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曉暉 (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37000)
淺談中國木偶藝術
梁曉暉 (南充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心 637000)
木偶是我國歷史文化遺產中的瑰寶,木偶的興衰更替是我國歷史演進的一面旗幟,更是歷史發展的見證者,由于中國木偶藝術的悠久的歷史淵源和其獨特的藝術魅力,使得木偶藝術成為中國藝苑中的獨樹一幟的藝術奇葩。本文是筆者對木偶的發展史經過了解、學習和長期從事木偶藝術工作的背景下,對中國木偶藝術史的演變以及當代木偶藝術的發展和表現進行綜合闡述。
木偶藝術;傳承與發展
文化遺產是一個民族的靈魂的象征,我國是一個擁有著很多文化遺產的國家,木偶藝術屬于非物質文化遺產,然而,隨著社會建設進程的加快,有許多的文化瑰寶正在淡出或者永遠離開人們的生活,木偶藝術的傳承和發展也正在面臨著這樣的窘況,木偶藝術人才流失、無人繼承。如何讓傳統的木偶文化重煥光彩是每個從事傳統文化與藝術的工作者甚至是每一個中國人應該思考的問題,因為傳統文化的再次綻放光彩與青春不僅僅是為了向世界展示中國古老藝術的魅力,更是對我們民族的一種自我救贖和傳統文化復蘇,木偶藝術以及其他傳統文化藝術未來的生存與發展關乎著本民族的發展方向,因此,傳統文化藝術的復蘇不僅僅是藝術本身的傳承,更是喚醒中國人對本真的東西的認識,喚醒傳統文化的保護意識,這是我們需要做的和思考的。
木偶的產生源于商朝,當時只是一種陶器上的藝術表現形式,直到戰國時期,供人娛樂玩耍的樂俑才開始出現,形式單一;到西漢時期,樂俑已經是一種成熟的表演形式了到三國時期,木偶表演已經是戲曲的一種表演形式了。唐朝時期,各種藝術空前大發展,之前主要以模仿人為主的木偶藝術也吸收著不同的藝術表現形式,木偶藝術大大發展。隨著真人戲曲的發展和成熟,木偶吸收人戲中的各種元素成為了一種新的戲曲藝術形式--木偶戲,戲曲藝術在宋朝時期已經成型,隨之,木偶戲曲也進入了空前繁盛時期,此時,木偶的表現形式也是多種多樣,基本都承襲至今,比如杖頭傀儡木偶、提線木偶、布袋木偶等,明清時期,木偶的表現已經相當成熟和普及,木偶戲從城市進入鄉村,已經和地方的戲曲藝術結合,成為地方的戲曲特色表現形式,形成各種流派,表現風格迥異,形成獨特的藝術造型。木偶的制作更加趨于精良,精雕細琢,各有特色。如今,陜西合陽提線木偶戲、福建漳州的布袋木偶戲都是沿襲明清時期的木偶形式,流傳至今。現在,在電影中也能看見木偶戲的影子,木偶戲結合電影表現形式進入了大眾的視野,重新正視木偶藝術的地位和影響力,逐漸復蘇遺失的古老藝術。
近現代木偶幾乎都是在民間自發發展,沒有統一的發起組織或者單位。遍布全國大大小小的城鎮村落,但是,依依然沿襲封建時期的表現形式;伴隨著隨之而來的抗戰,木偶戲在該時期曾一度衰落,只有很少的地方仍然留有木偶戲的影子,這個時期的木偶戲更多的則是表達處于戰爭時代和背景下的悲痛的心境和對和平的渴望,即情感寄托。隨著抗戰的勝利,木偶戲又燃起了昔日的火焰,很快的發展起來,偶戲發展的高潮時期,雖然受到戰后經濟落后等條件的限制,木偶設備簡單,表現形式不具有多元化,但是由于地方特色的影響,木偶戲的演出種類多種多樣,藝人們精湛的演技和唱功讓觀眾們著迷,觀賞木偶戲成為老少皆宜、喜聞悅見的娛樂活動和形式之一,也成為環境下,普通百姓謀生的手段,新中國成立后,中國各地政府為各地的木偶戲團贊助出資,成立相應的木偶劇團,并且形成嚴密的木偶藝術團管理體系,派文藝工作人員參加管理、編劇、導演、制作、表演等等,在更加專業和嚴密的體系下,木偶戲的綜合水平都逐漸提高,解決了藝人的經濟保障問題,并且保證人才的培養和輸送。