陸德洛 (南京市博物總館 210001)
整合資源,共謀發展
——以南京市文博工作為例
陸德洛 (南京市博物總館 210001)
南京歷史悠久,文博資源豐富,南京的博物館起步較早,在全國乃至世界上有一定的影響。近年來,南京地區博物館事業有了長足的發展,取得可喜成績。在新的歷史時期,南京文博事業的發展面臨新的挑戰和機遇。南京這座世界歷史文化名城理應走出文博事業發展的特色與新型道路,為江蘇文化大發展大繁榮作出應有的貢獻。
博物館;事業;資源
南京作為著名的世界歷史文化名城,全國四大古都之一,十朝都會,其文博事業的發展水平、管理運作水平、社會服務水平如何,對江蘇乃至全國都有一定的影響和意義。
追根溯源,南京的文博事業起步較早,民國時期南京中央大學朱希祖教授等完成了《六朝陵墓調查報告》,先后成立了地質礦產陳列館(今南京地質博物館)、天文陳列館(今天文博物館)、國立中央博物院籌備處(今南京博物院)等一系列在全國具有深厚影響力的綜合類與專題類博物館。盡管如此,由于受舊中國政治、經濟、文化等歷史條件的制約,南京地區的博物館數量有限,考古成果、文化遺址保護都達不到專業要求和規模。新中國成立后,特別是改革開放以來,南京的文博事業和其他各項事業一樣,獲得了巨大發展。截至2016年12月,南京市現有世界文化遺產1處、文物保護單位841處,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49處103個點,省級文物保護單位109處116個點,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58處368個點。六朝文化圈、明文化圈和民國文化圈逐步形成,各類博物館近百座,博物館體系建設初具規模。在各級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方面,通過逐級申報和審批,南京云錦織造技藝、中國雕版印刷(金陵刻經)、古琴藝術(金陵琴派)、中國剪紙(南京剪紙)等4個項目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秦淮燈會等11個項目被列入國家級保護名錄;留左吹打樂等64個項目被列入省級保護名錄;六合民歌等70個項目被列入市級保護名錄。在全國開展的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工作中,南京共普查出非物質文化遺產2004項,范圍涵蓋17個一級類別、53個二級類別。
近年來,南京在做好重要文化遺產和優秀傳統文化保護方面成績顯著,成功發掘長干寺地宮,完成瞻園歷史原貌擴建,完成堂子街太平天國壁畫藝術館的整修和開放,完成南捕廳民俗街區的開發。南京城墻組合申遺再次入選預備名單。全市博物館免費開放的配套完善工作有序開展。博物館日和世界遺產日的宣傳工作常年不懈,效果顯著。不僅如此,全市博物館在辦展內容、人員利用等諸多方面開展了卓有成效的交流與合作,取得良好的效果。
伴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我國處于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關鍵期,城市化進程日新月異,城市規模迅速擴張。這一時刻的到來,為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機遇與挑戰。對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不是單純為了保護而保護,而是要審時度勢在合理利用上下工夫。文博資源是歷史文化名城的名片,南京文博資源豐沛,應努力保護好并加以合理利用,處理好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局部利益與全局利益的問題。前些年南京城市建設過程中有關部門缺少長遠觀念和全局觀念,給文博資源的保護和傳承造成了無可挽回的影響,如太平門房地產的開發,使得原本可以連成一片的城墻,再無相連的可能。近年來,秦淮區南捕廳、老門東等歷史文化街區的保護較為成功,文博資源依托歷史文化街區,在保護、展示、利用、傳承方面下了力氣,取得顯著的社會效益。
南京作為世界歷史文化名城,既有古代的燦爛文化,也有近代的屈辱與抗爭,更有現代的光榮與夢想,內容相當豐富,這些需要文博工作者進一步挖掘整理、歸納總結。建設富有南京地方特色的博物館體系是文博資源合理利用的有效途徑。南京現有近百座博物館,其中多為歷史類博物館。由于種種原因,有些博物館不為公眾所知,從一定意義上削弱了保護的目的。南京的博物館雖然大多進入了免費開放的行列,但配套服務還遠遠未跟上,業務研究、陳列提升、媒體宣傳等方面開展得還不夠到位。有些博物館雖未免費,但有很好的展覽,卻因門票價高將游客擋在了高宅大院之外。免費開放較早的南京博物院,通過近年努力完善已經形成一院六館的規模和特色,展覽內容也有了新的突破,常年承擔江蘇、全國乃至國際博物館的群體交流合作任務。南京博物院無論在展覽、服務研究等方面都為南京的博物館樹立了榜樣。
