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 云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 742500)
意境美在山水畫中的路徑表達及其美學價值
關 云 (隴南師范高等專科學校 學前教育學院 742500)
中國傳統山水畫發端于初唐,其推崇神似,渲染意境。意境美是山水畫的靈魂和歸宿,已融于山水畫的畫筆中,恰是畫家描繪景物、抒發情感所形成的絕妙藝術境界。我國山水畫主要將筆墨表現、筆墨處理和構圖風格作為意境美的表達路徑,以此為基礎,透過空靈美和詩意美彰顯山水畫的美學價值和藝術風范。
意境美;山水畫;路徑表達;美學價值
山水畫在我國繪畫領域獨領風騷,具有極強的視覺欣賞力和藝術感召力。山水畫意境幽遠、造詣頗深,欣賞者必須展開充分的藝術聯想,方能領略畫家的意境表達路徑,進而窺探作品所蘊含的美學價值。
我國山水畫在漫長的發展歷程中,對筆墨的認知是不斷演變的,內涵也愈加豐富。早在元朝開始,山水畫家就十分重視審視筆墨的價值,注重內在構思和創意表現,注重寫意傳情,以書入畫的元朝文人畫家,在山水畫的審美價值和筆墨表達方式上,亦做了不少精美的加工。明清畫家對筆墨的理解和認知亦有相當程度的進展,特別是董其昌,主張筆墨擁有獨立價值,指出:“以溪徑之奇怪論,則畫不及山水;若以筆墨之精妙論,則山水決不如畫”,顯然,董其昌已清楚地意識到人完全能憑借主觀開辟的藝術新境界開辟同自然造物相區別的藝術路徑,這里的“主觀開辟”就是筆墨。可以說,筆墨是傳統山水畫的重要組成元素,亦是不可多得的造型手法和美學價值表現載體。無論技法、樣式乃至意境、情感等,均可透過筆墨來表達。
宋朝著名畫家范寬的《溪山行旅圖》,山石以密集如雨點的墨痕勾勒出中國北方山石渾厚強勁之感。筆觸雄勁渾厚,用墨厚實滋潤,山重疊巍峨,山勢錯落有致,頂端植被異常稠密,枝如同丁香,水際猶如突兀大石,屋宇籠罩用墨色渲染,勾畫出嶠巒嚴峻渾厚的非凡氣概。而倪瓚的畫作則通常以若干棵零散的小樹,遠處隱隱約約的山峰映入眼簾,并未出現人物的任何活動軌跡,湖水是如此的澄澈,天空遼闊無際,給人以一種冷落、孤獨、消沉、空虛之感。
不同于倪瓚輕觸、淡雅的用墨,現當代山水畫畫家李可染著名作品《萬山紅遍》則用濃烈的積墨法勾畫出了高山的渾厚,亦不失山的高峻挺拔,并用朱砂色層層點綴整幅畫,使一年當中難得一見的深秋景象盡收眼底,抒發了生機盎然的時代氣象。
山水畫在構圖上善于從“筆墨造勢”上下功夫,大自然的萬事萬物皆因勢而作,因此,落筆前要先在思維中有一個確定的“勢”,使要畫的物象有著強烈的傾向性而獨具險絕,這種“險絕”愈明顯,“勢”則愈大。然而,畫家若不能靈活地化險為夷,就會造成重心失衡,亦僅有險絕而缺乏氣勢了。從這個角度看,山水畫務必先縱筆作勢,方能審勢收筆,進而達到化險為夷的巧妙構圖風格。
除了善于造“勢”,傳統山水畫有隱、有顯、有藏、有露的景象仍給欣賞者以寬闊的想象空間。山水畫通常運用云霧虛實來處理瀑布、山川、亭榭、樹木的掩映。物象的顯、隱處理得恰到好處,總體看上去更顯氣韻,讓人浮想聯翩,極大地增添了畫面的層次感。除此以外,山水畫中的每個物象均交相呼應,并未獨自顯現,而是前后繚繞,并未出現僵硬截斷之感。例如,泉水、瀑布的畫面極具視覺感染力,首尾呼應,給欣賞者一種“畫人合一”的感覺,且畫面平展暢通,令人不禁贊嘆“畫外有畫”。
