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海鵬 (寶雞文理學院 721013)
淺析教師示范講解在風景油畫寫生中的重要性
——以祁連山風景寫生為例
董海鵬 (寶雞文理學院 721013)
“寫生”作為風景油畫教學的重要表現形式,是油畫專業學生所必修的課程。戶外寫生承擔著繪畫技法訓練、視覺經驗積累和審美能力提高的教學任務,是學生們以自然為師到生活中去積累素材、感悟自然魅力的重要機會。
教師示范;風景油畫;寫生;重要性
項目名稱:寶雞文理學院2016年校級課題 項目號:ZK16104
明代畫家董其昌在《畫禪室隨筆》中指出:讀萬卷書,行萬里路,胸中脫去塵濁,自然丘壑內營,成立鄄鄂,隨手寫生,皆為山水傳神矣。”所以同學們在油畫風景寫生中應注重將中國傳統山水畫的精髓融合于自己的油畫作品中,使我們用西方的材料賦予畫面充滿中國哲學文化獨具的韻律和心靈美。
風景寫生教學可以彌補固定的室內課堂教學難以達到的學習效果,能夠拓展學生的審美感受空間,培養學生敏銳的感覺力和瞬間而得的捕捉力,從而使學生掌握風景造型的基本規律。針對這次寫生過程中同學們遇到的問題與難題,我將以示范與講解相結合的方式來和同學們做一寬泛的交流。
構圖,通常是為了表現繪畫作品的思想、美感或意境。在一定的空間,用特定的方式安排和處理大自然復雜多變的景物乃至各種形態要素的關系和位置。風景油畫作品在構圖上是由遠景、中景、近景三部分構成的。
(1)在構圖中選用偏藍的顏色,這樣可以增強透視感,更有利于后期的覆蓋。
(2)畫天空要注意光線的取向,天空的顏色用鈷藍來表現,鈷藍能顯示出高原獨有的特點,著重突出受陽光照射少的地方要運用群青來突出它的深邃感。
(3)祁連山脈地處丹霞地貌,以緊湊、紅土為主要特征,加強祁連山脈的質感,所以“看”在油畫風景寫生中是顯得格外重要的。注意把握色彩間的變化關系,切勿“畫生”、“畫艷”。
(1)祁連寫生的過程中,我們可以看到生長在田地里的莊稼、青稞,雖然從視覺感官上來講這些事物離我們較遠,但是在我們畫面中,這些都是不可缺少的成分,所以要適當的主觀處理。
(2)中景處于畫面中的核心位置,所以要想抓住觀賞者的眼球,同學們就要花些心思來進行合理的安排。比如加一些星羅密布的村莊、加幾條蜿蜒的小路,但這些要根據畫面的整體需要來設定,不要過于主觀的只想一個局部,要始終為全局著想。
我們在這里運用大片的色彩構成來表現近景,但要時刻注意色彩的關系,避免突然亮、突然暗,注重幾個大色塊之間的變化。在表達的過程中既要符合祁連山的地理環境,還要符合風景畫本身應持有的規律性。
對于色彩的正確運用是風景油畫寫生中最為關鍵的環節之一。一天之中,光照千變萬化,大自然的色彩也隨著光線的變化而在不斷改變,那么,我們應如何將這種變幻莫測的色彩呈現于自己的畫面上,這正是風景油畫寫生的靈魂之所在。
1.注重色彩在畫面空間中的對比調和。自然界中的色彩存在于特定的空間環境中,即對立又統一,即調和又對比,形成了一定的色彩關系,這就需要畫者在作畫的過程中細心的觀察,體會光源色、固有色、環境色之間的微妙組成關系,將這種關系通過自身的感受呈現于畫面中。
2.注重近景、中景和遠景中色彩與色彩之間的明度關系和位置關系。“以大自然的固有色為基礎色,加上自然界的光源色、環境色、空間色以及畫家自身的藝術加工,把畫面的色彩排好順序”。
3.注重色彩語言的概括和提煉。“在風景寫生當中,色彩的捕捉一定要做到迅速、準確、肯定和概括,我們不可能面面俱到,要抓住大的色塊對比,不可雜亂無章”。
第一步:將自己內心對自然的第一感受呈現于畫面中
第二部:加強畫面氣氛,制造畫面中的意境美
1.現在畫面中有遠景、中景、近景,但是整個畫面看起來還略顯空,所以“點景”是油畫風景寫生中相當重要的一部分。
2.注意秋收時的場景描繪,通過點、線、面相結合的形式進行處理,需要注意的是畫面中加一些點、線是來豐富畫面語言的,但要始終融合于面中,不能過于跳躍,生硬。
3.畫面中近景不夠,要加一些房子,但要抓住祁連房子的特點,不能拘泥于形狀,將感覺與感受表達出來。
第三部分:調整畫面,注意細節的把握
將細節的刻畫與最初的畫面效果相對應,畫的不盡如意,需要修改的地方應回到最初的感受,根據畫面的需求,從遠景、中景、近景逐一深入,因為同學們的經驗有限,所以一定不要盲目處理,要根據需求進行主觀修改。
黃賓虹先生曾說過:“惟有看山入骨髓,才能寫山之真。”通過戶外寫生培養學生對現實生活中獨特美的認識能力和意象創造能力。與此同時,學生們在風景油畫學習中應注意該如何面對自然、與自然對話,用心去體驗光與色所賦予我們的感受,從而達到“天人合一”、“物我合一”的藝術境界。
[1]油畫院.油畫風景中色彩如何把握[J].《微口網》,2017(04).
[2]劉生澍.淺談油畫風景寫生中的色彩表現[J].《大眾文藝》,2011(01).
董海鵬(1987.4- ),男,山東青州,寶雞文理學院,助教,研究生學歷,研究方向:美術理論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