求,做一位引領者而非服從者才是其育人理念的核心,從學院的課程改革與教學模式可以看出,培養人才的媒介識別辨析能力、國際化思維和業界實踐經驗是其重要目標。
研究從不同維度對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和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的媒介素養教育進行了系統分析,總結了各自的特征與要點。本部分將在3個案例內分析的基礎上,通過橫向比較進行跨案例綜合分析,形成具有普遍性與實用性的結論,為媒介素養教育模式構建提煉核心維度:知識導入、互動整合、實踐應用。
表1說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從新媒體出發推進新聞教育改革,在傳統課程基礎之上加入數字化、多媒體等內容,開設多門數字技術相關課程。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首創“融合新聞專業”,時刻保持對媒體發展的敏感,在教學體系中加入社交媒體相關內容。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聯合培訓機構和多所高校,設置“自主安排碩士課程”項目,并基于細分領域媒介特征開設“企業新聞”課程。因此,本研究將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第一個維度定位于“知識導入”,并將其作為媒介素養培育的基礎。

表1 知識導入的跨案例分析
表2說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廣泛開展與不同學科間的合作,開設Lede新聞學碩士學位項目,要求學生接受多元化的新聞教育。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以建設市場化自我運作機制的各類新聞機構為抓手,讓學生有機會充分與新聞業保持信息交流,同時積極為學生提供國外進修學習的機會。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開創性地設立中國傳媒研究中心,關注不同文化背景下媒介知識與技能的交融。因此,本研究將“互動整合”作為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第二個維度。

表2 互動整合的跨案例分析

表3 實踐應用的跨案例分析
表3說明,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重視對業界資深人才資源的利用,同時建立研究中心以激發學生的實踐創新能力。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以《密蘇里人報》為載體,通過對數據的挖掘分析,加強數據新聞實踐。威斯敏斯特大學傳媒學院與媒體保持緊密合作,為學生制定職業發展規劃及相應的培養方案,通過啟發式教育激發實踐能力。因此,本研究將“實踐應用”作為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第三個維度。
基于案例分析結論,研究總結了媒介素養教育模式的關鍵要素和實現路徑,即“知識導入-互動整合-實踐應用”的路徑(見圖1)。

圖1 媒介素養教育模式要點
在知識導入維度,基于新媒體、新技術或跨學科協同創新課程體系,提高知識導入的效能。在互動整合維度,重視通過互動交流和跨界整合,培養具有全球視野、多領域知識和業界經驗的新聞人才。在實踐應用維度,案例強調加強媒體實踐應用方面的行為,包括與媒體開展師資、就業等方面合作,構建多層次的實踐平臺。
[1] 陳積銀, 楊廉. 哥大新聞學院數據新聞教學的解讀與借鑒[J]. 新聞大學, 2016(5):126-133.
[2] 陳曉慧, 劉鐵珊, 趙鵬. 公民教育與媒介素養教育的相關性研究[J]. 中國電化教育, 2013(4):35-39.
[3] 黃瑚. 媒介融合趨勢下復合型新聞傳播人才的培養[J]. 國際新聞界, 2014, 36(4):144-149.
[4] 李榮. 職業標準與通識素養的價值平衡——媒介融合環境下新聞傳播專業碩士培養模式探析[J]. 教育研究, 2016(5):92-98.
[5] 路軍, 陳瑋, 孫仙嬌. 新媒體時代大學生媒介素養的培育和提升[J]. 湖南社會科學, 2013(s1):195-196.
[6] 穆建亞. 自媒體語境下高校媒介素養教育探析[J]. 中國出版, 2015(7):57-60.
[7] 武志勇, 李由. 密蘇里大學新聞學院的教育理念與教學模式[J]. 新聞大學, 2009(4):12-21.
[8] 原松梅, 劉洪. 國內研究型大學媒介素養教育現狀及對策研究[J]. 現代教育技術, 2013, 23(4):86-88.
[9] 趙俊, 霍良安. 新媒體影響下的危機信息傳播問題研究——以雅安地震為例[J]. 上海管理科學, 2013, 35(4):85-89.
Research o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 Based on a Multiple Case Analysis
LIHourui1,WANGChenxuan2
(1. Publicity Depart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240, China; 2. Antai College of Economics & Management, Shanghai Jiao Tong University, Shanghai 200030, China)
In the era of media convergence, media literacy is highly concerned as a component of the quality of modern citizens.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improve the ability of the public to understand and create media content. In this research, we used an exploratory multiple case study method, and selected three cases with rich experience in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and media personnel training. Finally, the key points of media literacy education model are proposed by within-case analysis and cross-case analysis, which include knowledge introduction, interactive integration and practical application.
media literacy; new media; case analysis
2017-03-14
本研究系2017年度上海學校德育理論研究課題(2017-B-003)及2016年度上海學校德育決策咨文課題(2016-C-005)的階段性研究成果
李厚銳,講師,博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創業管理。王辰軒,碩士,研究方向:高教管理,人力資源管理。
1005-9679(2017)03-0117-05
G 434
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