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一夫 (南陽師范學院 473000)
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研究
——以《新青年》早期譯文為例
劉一夫 (南陽師范學院 473000)
新文化運動以1915年陳獨秀創辦《新青年》雜志為起點,已經成為學術界統一認可的經典表述。作為“五四”時期最有影響力的雜志,她在傳播民主科學思想、馬克思主義、自由平等觀念和文學改良倡導等方面都發揮了巨大的影響力。尤其是在《新青年》創辦的早期,對廣大青年讀者的思想啟蒙產生了非常的大的影響。本文主要從《新青年》早期的譯介作品出發,分析新文化運動時期她對民主科學精神在中國的普及推廣,以及在啟發青年思想方面的重要作用。
《新青年》;譯文;民主;科學;青年啟蒙
南陽師范學院青年項目專項資助項目 項目編號QN2016042
項目主持人 劉一夫 獨著
《新青年》由陳獨秀于1915年9月創辦于上海,初名為《青年雜志》。高舉“民主”、“科學”兩面旗幟,成為新文化運動當中舉足輕重的進步思想傳播平臺。《新青年》在發展歷程中經歷了三個階段:即1915年9月15日在上海創刊至1918年1月,共三卷十六號。隨后,從1918年1月到1920年6月的四至八卷,作為同人刊物的《新青年》高舉民主、科學兩面大旗,慢慢成為一份宣傳馬克思主義的刊物。第三個階段為1920年9月至1926年終刊,《新青年》成為中國共產黨的一份理論宣傳刊物。本文主要針對由陳獨秀主撰時期的第一個階段,研究其翻譯文章對新文化運動思想啟蒙所產生的重要影響。
新文化運動始于20世紀初,戊戌變法和辛亥革命讓中華大地出現短暫的民主新氣象。但袁世凱為了復辟帝制掀起的尊孔復古的逆流,讓民主革命的進程步履維艱。進步知識分子為了建立真正的民主政治,必須徹底地向封建制度、舊思想、舊觀念宣戰。“民主”和“科學”自然而然地成為新文化運動所倡導的兩面大旗。資產階級革命者和進步知識分子在經歷慘痛的失敗之后意識到,要推動舊中國的民主進程,必須首先下大力氣改變人們的思想觀念。基于此,《新青年》創辦初期義無反顧地承擔起思想啟蒙和文化傳播的重任。正如陳獨秀在《新青年》發刊詞中對青年提出的六點希望那樣,利用雜志翻譯、傳播國外資產階級的先進思想,開闊國民的視野成為了《新青年》義不容辭的責任。
《新青年》前三卷十八號共有翻譯文章54篇。這些譯文按照主旨思想可分為三類。第一類是對西方民主科學思想的介紹。《現代文明史》、《近世國家觀念與古相異之概述》、《近世思想中之科學精神》、《美國人之自由精神》等文章都生動直觀地介紹了西方社會政治制度、重商主義、宗教觀念、哲學思想等進步內容。面對亟待解決的國內政治問題和思想危機,《新青年》一改以往對西方文化主動選擇較少,深入理解不透的傳播現狀,以明確的針對性譯介西方進步思想和科學精神,生動再現了歐美國家對自由民主的不懈追求。
第二類是科學說明文。從第一卷第三號開始,孟明譯介了日本學者小酒井光次的《女性與科學》、《青年與性欲》、《人口問題與科學》三篇文章,收錄在《人生與科學》專欄當中。從醫學的角度講解人口與生育問題,直面封建禮教最隱晦的討論禁區,為青年人提供健康的建議。第三類是西方文學作品。主要有陳嘏翻譯的《春潮》、《初戀》、《弗羅連斯》;劉半農翻譯的《歐洲花園》、《磁狗》、《琴魂》等作品;胡適翻譯的《二漁夫》、《決斗》等詩歌。正如陳獨秀在《文學革命論》中倡導的那樣“文學藝術,亦莫不有革命,莫不因革命而新興而進化”。通過文學來傳播思想是這一時期《新青年》的主要任務,雖然在早期翻譯作品中仍然以文言文為主,但至少引導人民將視野從貴族文學向平民文學轉變,從歐洲強國向弱小國家和俄國轉變,體現出非常強烈的愛國情懷。