2014年南京市博物總館正式成立,其為南京地區博物館群體的交流合作注入了新的活力。南京市博物總館由南京市博物館、太平天國歷史博物館、中共代表團梅園新村紀念館、南京市民俗博物館、渡江勝利紀念館、江寧織造博物館、六朝博物館及南京市考古研究所、南京市文化遺產保護研究所組成,是融匯南京古代史、近現代史、革命史、城市史、考古、文保、民俗與非遺等諸多門類的綜合性歷史藝術類博物館。總館成立以來,按照“機制創新、人才流動、資源共享、合作互惠”的辦館理念,對全館文物藏品、場館資源、專業人才、專職崗位等進行重新配置,建立了總分館合作交流機制,確立了“藏品打通、人才打通、管理打通和服務打通”的計劃目標,使藏品、人才、資源能為全市博物館發展事業所用,為今后開展各項工作、釋放全市文博場館最大社會效能奠定了良好基礎。總館堅持改革和創新的過程中,不僅積極整合內部資源,也在努力整合外部資源,逐步建立起市域范圍內各行業博物館和非國有博物館的合作交流機制。與此同時,以創建國家一級博物館為抓手,加快博物館陳列與服務水平的提升,完善健全運行機制,取得可喜成績。2017年1月,南京市博物總館正式成為國家一級博物館,這不僅是南京地區博物館建設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件大喜事,也標志著南京市文博資源有了一個更為寬廣的整合、利用與傳承的平臺。
南京市豐沛的文博資源要代代相傳,不應忽視文保法規的宣傳與完善工作,推動每個市民意識到自己的使命和責任,自覺的在行動上保護自己的精神家園。以南京城墻明城磚回收保護工程為例,近20年來,由于法規配套、宣傳到位,南京市民對南京散落明城磚的回收工作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由于廣大市民的積極參與,多年來已有效回收南京城墻明城磚近百萬塊,此項工作仍每天都有新的進展,為修復南京明城墻起到了相當大的作用。
整合好文博資源,利用好文博資源,傳承好文博資源,是每個文博工作者的神圣使命。無論是南京文博資源中的物質文化遺產,還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都是人類的共同財富,需要文博界全體同仁保護、整合、利用與傳承。有效整合,合理利用,積極傳承,是當前和今后文博工作者對于南京文博資源的使命和態度。
“十三五”時期,南京文博工作者要按照文化事業發展目標和任務,結合我市具體情況,制定出一套具有鮮明特色的計劃與措施,齊心協力,扎實工作,進一步把南京市豐富的文博資源保護好、管理好、利用好、傳承好。開創南京文博事業新局面的過程中,牢固樹立人才優先的觀念,把優秀的管理人才,優秀的技術人才吸收到文博隊伍中來,齊心協力為文博事業的發展而努力。
其次,南京城市文化環境的保護與營造應成為文博事業的重要組成部分。具體而言,南京在保護和營造文化環境過程中,要理順考古學文化脈絡,探索古代文明。南京的考古發現,從距今35萬年的湯山古人類頭化石的出土,到高淳薛城新石器時代遺址頗具特色的墓葬和建筑遺跡;從長江以北、淮河流域原始社會晚期至西周時期典型的“臺形遺址”浦口牛頭崗遺址,到六朝家族墓地和建康城的考古發現;以及明初功臣、貴族墓葬和明故宮建筑遺存和遺物、明孝陵東陵遺址的清理發掘,都在探索著南京先人們的文化和文明。因此,在新時期規劃好考古工作,重視搶救性考古發掘中的課題意識,理清考古學文化序列,將對南京城市的文化整體提升起到積極作用。
再次,在做好南京歷史文化名城的保護規劃過程中,應持續發展博物館文化,逐步完善博物館體系。南京的博物館事業有著很好的基礎,已初步形成“國有博物館為主體、行業博物館為特色,民營博物館為補充”的博物館體系。發展博物館文化,就是要在政府加大財政投入的硬件建設基礎上,強化從重“物”(藏品)到重“人”(服務)的變化,即博物館的首要功能應是教育功能、服務功能,要考慮觀眾的需求。博物館從服務觀眾的理念出發,首先要考慮的是人性化的展覽,之后考慮研究、保管和征集。不是說博物館陳列做的如何好就能發展博物館文化,而是從人的角度出發,確定常規和特殊服務對象,根據不同服務對象,推出的展覽或做成精品,或突出活潑趣味,以盡可能讓觀眾參與。讓觀眾在博物館中真正體驗和看到有價值的過去。
文博資源的保護,既要注重依托物質形態的文物的保存,也不應忽視與物質形態緊密結合的造型藝術、口頭文化、民間工藝和傳統技術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兩者不可割裂,南京市應積極制定和完善文博事業科學發展規劃,調配各種社會資源,啟動實施該地區物質與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共同保護工程。
文物作為文化的物質載體,是社會歷史發展的遺存,屬于不可再生的文化資源,它所蘊含的豐富價值,是中華民族歷史記憶和精神家園。實踐表明科學技術已成為促進文博事業發展的活躍因素。在新時期,南京要加大力度推動科技與文物保護融合,提升文博事業發展水平。在提高認識中改善管理。突出重點中增強合作。加強與國內外及高校的交流合作,拓寬成果轉化渠道。擴大投入中打牢基礎。樹立人才資源是第一資源的觀念,加快文化遺產領域各類人才的培養力度,構建以文物主管部門為主體,高等院校、科研機構、博物館相結合的文化遺產保護領域人才培訓網絡。努力營造人才輩出、人盡其才的發展環境。
總之,南京文博事業要以科學先進理論為指導,以建立一支高素質、高水平的文博人才隊伍為助推力,整合資源,統籌規劃,合理利用,共謀發展,邁向更高的臺階,譜寫好南京文化發展與繁榮的新篇章。
[1]張年安.南京歷史文化初探[M].南京出版社,2006.
[2]鄒厚本.江蘇考古五十年[M].南京出版社,2000.
陸德洛(1977.12- ),男,南京市博物總館文博館員,法學碩士,研究方向:博物館學、中國近現代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