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宗銘 (重慶市巫溪縣廣播電視臺 405899)
淺析新媒體時代下傳統記者的角色思考
張宗銘 (重慶市巫溪縣廣播電視臺 405899)
伴隨著科技時代的迅速發展,當前信息的傳播形式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尤其是在新媒體背景的影響之下,任何個體只需要通過一部手機就能夠成為信息的發布者,甚至很多時候他們還能成為獲得第一手新聞資料的關鍵人物,而這一現狀的存在無疑也對傳統記者的角色扮演造成了一定的沖擊??梢?,在這樣一個信息迅速發展的時代,傳統記者對自身的角色進行深入思考顯得尤為必要,本文也將對此展開淺析。
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角色思考;展開淺析
進入21世紀的中國,在現階段也算步入到了web2.0的時代,加上智能手機的普及,新媒體時代的到來,信息傳播形式也打破了固有的僵局,尤其是社會信息的傳播,更是從傳統的“國家——媒體——個人”,轉變為了“所有人——所有人”的新型模式。這一現狀的出現,不僅在潛移默化中改變了受眾群體的信息接收以及獲得習慣,更是對傳媒行業的發展也造成了巨大影響,尤其是記者,作為傳統媒體中的重要角色,面對新媒體時代這一背景,也不得不做出適當的角色轉變。
新媒體時代,其實是相對于傳統媒體而言的,主要就是在報刊、廣播、電視等傳統媒體基礎上所發展起來的新的媒體形態,同時也是通過互聯網、無線通信網、等渠道,以及電腦、手機等終端向用戶提供信息和娛樂服務的一種媒體傳播形態。嚴格意義上講,新媒體也應該被稱為是數字化媒體,所以它也被認為是一個不斷變化的概念。
在新媒體時代,傳統的記者實際上是面對著尤為激烈的市場競爭環境的,而想要發揮自身的價值,就需要在這樣的大背景下展示出自身的專業性,這樣才可能在行業中有更加突出的表現。
在傳統媒體時代,記者所扮演的角色多是信息的傳播者,但是新媒體時代的來臨,社會中的每個成員都可以借助移動終端設備或者各種新媒體平臺進行信息傳遞。雖然能夠實現信息的低成本傳遞,但是卻也存在著一個問題:即信息在傳播過程中,很有可能被人加工,常見的就是網絡謠言,類似這種具有誤導性的內容傳播其實極其容易給社會帶來惡劣的影響,此時,專業記者在面對這一問題的時候就該發揮自身的優勢,即通過自身所具有的新聞采訪權,接觸到新聞當事人、目擊者,進而更加深入的挖掘事件背后所藏匿的真相。
以“云南導游罵人”事件為例,其導火索就是有網友在微信朋友圈發布了一個云南導游罵人的視頻---視頻中的導游因為游客未在旅游點消費而直接在車上怒罵游客,隨后該視頻被上傳到各大網絡平臺上,沒過多久其點擊量就超過了300萬,隨后,各大知名報社也紛紛通過新聞客戶端發布了類似《嫌購物少云南一導游大罵游客沒良心沒道德》,《導游嫌購物少罵游客沒良心官方回應:將嚴肅處理》等文章。但所有的人都指責導游的時候,《京華時報》的記者通過采訪之后,用一整版的篇幅對事件來龍去脈,以及導游群體的生存現狀做了梳理,甚至還著重對當事人進行采訪,相關文章被刊登出來之后,網民的態度也開始有了很大的轉變,大家也紛紛認為導游態度不好,也是因為游客未履行合約在先,所以生氣情有可原。
其實,通過這一案例,可以看出《京華時報》這一傳統媒體所具有的專業精神,它沒有人云亦云,而是讓記者在采訪當事人的同時,還深入挖掘了云南旅游的行業現狀,從而才使得報道更加的客觀,公正,當然也從側面體現出記者的專業性。
縱觀傳統媒體的從業記者,他們的工作主要就是把親自采訪的內容轉化為文字,進而再以職業身份進行文章的發表,根絕行業的要求,他們的新聞報道要充滿正能量,還要客觀,公正,且不能隨意摻雜個人情感。但是在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的角色也已經在潛移默化中發生了轉變,即他們完全可以通過微信,微博等平臺將自己在媒體報道中無法表達的觀點、意見充分的表達出來,加上其所從事的是較為特殊的職業,所以對外界的影響力會相對更大。尤其是那些暫時不適宜通過大眾傳媒傳播的重要消息,諸多的記者會選擇以微博的形式將其發送出去,其中比較典型的一個例子就是:
央視記者趙普在微博上稱,“同志們:不要再吃老酸奶(固體形態)和果凍,尤其是孩子,內幕很可怕,不細說?!辈娬{該短信內容轉自一位調查記者?!皟饶弧北?,網友驚愕,紛紛轉發,焦點直指這些食品中使用的添加劑——明膠。雖然該事件眾說紛紜,也沒有最終定論,但是卻也引發大眾思考:在新媒體時代,這種未見報道而先泄露消息的現象也極其可能會出現。
總體而言,任何一個記者都是思想獨特,觀點鮮明的個體,他們對于信息的了解渠道和方式也會更加的多元化,但是由于各種局限,他們很難將所了解的幕后信息公開發表出來,而微博,微信等新媒體平臺的存在,則為他們提供了一個敢于發表自己內心想法的機會,與此同時,也展示出了記者自身所具有獨立性。
不難發現,在新媒體時代這一環境影響之下,部分記者也紛紛成為了公益活動的發起人。他們主要還是希望借助媒體人自身的資源優勢,進而去幫助更多需要幫助的人,這其實也是回饋社會的一種有效方式。
例如,“免費午餐”公益活動的發起人--鄧飛,就曾經做過十年時間的調查記者,同時也還參與到了“微博打拐”等公益活動之中。
又比如:2011年12月,面對國內鮮有PM2.5檢測設備的現狀,曾在《西藏日報》、《光明日報》工作多年,并當環保領域的調查記者的馮永鋒,就發起了“我為祖國測空氣”活動,他不僅為上海、廣州、溫州、武漢等城市募集了便攜式PM2.5檢測儀,而且也推動了當地PM2.5的監測及發布。
其實,通過研究調查后不難發現,記者之所以要投身于公益活動之中,主要在于他們作為千萬中國知識分子的一部分,在傳統媒體時代,就得到了廣大社會群眾的支持,所以主動為群眾發聲,為社會做貢獻也是他們的主要職責。其次則是記者因為工作的原因,見識了太多的人間疾苦,他們幫助他人,從事公益的意愿則會更加的強烈,同樣,參與的積極性也會更高。
總而言之,隨著社會環境的逐漸變化,傳統記者對自身的角色做出適當的調整也是大勢所趨,當他們從說話的人轉向行動的人這一過程中,其個體的主動性也得到有效的發揮和增強。
新媒體時代,信息傳播的形式逐漸加快,但是卻也變得更加紛繁復雜,如何對這些信息的真實性進行判斷和篩選,則在一定程度上考驗著傳統記者的專業素養。不過,傳統記者的工作形式,尤其是自身角色還需要積極轉變,而這樣才能更加適應新媒體時代的發展,并且提高自身的公信力,傳播力和影響力。
[1]陳遠淺.談新媒體語境下記者職業角色的定位與思考[J]. 傳播與版權,2017.01.
[2]趙國寧.新媒體環境下記者角色轉型[J].新聞研究導刊, 2016.06
[3]洪志超.淺析新媒體時代記者的角色變化[J].新聞研究導刊,2015.10.
[4]任殊凌.新媒體時代傳統記者的轉型思考[J].中國報業, 2015.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