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艷琴 (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215000 )
學齡前兒童電視動畫審美價值初探
姜艷琴 (蘇州科技大學傳媒與視覺藝術學院 215000 )
學齡前兒童自身的心理發展特征使得他們對電視動畫情有獨鐘。在電視這一大眾媒介上,他們接觸到三種類型的動畫作品,這些作品不僅給他們帶來美好的審美感受、情感體驗,滿足了兒童生命成長的需求,還促進了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性的多方面發展。但電視動畫中存在的攻擊行為和暴力情景對學齡前兒童的行為和道德信念會產生了消極影響。
審美;電視動畫;學齡前兒童
人類在不斷的探索和求知中去尋找自身存在的意義,動畫這一藝術形式也正是人類從斑駁的壁畫中、從彩陶的裝飾紋樣上走出來的,它是人類在空間中探求時間延續的實踐成果。所以動畫較之靜態圖畫具有獨特的藝術表現力,以聲情并茂的動畫方式將兒童的注意力集中到一個具體的情景中,讓兒童獲得較深層次的情感體現和藝術體驗。隨著科技技術的快速發展,無處不在的電子產品為兒童接觸更多更新的動畫作品提供便利的條件,動畫片也成為兒童生活中一個非常重要的情感體驗方式。在前期調研《學齡前兒童電視動畫收視調查問卷》中可以發現,幾乎沒有兒童不被動畫片吸引的。兒童生來就有對美的向往,喜歡燦爛的笑容、美妙的聲音。基于兒童獨特的生理和心理發展特點,兒童對動畫片情有獨鐘。
學齡前兒童一般泛指還沒有達到入學年齡的兒童,各國對學齡前兒童的界限不盡相同。一般指3周歲-6周歲入小學前的階段。瑞士心理學家皮亞杰將兒童思維認知發展階段劃分為四個階段:感知運動智力、前運算思維、具體運算思維和形式運算思維,學齡前兒童處于第二階段的前運算思維階段。這個階段的學齡前兒童思維非常僵硬,往往局限與某個具體時間、具體情境中的某一方面,并且受當時事情發生情境的巨大影響,與年長的處于具體運算階段的兒童相比較,他們還不能在遵守邏輯規則的前提下,對行為進行表征。學齡前兒童通過語言、模仿、想象、符號游戲和符號繪畫來發展符號化的表征圖式,兒童的認知仍然很大程度上取決于自身的知覺。這一階段的兒童心理特點主要體現在這樣幾個方面:
(一)學齡前兒童正在形成如何構建自己的人際世界,并在人際世界中找到適合于自己位置的普遍認識,兒童早期形成的各種認知都建立在其深刻的情緒和認識水平上。(二)學齡前兒童傾向于關注他們自己的想法,以自我為中心的,他們不能想象他人的觀點,認為別人的所看、所思、所感與他們自己都是一樣的,他們只關注直覺表面,直接導致了學齡前兒童把萬物視為有生命和意象的東西,相信萬物有靈;(三)學齡前兒童通過情緒、知識和行為的內化來完成他們的道德發展。
學齡前兒童在日常生活中最易接觸的教育媒介是電視,而電視動畫在一定程度上也是他們的一種學習環境,我們將這類學齡前的電視動畫分為三大類:一是家庭親子成長類電視動畫,這類故事大多設定在日常生活中,以家庭為主體,角色在家人和其他人的關懷、鼓勵和幫助下,體驗成長的快樂和喜悅,代表作品有:粉紅豬小妹、大耳朵圖圖等;二是伙伴共同成長類電視動畫,這類故事通常以日常生活為基礎半架空的設定下,以幾個小伙伴作為主體,主體之間相互幫助,克服生活中的小困難,學習知識和技能,代表作品有:小熊維尼的世界、米奇和他的朋友們等;三是陪伴探索類電視動畫,這類故事主角以一個或多個小伙伴為主體,通過大家的團結合作來完成某項探險任務,獲得友誼和成長,代表作品有海底小縱隊、愛探險的朵拉等。這些具有教育性、親社會以及年齡適宜的電視動畫不僅給孩子的童年帶來歡笑,更促進了兒童的認知和社會性的多方面發展。
人們總是用語言來傳達思想,用藝術來傳達文化價值和人類的情感。上文中提及的三類電視動畫作品都是為更大范圍內的學齡前兒童觀眾設計的,將世間具有生命力的萬物和大自然的一切作為創作素材,通過動畫的藝術形式進行加工創作,引領兒童為了獲得重要的目標、珍貴的友情和親情付出真誠、責任以及努力工作和奉獻的文化價值。電視動畫最吸引兒童的也正是萬物有靈的信念,相信動畫中呈現的一切都是真實可信的,作品中蘊含的情感也最具有感染力。而審美趣味是指審美主體對審美客體的審美實踐過程中體現出來的,電視動畫的審美趣味、審美體驗和審美意識并不僅僅存在于兒童內在的感知中,而且存在于主客體相互影響的作用中。
電視動畫對于孩子從表顯性價值的角度看,是孩子成長伙伴,動畫片參與營造孩子的生活世界。現代電子產品對孩子來說,是無處不在的。電子產品里的內容成為孩子生活中重要的存在,取代從前的小伙伴,并與之對話和交流。孩子會和動畫人物進行交流、對話。虛擬的動畫人物在特殊的場景下幻化成幼兒生活中的真實伙伴,這種現象不僅是個體之間,也會發生在群體之間。兒童渴求和同伴的交流和游戲,他們需要一種手段來滿足內心的渴望,動畫是一種適合表達理想生命的藝術形式,是一種應對于他們生命發展的藝術。
學齡前兒童受電視動畫影響尤為深遠的重要原因還在于:他們不能把電視動畫里的形象與真實的物體區分開來,電視動畫中出現的攻擊行為或暴力情節會被他們認為與自己的生活相關,不能把單獨的行為、情節連接成一個有意義的故事,這類的電視動畫節目會逐步改變他們對社會現實的態度,將生活與電視上看到的形象加以匹配。同時學齡前兒童自身的生理特點決定了他們具有模仿英雄人物的階段,他們關注直覺表面,關注善與惡的直觀呈現,對電視動畫內容近乎于無批判地接受和模仿。
當創作者挖空心思展現正義戰勝邪惡的暴力過程,而且把暴力行為描寫得特別吸引人時,一方面給孩子帶來暴力行為的角色榜樣,強烈地影響了兒童在現實生活中通過角色扮演與角色再現直接表現出來的攻擊行為;另一方面,觀看暴力動作使學齡前兒童處于更強的喚醒狀態,暴力的情節性動作使兒童攻擊情緒、思想、記憶和行為系統都處于積極狀態,觀看的頻率越高,該系統的聯系越緊密,越容易被激活,也越容易表現出外顯的攻擊行為;最后,長期頻繁地接觸電視動畫的暴力情景,增強了學齡前兒童憤怒的感覺、情緒和行為,使得他們被暴力幻想吸引,相信攻擊行為在解決矛盾時是一種可以接受的方法,當他們自身面對挫折時,攻擊行為成為應對挫折的一種方式。這些都將極大的影響到兒童的行為、道德信念和社會價值的發展。
[1]勞拉?E.貝克,桑標.嬰兒、兒童和青少年(第五版)[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401-452.
[2]Newman and Newman,白學軍.發展心理學[M].陜西:陜西師范大學出版社,2005:236-278.
江蘇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基金資助項目“中國學齡前兒童電視動畫現象與對策研究”(2014SJB5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