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京京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454000)
佳作天成
——陶藝創作的偶然性與情感解讀
趙京京 (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 454000)
現代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趣味是重要的審美語言之一,在工業化和科技文明的背景下值得人們深入探討其背后的情感價值。本文主要對陶藝創作“佳作天成”的文化承載和時代意義進行詳細解讀,對現代陶藝創作的偶然形態進行分析和梳理,并對現代陶藝創作的啟示進行研究。論述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審美,以及其背后的審美價值,具有重要的文化內涵和實踐意義。
現代陶藝;偶然性;佳作天成;情感解讀
陶瓷藝術的獨特審美特點源于生活的本真與質樸,“火”與“土”兩種自然界中最為直接原始的材料,質樸與靈動構成了陶瓷藝術豐富的文化內涵與精神魅力。在“火”與“土”的升騰結合中,具有太多的偶然性和不確定因素,陶瓷作品在成型乃至燒制的過程中也有諸多環節無法由陶藝匠人控制,陶坯風干成型、窯內燒制、釉料與火的作用,這些基本的創作步驟均難預見其最終形態。中國傳統文化歷來推崇自然美與人工美的結合,陶藝作品的“佳作天成”,便是將人工創作與造化之工的融合表現的淋漓盡致。本文主要探討的便是在陶藝創作的偶然形態及審美趣味在當下時代背景中的情感價值。
作為陶藝作品的初始狀態,陶藝藝術家對泥性的把握在陶藝創作中至關重要,其決定了陶藝作品的最終呈現形態。相對于傳統陶藝而言,現代陶藝對“泥”的使用具有更大的寬泛性和自由度,泥料幾乎不再受到產地的局限,并且伴隨著時代的發展,相關科學研究的深入,泥料的配比更加科學和便捷,使得創作者能夠按照作品呈現的最終需求配置泥料,這樣便捷化和多樣化的選擇,使得在現代陶藝創作中涌現了更多的意外狀態,給陶藝創作更多的挑戰和驚喜。
泥料的科學配比意味著不同泥料之間的特性千差萬別,陶藝藝術家對泥料的干濕度、色澤乃至收縮率等相關基礎數據應該具有更為深刻的了解,這些因素均會在一定程度上反映陶藝作品的肌理、形體、色彩乃至完整度。諸如泥料中的顆粒的分布狀態乃至顆粒大小會影響器物表面的肌理效果,陶坯風干過程中產生的細微裂紋和器型不合理的扭曲和斷裂均會帶給陶藝創作不一樣的呈現形態,這些“缺陷”的偶然性和隨機性使得器型呈現出更為強烈的象征性和抽象性,為觀賞者和創造者提供更為廣闊的想象空間。創作者對“缺陷”的巧妙利用正是基于審美主體的自由聯想,其獨特的視覺效果和審美感受正是“佳作天成”的情感來源,使得陶藝作品的創作者、觀賞者乃至作品本身,三者之間呈現出更為緊密和微妙的關系,“泥”的自由延展正是對陶藝創作最為本質最為直觀的記錄形式,是對人人工美和造化之美的真實記錄,同時也納入了觀賞者與創作者對于作品的情感動機,最終達到審美主體和客體之間的共同升華。
