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 軼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610000)
劉麗娟 (成都高服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610000)
欠發達地區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平臺探討
鄭 軼 (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 610000)
劉麗娟 (成都高服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 610000)
在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部,仍然存在教育資源匱乏、受教育人群占比少的現象。習近平總書記曾說道:“要讓貧困地區每一個孩子都能接受良好教育,實現德智體美全面發展,成為社會有用之才”。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秉承公益、普惠的理念,以教育本質為出發點,立足“互聯網+教育”新思維,希望通過該研究能為中國教育事業發展推波助瀾,為每一個孩子的美術教育之路保駕護航。
欠發達地區;互聯網+;新媒體美術教育平臺
科學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教育則是培養科學技術的殿堂。現代社會,教育水平的高低從根本上決定了國家發展的速度和高度。而在我國部分地區,特別是中西部,仍然存在教育資源匱乏、受教育人群占比少的現象,極大程度制約著當地經濟水平的發展。發展教育,是扶貧扶智的根本手段。而在教育領域中,一場信息化的顛覆性變革正悄悄地發生著。傳統教育就是一所學校、一位老師、一間教室。這現在,一張網、一個移動終端、幾百萬學生、學校任你挑、老師任選,這就是“互聯網+教育”。隨著“互聯網+”的時代到來,在欠發達地區“互聯網+”的思維去結合美術教育工作,可以保證美術教育的普惠性、公平性。教育信息化是實現教育現代化的重要手段,而 “互聯網 + 教育”則是教育信息化在教育新常態背 景之下的重要體現。
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平臺的核心技術是由VR、VP、VM、PLC等多種技術組成。平臺積極響應國家號召“互聯網+教育”,可以解決欠發達地區美育教育中專業師資匱乏、課程內容單薄的問題,并且可以吸收社會力量關注欠發達地區的美育教育水平低下的問題,便于整合一切力量用于提高欠發達地區的美育教育質量,提升欠發達地區兒童的教育幸福感,利于社會和諧發展。通過平臺可以打破地域界限,共享優質教育資源。互聯網+新媒體美育平臺數據資源構架見圖1。
傳統的美術教育從教師到學生的單向知識傳播。在這樣的教學模式下,教學的互動主要是發生在老師與學生之間。教師通過教科書、筆記、課堂問答等教學手段向學生傳遞知識,最后通過測試、繪畫等方式來檢驗學生的學習效果,教學工具也主要是依靠黑板、幻燈片。在這種傳統美術教育中,教師被認為是知識的守門人,而學生則被認為是知識的插座。作為插座,學生沒有獨特的特征,所有學生都被視為相同。傳統教育模式是一個標準化的教育。
互聯網技術為每個人開辟了新的機會,促進了個人的創造力和有效學習。互聯網對青年一代的好處之一是他們能夠通過網絡與志同道合的人交往。美國兒科學會表示,社交媒體對年輕用戶有好處。對于一些青少年,社交媒體是社交媒體的主要方式,而不是在商場或朋友的家。這一代的社會和情感發展的很大一部分是在互聯網和手機上發生的。參與社交媒體和在線社區可以加強溝通,促進社交互動。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是利用互聯網社交的模式,形成師生之間、學生之間、甚至是美術行業者與學生之間的互動,可以調動一切可以調動的網絡資源成為美術學習的資源,使得知識的傳遞不在是單向傳遞,而是在多類角色間互動起來。
原來傳統美術課堂,教師的示范必須手把手進行。或用展臺、或在黑板上示范繪制過程,好讓學生明白美術創作的方法和步驟。教師示范是直觀教學最常用的方法,是每個美術教師必須掌握的一項技能。如果在新媒體美育平臺上,可以用更多的手段解決學生在傳統美術課堂上可能出現的感受不夠直觀、連貫的問題。學生在平臺上觀看微課,可以通過暫停、回放、放大等功能進行學習。并且這些微課資源都來自發達地區的優質師資的微課。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平臺是以自我為本,以興趣為基礎進行學習,解決問題,是以創新和創造力推動美術教育。這種模式是一種自我導向的學習,而不是由教師所推動的學習。教師、學生、互聯網、美育資源等創造了一個獨特的實體,具有滿足個人學習者,教育者甚至社會需求的潛力。
在欠發達地區,目前獲得知識的手段主要還是靠教師、課本等傳統方式的獲得。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的特點在于提供了更多的教育機會,學生本身扮演著重要角色,作為共享的知識文物的創造者,社交網絡和社會效益發揮著重要作用。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平臺建立在互聯網社交上進行的,可以使美術教育內容可以更自由、更容易、甚至是免費獲得。這種模式很好的解決了欠發達地區的教育痛點:教學內容單薄、專業師資匱乏。這兩個問題都是受整體經濟社會環境的制約。特別是在教師問題上,欠發達地區即便增加資金補貼,仍然難以吸引到優秀的專業美育教師。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術教育無疑是有效的解決方法。
當今中國已邁進了互聯網時代,“互聯網+教育”成為傳統教育轉型升級的新形態,借助信息技術手段,通過網絡將美育資源同步共享,是順應共享經濟時代要求,也是信息技術與教育教學深度融合的舉措,具有美好的前景。
[1]平和光,杜亞麗.“互聯網 + 教育”:機遇、挑戰與對[J].現代教育管理,2016.1:13-18.
[2]楊立旺.基于云平臺的小學美術高效課堂教學新探[J].中國現代教育裝備,2016.6(244):36-38。
美學與美育研究中心課題“欠發達地區基于互聯網+的新媒體美育教育模式研究”(課題編號17C027)
鄭軼(1984- ),男,四川成都,四川師范大學影視與傳媒學院講師,碩士,主要從事數字三維藝術、虛擬現實藝術研究。
劉麗娟(1984- ),女,四川成都,成都高服文化傳播有限責任公司工程師,碩士,主要從事數字藝術、少兒美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