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 全 侯心羽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29)
淺談故宮中的格心窗花的藝術文化內涵
周 全 侯心羽 周小儒 (北京化工大學 100029)
窗是建筑設計要素之一,中國古代窗的發展受到文化、歷史、制度等各種因素的影響,經過數千年的演變,在原本單一的照明采光功能的基礎上融入了自己獨特且具有中國本土特色的造型藝術和文化內涵,其本身更是在中國至高權利的代表,故宮建筑群中得到了集中體現。
文化內涵;窗花;古建筑;設計;等級制度
窗是建筑的眼睛,就如同眼睛是心靈的窗戶。窗在建筑空間體系中的地位極為重要,正如道德經書所說:“鑿戶墉,以為室。當其無,有室之用。故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由此可見,窗這種構件是建筑本身的一種密不可分的存在。在中國燦爛的歷史文化當中,傳統窗的造型藝術從未開化的原始社會發展到清朝,受到了地域以及人文因素的影響,不僅僅作為建筑功能部件的意義存在于中國的各處,而且誕生了獨特的文化意蘊和審美情趣。
古時候,人們把門窗稱為戶牖。門即是戶,窗即是牖。我們同時把門和窗并提,是因為中國古代的窗可存在于墻體之上,亦可運包含于門戶。門戶也可以稱之為“門扇”,由格心、裙板和絳環板三部分組成,絳環板又分為類似畫框的上、中、下等。如果是開在墻上,便是檻窗,檻窗只有格心而無裙板。
北京故宮始建于公元1406年,1420年竣工,占地面積達到78萬平方米,宮內約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的數量九千余間,窗的數量更是不勝枚舉。作為明清兩朝的政治中心和皇權的象征,歷經數百年的宮廷變遷和人世滄桑,積淀了中華民族數千年的歷史文化,憑借其厚重的文化內涵成為人類歷史的遺產,動用的全國能工巧匠和人力共計達到100多萬。
我國的古建筑在外觀上主要分為臺基座、柱木裝修以及墻身和屋頂三個部分。窗在結構上來看并沒起到作用,但卻是其建筑本身不可或缺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隨著歷史的變遷,在故宮大大小小的房屋中,窗在原本擔負著采光通風和排煙等基本功能上又被賦予了新的精神作用和文化內涵。就故宮中典型代表的太和殿而言,功能上是作為明清皇帝和大臣商討國家事宜、召見朝臣和外國使節,處理國家相關事宜的地方,是故宮建筑群中政治等級最高的建筑物,其建筑所有花窗采用了三交六椀菱花樣式圖案,是清代宮殿建筑門窗槅心花紋裝飾之一,其造型以直欞與斜欞作為基本構成元素,三根木欞相互交錯組合形成若干的三角形,正交各自的夾角為60度,當出現中線時為30度相交,兩者相交處形似一朵六瓣菱花,并且古代工匠在相交所形成的空心之處加上小型的菱花,使之看起來更加的美觀且富于變化。整個圖形虛實結合,以菱花為實,圓孔為虛,視覺上給人一種看似規整而又不規整的象形圖錦的感覺,其材料大多為銅,窗扇四角上安有單拐葉和雙角拐葉作為其裝飾,并且表面還要鍍金或貼金。整個窗扇大體以紅油刷漆,貼金的工藝和紅漆交相輝映,顯得極其艷麗奪目,富麗堂皇。
這種格柵窗所呈現的圖形,象征著天地之交而生萬物的一種符號,內涵天地而寓意四方,是寓意天地之交而生萬物的一種符號。因此古代帝王把這種符號與用于自己辦公的處所,希望自己所統治的國家能夠天地相交、萬物生長、一片生機、國泰民安、前景光明。這種樣式除了在太和殿得以運用,同樣也運用在了四門城樓、太和門、中和殿、保和殿、文華殿、武英殿、乾清宮、交泰殿、欽安殿、千秋亭、萬春亭、 奉先殿、 慈寧宮、英華殿、皇極殿等處。為了迎合場所的不同和避免樣式的單調,其形式也有著細微的變化,例如:龜背錦線、圓線、花瓣線組成的球紋菱花、龜背錦菱花、滿天星六椀帶艾葉菱花等。