作為陶瓷歷史上的里程碑,“釉”的出現給靜態的陶器以動態和神采。傳統燒制陶器的歷史中,釉的“佳作天成”更是被運用的出神入化,北宋時期陶藝匠人在青釉料中不小心摻入了氧化銅,使得釉面呈現出青中帶紅的色澤,豐富了傳統青釉“如冰似玉”的色彩。哥窯中的“開片”,也是源自“佳作天成”的美麗誤會,由于在燒制過程中釉與陶坯膨脹系數的不同,冷卻時導致釉層出現裂紋,這種偶然出現的工藝缺陷,經過匠人發現之后的成熟運用,最終成為渾然天成的趣味性作品。建窯黑盞中的“油滴盞”與“兔毫紋”、“鷓鴣斑”最初也源自釉料高溫下結晶的自然紋理。陶藝匠人將這些偶然形成的“缺陷之美”,轉化為具有獨特審美性的陶瓷裝飾語言,不得不說,正是“釉”的佳作天成為陶瓷的裝飾藝術打開了另外一扇窗戶。
現代陶瓷工程學的發展之下,釉料的研發配置也達到了新的高度,不僅僅是釉料種類的極大豐富,按照其審美特征也可以劃分為不同用途和種類的釉料。應該說,汪洋豐富的釉料從工藝技法的角度投站了陶藝創作的審美空間和精神范疇。觀賞者對于陶藝創作中出現的偶然性缺陷之美賦予了獨特的欣賞角度,將不同釉料的微妙變化進行了總結和運用。因此,在現代陶藝創作中,許多藝術家往往致力于各種創新實驗,有意將不同釉料配比,且自由酣暢地發揮,刻意營造出開片、縮釉、釉泡和針眼等缺陷狀態,從而豐富陶藝創作的肌理效果。
這些不同的陶藝創新實驗,便是利用釉料的特性,通過工藝技法,將自然的“佳作天成”融入到陶藝審美之中。
歸根結底,陶藝是“火”與“土”的藝術,所有的陶藝作品最終需要“火”的洗禮才可賦予其永恒的生命。盡管在陶瓷發展中,手工匠人通過對窯爐溫度和氣氛的合理控制能夠將陶藝作品達到理想的狀態,但是作為自然界中的獨特媒介,“火”在燒制陶坯的過程中的確有許多不為人所掌握的因素,這些不確定的因素對作品的最終形態至關重要。同“釉”一樣,“火”的獨特性和不確定性也會給陶藝作品帶來各種各樣的失敗,溫度的變化,氣氛的控制,乃至燒制時間、冷卻時間的長短,甚至器物在窯爐中的位置,均會因“火”的關聯產生相應的物理變化和化學變化。鈞窯瓷器中“入窯一色,出窯萬彩”正是因為“火”與“釉”的不確定變化,而對火的“佳作天成”帶來獨特的天趣之美。
現代窯爐技術的發展,氣窯和電窯開水取代傳統窯爐的統治地位,陶藝匠人對陶藝作品燒制過程有了更為科學的感知,“活”對陶藝作品不確定性的影響逐漸減小,但是仍有很多藝術家孜孜不倦地探索“火”的天然屬性給陶藝帶來的獨特魅力。為了達到傳統陶藝的生命力和天然之美,現代柴窯則是對“火”的創造利用,其不同于傳統柴窯之處在于“火”與器物不再隔離,跳動的火焰乃至落灰帶給陶藝創作明顯的燒灼痕跡和粗獷質感。在作品燒制的過程中,創作者作為旁觀者的身份直面了“火”作為主角給作品賦予生命的全部過程,因此使得陶藝作品更具生命張力。
佳作天成,鬼斧神工,妙手偶得,一切美的藝術作品,均是造化之工與人工技法的偶然性媾和,陶瓷藝術也不例外?!澳?、釉、火”是陶藝創作中最為基本的構成要素,但此三要素均在陶藝創作中給予作品諸多不確定的偶然變化,其中呈現的“偶然性”情感趣味給予現代陶藝創作更多的想象空間和發展活力。
[1]趙良.現代陶藝設計中審美趣味的表達探析[J].大眾文藝,2013(22).
[2]孫蘭,鄭先覺.論不確定因素對陶藝創作的影響[J].中國陶瓷,2008(09).
[3]徐建明.偶然與必然[J].陶瓷科學與藝術,2008(01).
[4]王璐嫻.差異與機遇——泥料在現代陶藝與傳統陶藝中的運用[J].江蘇陶瓷,2007(05).
[5]鄭振雷.淺談陶藝創作中的偶然性[J].山東陶瓷, 2007(03).
趙京京(1978.6- ),漢族,河南理工大學建筑與藝術設計學院,碩士,講師,研究方向:版畫理論與創作、陶藝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