山水畫的美學價值已蘊藏于路徑表達中,總體而言,山水畫具有空靈美和詩意美。水墨山水畫極擅長用深淺各異的墨色來表達所畫事物,并用不偏不倚的留白使欣賞者陷入遐想中,所以,山水畫就進入一種空白和淡墨相融合的狀態,正是這樣一種境界,造就了山水畫的空靈之美。其意境的空靈美感集中體現于簡化的構圖線條。
山水畫靈活處理黑白不但增強了景物描繪的表現力,亦能營造山水意境空靈美。如五代十國時期的畫家荊浩所作《匡廬圖》,該畫融合了空白和淡墨,主體為聳入云端的險峰,山峰上草木繁盛,山腰間,在茫茫密林中,露出一戶人家的院子,并有一條蜿蜒曲折的小路,路兩邊則是湍急的瀑布向山坡流去并注入沼澤。畫家的畫筆經過了險峰、小路、鄉村農戶、飛流瀑布,完整勾勒了險峰的蒼勁雄偉,村莊的恬淡寂靜,使欣賞者體悟到無欲訴求的逍遙之態。盡管該山水畫的意境略顯深遠,卻又異常祥和寧靜,把空靈美這種超脫世間的藝術之美體現得淋漓盡致。
中國傳統文化講求“詩畫一體”,詩文與繪畫不分家,真正意境美的山水畫,往往注重詩意,尤其是側重淡墨輕描,給人以無盡的聯想,使山水畫有了“畫外之情”。縱觀我國古代山水畫在空間美學價值的表達方面,大都運用“小處見大、以大觀小”的手筆,如《寒江獨釣圖》在表達山水景象時就不如其余宋代山水畫那般完整,而是聚焦作品主題,尤其加強對詩意的藝術追求,并對客觀景物加以大膽、細致裁剪,從中選取最能渲染畫家感情和體現美學價值的某個細節或局部。到了南宋,由于朝廷偏安一隅,亦無收復失地的強烈雄心,山水畫基于時代背景傳達了一種“以少勝多、以一當十”的特征,將難以言說的景象呈現在欣賞者面前,并把表達不完的意境“溢”出了畫面。以元代繪畫為轉折點,畫家熱衷于題字作詩,用詩文之作來搭配畫面,達到互相補充和結合的效果。畫面上方的題字可占據一百字的畫面,既給欣賞者帶來神秘感,又能讓人透過文字整體感悟畫作的詩意美和內涵之韻。
山水畫是中國傳統繪畫藝術的重要構成部分,給后世畫家留下了極為豐富的藝術實踐經驗。自古以來,中國人對山水有著猶如信仰般的崇敬之情,不少畫家創作的藝術靈感皆源自于山水之中。山水畫的意境蘊含著藝術無窮的奧秘,亦影響一代代山水畫畫家接續探索和鉆研。意境美是我國傳統美學的重要組成元素,同時凝聚畫家非凡的創意和奇特的構思,使其美學價值成功彰顯。通過不斷地從筆墨表現、筆墨處理、構圖風格等方面尋求山水畫的意境美表現形式,更能讓人領略其崇高的美學價值,進而優化山水畫創作過程中的意境美表現形式。
[1]王亞娟. 淺析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表達[J]. 美與時代(中),2014,4(12):20-21.
[2]張馨文. 現代山水畫中如何突出意境表達[J]. 戲劇之家,2015,10(07):165.
[3]李新生. 意境:在審美空間的想象和再造中發生——論中國山水畫的審美理想及其藝術表達[J]. 河南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7,3(02):135-139.
[4]張水平. 淺議山水畫創作中的意境與格局[J]. 大眾文藝,2015,4(16):116.
[5]陸娜. 淺論陶瓷山水畫的意境表達與創作[J]. 景德鎮陶瓷,2013,10(05):28-29.
[6]石曉悟. 粉彩山水畫創作中的“情感”與“意境”[J]. 景德鎮陶瓷,2012,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