根據木偶戲的蓬勃發展,除了對傳統劇目的改編之外,還創作了民間故事劇、反映社會當時現實的生活劇等等。與此同時,誕生了木偶藝術的新的品種-木偶電影,比如《神筆馬良》、《大鬧天宮》等代表作品,木偶電影的出現強化了木偶的表演效果和觀賞性增強了木偶藝術的影響力。在“十年文革”時期,各種文化藝術受到打壓,木偶藝術也深受其害,木偶表現題材收到了限制,專業工作者和人才遭遇前所未有的打壓和摧殘,木偶藝術進入低谷。改革開放以后,國家加大了對木偶戲的重視程度,成立多家木偶皮影藝術學會,木偶的發展迎來了又一個黃金時期,很多人都加入到木偶戲科研活動和表演活動中去,不論是在音響設備效果還是舞臺藝術相較之前有了一個很大的突破,伴隨著木偶藝術綜合水平的提升,木偶電影的發展也也此時到達全盛時期,比如《曹沖稱象》、《瓷娃娃》等,充分發揮了木偶電影的魅力。木偶藝術文化的演化可謂是此起彼伏,波瀾跌宕,在短短的十幾年之后,即二十世紀九十年代,受到外來文化的嚴重沖擊,剛剛起步的中國木偶文化顯得弱不經風,比如日本動漫、香港電影等等,由于他們在技術和藝術形式上更能吸引觀眾的眼球,隨著時間的推移,中國木偶文化顯現除了自身的弱勢而不得青睞,失去了年輕的觀眾群體,與此同時,出現了中國木偶藝術人才斷代的現象,其發展也是幾乎停滯。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和藝術欣賞視角的改變,許多人將藝術的目光轉向了更加大眾化的、極具娛樂色彩的藝術表演,木偶藝術市場仍然停滯甚至萎縮,木偶班成了松散型的業余藝術群體,木偶藝術面臨著“山重水復疑無路”的境況。令人值得欣慰的是,國家早在2003年已經啟動了中國民間藝術文化保護工程,這無疑是對我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大組成部分,同時,加大對木偶藝術以及其他民間傳統藝術的資金投入和宣傳力度,建立民間文化遺產保護、重建機構,體現了我國對逐漸遺失的文化遺產的重視。
現在,中國的木偶藝術正走在復興和創新的道路上,從當下木偶的表現形式來看,主要以木偶劇的形式為主,木偶劇的觀眾則以兒童為主要群體,其題材的創新和富有感染力的藝術表現形式使得木偶劇頗受期待。當代木偶劇雖然在表現山結合了許多現代元素,包括題材、科技手段等等,但是與現代的主流文化相比仍然存在不足,面對現存的問題,首先要進行大力度的體制改革,積極地爭取國家對木偶藝術的扶持性政策,爭取引進民間資本,資本是一個企業發展的基礎,只有這樣,木偶劇市場才可能有一席之地;其次,大力培養木偶藝術人才,人才是木偶藝術長期存在和發展的源泉,以人為本,改變“人走藝丟”的狀況,對于藝術人才的培養還要進行科學的分類,術業有專攻,這樣才能培養出更加專業和優秀的人才;再者,要用于創新,大膽想象,結合多元化的藝術手法和表現形式,結合更多現代的文虎藝術表現手法,形成多元的且獨具特色的木偶文化。
[1]張莉.淺談中國木偶藝術[J].大舞臺,2011(7):37.
[2]北京讀圖時代文化發展有限公司.中國木偶藝術[M].黃山書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