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丹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日報社 730000)
淺說掌上傳媒對大眾傳播的影響
李 丹 (甘肅省蘭州市蘭州日報社 730000)
在信息時代,掌上傳媒成為了大眾傳播的新主體,并且正在飛速發展;掌上傳媒以手機微信、博客、直播等方式影響著大眾傳播;在信息時代,以掌上傳媒為代表的新媒體向以網絡為代表的舊媒體發起挑戰,爭奪輿權。
掌上傳媒;大眾傳播;手機;新聞
當人們終于承認互聯網是一種新媒體,并且享受它帶來的信息資訊和便捷服務時,信息傳播的主主體已經悄悄轉移,掌上傳媒成為了信息時代的新傳播主體。掌上傳媒就是以手機為載體的傳播媒介,我們簡稱“掌媒”,它是與紙媒、網媒、電視并稱的一個概念。
掌媒迄今已有25年的歷史。1992年,世界上第一條短信在歐洲被理查德?賈維斯接收到。短信成為一種改變世界的力量,成為掌上傳媒運作的基礎手段。
2000年5月17日,中國移動通信有限公司正式開通了短信(SMS)服務,發出了中國的第一條短信。此后,掌上傳媒開始在中國搶灘登陸并且高速發展。
而更令人矚目的是短信作為一種信息傳播手段,變成了新媒體。首先是短信頭條,然后是手機報,再然后是各種各樣的利用短信作為信息傳播平臺的傳播方式。掌媒的雛形即“窄眾傳播”技術逐步成熟。手機是與人們聯系最為密切的信息終端,是最迅速、最便捷的傳播主體,人們也不斷開發它的新功能,謀求掌媒在大眾傳播領域的霸主地位。
手機用戶并不滿足于“我能獲得的信息”,他們迫切地想要通過掌媒來“傳遞給別人信息”,成為傳播的主體,而不再是被動的客體,個人的信息傳播活動已經開始介入并影響社會公共生活。
2010年—2015年,是掌媒傳播技術極大突破的階段,4G技術得以廣泛應用。無線網絡將使掌媒的發展如日中天。
2015年以后,掌媒確立了其在大眾傳播領域的霸主地位。紙媒、網媒、電視紛紛退避三舍并且極力迎合,無數掌媒公司注冊成立,而早期的掌媒公司紛紛上市。
2017年7月31日,工業和信息化部公布了今年第二季度電信服務質量通告。截至二季度末,全國移動電話用戶13.65億戶,4G用戶總數達到8.88億戶,智能手機出貨量達2.26億部。2016年,中國大陸總人口13.83億人。在當今的中國,幾乎人人都有手擠,掌上傳媒已經成為覆蓋率最高的傳播手段。
目前,掌上傳媒主要的三大大眾傳播平臺是:微信、微博、直播平臺。這三大平臺在掌上傳媒大眾傳播領域三分天下,保持著一定功能和領域獨立,同時又有交叉,不斷擴大掌上傳媒的影響力。當今人們的生活已經完全離不開手機帶來的一切,任何一個擁有手機的人都可以接收到新聞,任何一個擁有手機的人也可以是新聞的傳播者。
掌媒提供給手機用戶的服務越來越五花八門,服務也更加周全。例如:個性新聞定制、搜索服務、郵件服務、存儲服務、繳費服務、電子商務、數據下載、小額支付、商業新聞專線傳播等。因為掌媒在傳遞新聞的同時也給受眾提供各種便捷的服務,這種“搭配銷售”的方式使受眾不知不覺地將掌媒作為自己搜索新聞和資訊的第一選擇。
微信、微博和直播平臺帶動了虛擬空間社會生活的公共化趨勢。草根階層大規模參與公共信息的傳播,使參與式新聞進入了新的階段,形成了專職新聞業和“草根新聞業”并存的信息格局。但是,掌媒尚處于發展階段,加之新聞傳播政策管制,通過掌上傳媒傳播的信息真實度和專業度有所欠缺。
此外,微信公眾號的崛起成為一股新興的力量,正在悄悄改變人們獲取信息的方式。人們只要訂閱過微信公眾號、服務號,就會被動接收其發送的信息和資訊。刷刷朋友圈,知曉天下事,習慣從公眾號獲取新聞已經成了人們快節奏生活中的首要選擇,而不再是登錄搜狐、新浪等門戶網站去主動獲取信息。
除了以上已經形成規模的傳播方式,新的掌上傳媒平臺如雨后春筍一般前仆后繼,2017年就是知識付費平臺大放異彩的一年,分答、千聊等知識付費平臺誕生后迅速占領市場。從前,獲取專業的知識并不容易,普羅大眾甚至不知道從什么渠道去獲取,但知識付費平臺的上線讓掌握專業知識的人從蕓蕓眾生中脫穎而出走到大眾面前,只要低廉的價格,就可以獲取專業的知識,讓掌上傳媒在大眾傳播領域的攻城略地更添籌碼。
什么是新媒體?信息時代的新媒體可以定義為掌媒,舊媒體則是互聯網。比起互聯網完善的信息系統,掌媒雖然是后起之秀,但是它有許多互聯網難以企及的優點,而這些優點也是掌媒戰勝互聯網的關鍵。
1.價格戰:如果要上網搜尋信息、獲得服務,用戶必須要有一臺電腦,即使目前電腦的價格已經越來越低,但是手機的價格也同比走低,電腦的價格仍然是手機價格的幾倍有余,所以手機的用戶群仍然比電腦要龐大。
2.迷你戰:電腦一直致力于研究縮小其體積的技術,方便用戶攜帶,PDA也早就已經問世,但是現在上市的掌上電腦體積最小的也還是比體積最大的手機要大。而且,手機開發商也在不斷的縮小手機的體積,開發越來越類似于電腦操作系統的手機操作系統,這些系統和以后不斷推出的新手機系統將不斷提升手機的性能,最終可以與電腦比肩,甚至可以超越電腦。
3.速度戰:在現階段,手機小巧的體積無疑是攜帶最為方便的信息傳播工具,用戶可以隨時隨地收到訊息,這就決定了新聞會以比其他傳播媒介更快的速度被手機用戶知曉。
在今天,信息傳播渠道發達,公眾擁有比以往更強的信息傳播能力,新聞傳媒對輿論同樣具有比以往更強的引導、干預、影響能力。輿論,與對輿權的掌握和運用,變得更為復雜。因此,以掌媒為代表的新媒體想要在激烈的輿權競爭中取得絕對優勢還有很長的一段路要走,因為傳統媒體經過長時間的沉淀,已經在公眾的心中建立起了一定的公信力,公眾往往習慣于自己長期信賴的一種媒體,比如老年人喜歡聽廣播,中年人喜歡看電視,年輕人喜歡上網,他們都愿意相信自己長期信賴的那種媒體所報道的新聞是“真實的”。
[1]陸小華.《新媒體觀》.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2]劉津.《博客傳播》.清華大學出版社,2008.
[3]張國良,趙凱,張宇丹主編.《媒介化社會:現狀與趨勢》,復旦大學出版社,2006.
[4][英]詹姆斯?庫蘭 [美]米切爾?古爾維奇.《大眾媒介與社會》.
[5][美]戴維?波普諾.《社會學》,第十版.
[6][美]沃爾特:李普曼:《輿論學》華夏出版社,1989.
李丹(1988.11- ),女,漢族,大學本科,助理記者,研究方向:大眾傳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