與三交六椀菱花樣式窗欞類似的是雙交四椀樣式,主要運用在景仁宮,雙交四椀樣式菱花由兩根木欞條相交并在相交處附加花瓣而成為放射狀的菱花圖案,其視覺上與三交六椀菱花相比來看,缺乏了一定節奏,虛實感并沒有那么強烈。故宮內部網紋樣式的窗欞也極富特色,主要分為斜方格樣式和正方格樣式,是一種將倆斜欞相互45度交錯后組成的一種圖錦。這種樣式集中在臨溪亭,寓意財源滾滾。正方格樣式由45度變為直角,被民間戲稱為“豆腐格”,主要運用在乾清門。在清朝,乾清門作為內廷的正宮門,是連接著外廷與內朝的重要通道,同時也兼具這處理政務的功能。方格紋寓意著房間的擁有者富有且正直,因此這種紋樣也被皇族所推崇,期望統治者大公無私,執政為民。
同時,故宮中建筑窗也是封建王朝封建禮法的視覺體現,每個建筑都具有其等級的劃分,《大清會典》 中寫到:“凡第宅,公侯以下至三品官,基高二尺。四品以下,高一尺。門柱飾黝奎,中梁飾金,旁繪五采雜花。三品以上,房脊得立望獸。公,門釘縱橫皆七。侯以下至男,遞減至五。均以鐵。士庶人惟油漆與職官同,余各有禁。逾制者,罪之。”因此,故宮中不管是門的樣式,走獸的數量,彩畫的種類都有著明確的規定。
故而窗也具有等級制度,不同的窗體現了不同的政治地位。就像之前所提到的菱花窗為等級最高,三交六惋菱花在等級上高于雙交四惋,皇帝所用的常用宮殿多用三交六惋式,而雙交四惋多常見于嬪妃的后宮和花園。較低等級的房間則多采用簡單的直欞窗。因此我們可以以從房屋外觀窗欞的樣式簡單分辨出擁有者的地位高低。
從功能意義上來說,故宮建筑上窗的設立大多為了采光和通風的作用。然而在故宮中有一種特殊窗的存在,即盲窗,它實際為假窗,是一種不起到窗的功能作用而僅僅起到成窗的樣式。在故宮內部,這種形式的窗多見于城門樓、城墻、以及花園內的游廊。據傳盲窗是源于宗教,在宗教戒律中 講到“一年四季不準開窗”因為開窗后外面美景乘虛而入,會影響佛家人的修行,但是沒有窗戶建筑又顯得單調,便設計了無法采光的盲窗。故宮城樓上的盲窗遠看樣式與菱花窗無異,出于戰爭和保護的需要專門采用了磚頭作為其材料,這樣不僅達到了城樓防務的目的,也解決了建筑看上去過于簡陋的問題。盲窗在故宮園林也有著極大的運用,在頤和軒與景棋閣之間的一段游廊的墻壁上亦可見到盲窗。中國古代園林講究含蓄美,并且好采用借景、對景、分景、隔景等手段來組織空間,創造幽靜的氛圍。因此盲窗的使用成為了園林設計中眾多的手段之一,窗可以開啟,關閉則分,使得內外景形成一體,開啟后使內外得以相互借景。這足以看出古代工匠對盲窗的巧妙利用。
中國古代故宮中窗的設計不僅解決了室內采光和通風等功能問題,更是古代帝王皇權的象征,體現了中國天人合一的思想,展現了中國古代工匠如何將光、熱、風景、人情和自然巧妙地融合在一起。隨著時代的發展,中國的建筑已經褪去了古老的的容顏,全球化的推行,日益縮小的國與國之間的建筑差異,在現在主義設計的影響之下,建筑的窗更多的采用玻璃以及金屬的結構,這種構件雖然簡約但是卻大大增加了能源的消耗以及產生了許多光污染,與中國古代傳統木制和紙制的窗相比,其具有資源環保綠色并且其獨特的格窗設計對于今日的設計有著很大的借鑒意義。偉大的藝術需要我們的傳承,中國的傳統設計語言應當被保留和利用,從而形成中國獨特的建筑設計語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