《新青年》早期前三卷中的文章主要采用文言文的形式,對于文章的翻譯有一定的限制。自五四運動前后,新青年》發表了胡適的《文學改良芻議》。主張用白話文為文學的正宗,用來取代文言文。之后陳獨秀發表《文學革命論》對胡適的倡議提出聲援和支持,正式拉起了文學革命的序幕。在早期文言文翻譯的文章中,主要弊端在于削弱了對原著的真實理解和表達。比如陳獨秀翻譯的《婦人觀》第一段:婦女、天人也。或化而為夜叉。善女也。或化而為蛇蝎。流螢也。或化而為蜂螫。其恒為天人。為善女。為流螢。為芬芳馥郁之花。終其身而不變者。亦往往有之。視護持之者技倆如何耳。原文中“天人”為“angel”天使的意思,而“夜叉”為“devi l”惡魔的意思。雖然文言文的翻譯更接近中國傳統文化,但容易產生誤解,畢竟“天人”在中國傳統觀念為廣義的神,而天使在西方宗教中有專門的所指。
但《新青年》早期文言文這種譯文形式在新文化運動發展早期還是有值得肯定的地方。當時白話文尚未普及,中國知識分子和青年群體仍然以文言為主要閱讀、書寫文體。為了先將思想和觀念傳播出去,起到啟蒙開化的影響,以當時文人易于接受的文體表達,可以最大程度地體現譯者的初衷。
與同時期的雜志相比,《新青年》的另一個特色是采用英漢對照的方式,連雜志上面的廣告都一直是推薦英漢詞典。可以看出編輯們特別重視西方思想的引進,尤其是當國人還么有找到一條適合中國發展的民主政治道路的時候,博采眾長兼收并蓄地展示各方思想和觀點,為當時青年群體提供了多樣的選擇性和接觸面。正如陳獨秀在《新青年》一卷三號《現代歐洲文藝史譚》中強調的那樣“西洋所謂大文豪,所謂代表作家,非獨以其文章卓越時流,乃以其思想左右一世也”。因此在中國進行思想啟蒙,翻譯介紹西洋名家名著,自然也是順理成章的事情。
在《新青年》發展早期,由于尚處起步階段,名氣也不是很大,翻譯作家群體并不是很龐大,但也有不少文學大家和革命家為其撰稿,為新文化運動推波助瀾。包括陳獨秀、胡適、薛琪英、高一涵、劉半農、惲代英、周作人、劉文典等人,如今看來都是如雷貫耳的革命家和文學家,他們用自己的作品和心血在新文化運動的早期為思想啟蒙發揮者特殊的作用。
陳獨秀是新文化運動的倡導者之一,也是中國共產黨的創始人和早期領導者。作為《新青年》的創辦者和主編,他以民主、科學思想的傳播在舊中國進行思想啟蒙。在《新青年》一卷三號和四號,陳獨秀接連發表了《現代歐洲文藝史譚》一文,介紹歐洲文學的階段和等級。通過選譯薛紐伯的《現代文明史》對法國啟蒙運動的三位大家伏爾泰、盧梭和孟德斯鳩的新思想進行了詳細的介紹。
胡適作為新文化運動的領袖之一,在《新青年》積極踐行文學改良和白話文學。他在《新青年》上發表《文學改良芻議》,撰文《易卜生主義》,并翻譯易卜生的《娜拉》、莫泊桑的《二漁夫》、泰萊夏甫的《決斗》、 都德《最后一課》等文章,從文章內容上看在文學革命的框架下體現出濃郁的愛國主義情節,借此欲喚醒當時危亡之中的國人。
另外還有陳獨秀的侄子陳嘏,在《新青年》創刊初始就用文言文翻譯了《春潮》《初戀》《基爾米里》等文學作品。薛琪英的《意中人》是中國對王爾德作品的首次白話文介紹。高一涵翻譯的《近世國家觀念對古相異之概述》、《戴雪英國言論自由之權利論》等文章對西方進步思想,尤其是言論自由和出版自由思想都有很深刻的介紹。正是由于《新青年》翻譯群體諸多先輩、大家的積極探索和嘗試才帶來后期新文化運動的蓬勃發展。
[1]劉勇.思想啟蒙與《新青年》的文學立場[J].山東師范大學學報,2015(05).
[2]趙稀方.《新青年》的文學翻譯[J].中國翻譯,2013(01).
[3]王奇生.新文化是如何“運動”起來的——以《新青年》為視點[J].近代史研究,2007(01).
劉一夫(1983.2- ),男,華中師范大學碩士畢業,工作單位:南陽師范學院新聞與傳播學院,講師,研究方向:新聞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