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壓西 黃麗莉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404100)
論李屏賓的銀幕造型
黃壓西 黃麗莉 (重慶師范大學涉外商貿學院 404100)
研讀一位攝影師,莫過于解讀他所拍攝的影片,本文通過分析李屏賓電影畫面創作技法及風格,進而完成對其攝影美學的理解與體悟。可謂“著作等身”的李屏賓創作了無數值得品味、研究的畫面,在此本人以分析具體畫面來歸納、評述、解讀李屏賓的攝影技法及獨特風格。
電影;攝影技法;特點
李屏賓合作最多的導演是候孝賢,候導的電影以優美的長鏡頭著稱。所以李屏賓的攝影中自覺不自覺地形成了大景別加長鏡頭的鏡頭語言。呈現出真實、自然的生活感受。這樣客觀、冷靜的運鏡方式使人意識不到導演和攝影機的存在,覺得故事里的人物并不是在表演,而是在生活。長鏡頭內不被分切的銀幕時間正是畫面中以及畫框外的生活時間,時空上的完整感油然而生。在電影《童年往事》中阿婆帶著小時候的阿孝走路從鳳山回大陸梅州,因為不可能實現,導演選擇了一個遠遠的視角,讓他們從很遠的走來,老也走不出去。攝影師協同導演運用遠景+長鏡頭,精準的把這段童年往事表達出來。長長的走不完的鏡頭形象地指向了他們綿長的鄉愁。在《咖啡時光》結尾最后一場戲中,李屏賓選擇了高視點拍攝,遠遠的把鏡頭架在那兒,等待縱橫交錯的火車入畫出畫,不動聲色的記錄時間的流逝。
李屏賓的畫面構圖注重留白,這是“李屏賓攝影特征”的標志。盡管電影《花樣年華》是他與杜可風聯合攝影的,但二人涇渭分明,風格迥異。一看該片,會感覺到有諸多與杜可風以往獨立掌鏡不同的東西。畫面起幅尤喜歡留白,緩緩地運動,把焦點甩過去,將情緒拉出來。在《花樣年華》中有兩段分別描述周先生、陳太太跟各自愛人關系的戲。王家衛把兩人各自的愛人做了符號化的處理,都只是背影或身體局部出現。而李屏賓選擇了留白構圖來把他們的關系一筆帶過。當周先生前去妻子工作的地方找她,而妻子回避謊稱不在。畫面則把周先生放在邊角,用大面積的留白來體現他的碰壁。影片中也運用寫意性的手法來表現陳太太夫婦和周先生兩口子間相似的家庭關系。幾家人在一起打牌,攝影機并沒有走進去,而是選擇了戲劇空間外的一個偷窺視角,把兩邊留白出來,呈現出陳太跟她老公看似和睦的關系。
李屏賓的攝影是喜歡運動的,動得抒情而優美。之所以早期作品的感覺是沉悶的、固定的,是候孝賢不讓動,就穩在那兒,頗有坐看云起的意味。在1998年《海上花》之前,拍候導的作品,李屏賓按候孝賢的意圖多是用大景別,長鏡頭,景深畫面來搭建時空。讓觀眾望著固定的畫面去選擇看哪些,忽略哪些。這樣自然到跟真實生活一個模樣的畫面自動冷落了眾多觀眾,讓其難以捕捉到焦點。寫實的再現本身是難的,再寫實的場景都是創造出來的,但像候導這樣竟能把生活再現得如此富有詩意,實屬難得。
在李屏賓中后期的攝影作品里,畫面焦點隨著敘述人或物走,一直跟在上邊或者在幾個敘述點上來回甩焦點。本人將其稱作“跟焦敘事”。這是李屏賓中后期作品里極度明顯的攝影手法。他創作的是于大景別拍攝中大量制造的淺焦鏡頭,時間長,不斷的跟焦點,把觀眾細細的引進去,明白敘事點。如此就不單是制造淺景深畫面來達到唯美效果,而是用長鏡頭的方式來呈現真實的、不被分切的美感,但又不至于像景深長鏡頭沉悶。因為畫面內焦點的移動給觀眾視覺上以內部蒙太奇之效果,讓觀眾把導演的意圖(敘事焦點)看得更實。同時其他元素也保持在畫內,只是處于景深之外而已。這種畫面不像快切鏡頭那樣讓觀眾無從選擇,這就是把淺焦鏡頭應用得極致的地方。本人把李屏賓所創作的這種樣式的畫面命名為“淺焦長鏡頭”(和“景深長鏡頭”形態相反)。
用光來書寫,是畫面造型的最重要元素。也是評價一個攝影師水準的決定性因素。李屏賓在用光上既受到維多利亞?斯托拉羅的古典主義影響,又十分認同紀實派光效大師阿爾芒都的觀念。但李屏賓并沒有僵死地模仿,而是在處理不同題材,不同類型的電影時創造性的用光營造出所需氛圍。《春之雪》的畫面同樣是大光比,逆光效果。同時內外層次都有兼顧。配合工整的構圖,把該場戲所要表現的儀式感傳遞出來?!逗I匣ā返漠嬅胬钇临e先用暖色散光大面積的鋪出中級密度的底子光,讓灰階柔和自然,再用兩盞油燈來點出高光,畫面層次立馬豐富起來。紙醉金迷之感自然漫溢出來。
李屏賓對色彩的控制習慣于調配大的色塊,在畫面內讓美工組協助完成置景過程中對色彩的調配?!逗I匣ā返漠嬅嬷?,橙紅的壁紙,橘黃的油燈,棗紅的對襟衫,暗紅的古家具,構成整體的暖色調,色彩明度上又富有變化。攝影師對舊時的青樓華麗、奢靡的刻畫做了視覺上的呈現,用了不同明度的橙灰色色塊?!断奶斓淖涛丁芬黄校钇临e用藍、綠、青藍色等大的色塊來創造越南民眾樸實的著衣風格。帶給觀眾的視覺經驗是越南人生活的質樸、簡單、自然?!短栒粘I稹返漠嬅嬖诶钇临e與姜文一起看景時就達成統一意見:要把最后這段唐老師和妻子結婚的情節展現得熱烈、狂放、歡快。生命力的張揚,太陽照常升起的狂放都在畫面或火紅、或金黃的色彩中充分體現出來。姜文對最后一段的闡釋是這段是個“夢”。配合“夢”的氣氛營造,美術師和攝影師都為此做了大膽、夸張、奇特的色彩搭配,給我們的視覺經驗是不同于平常生活的色彩。如西域獨特的火紅色山脈。
在談到如何從視覺藝術上修煉攝影師的審美素質時,李屏賓說:“你必須‘養眼’,所謂‘養眼’,就是讓你的眼睛敏銳,看好的事物,觀察光的變化,觀察色的變化。我喜歡看古董,因為那些東西的細條、工藝很美;我也喜歡看中國畫,黑的層次里還有更黑…“這些美術上的審美修養使李屏賓對于光和色觀察、理解、應用得分寸得當,恰到好處。
李屏賓以其對光影的執著追求,對鏡頭語言的自覺更新,所創作出的唯美、浪漫、雋永的畫面使他形成了鮮明的個人攝影風格。但他的攝影不只是為了唯美而唯美,而是準確的應用鏡頭語言創造出貼合敘事的畫面。對于新時期的臺灣電影在美學層面上影響頗為深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