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奇志 康紅娜 劉金樹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21001)
淺談互聯網背景下智慧教育人才培養模式
姚奇志 康紅娜 劉金樹 (南華大學設計藝術學院 421001)
隨著產業互聯網在全球范圍內興起,云計算、物聯網、大數據等技術推動了教育模式的改變與轉型,豐富了教育互聯網應用,大大提高了教育與知識傳遞的效率,個性化的教育手段強化了學習效果、豐富了學習形式、時間、空間。教育不僅僅是學校的責任,更是包括企業、政府在內的多方共同協作的結果,“互聯網+教育”的生態圈下,教育開始真正趨于智慧化。
互聯網;智慧教育;云;個性化
大數據、云計算、智能終端、物聯網、虛擬現實、人工智能……一個個技術領域都在對傳統經濟、傳統制造、傳統產業提出了新的要求與挑戰,也包括對傳統專業教育的智慧升級與改造。
教育行業正處于當前的人類2.0時代、工業4.0時代的新階段過渡,我國教育的信息化也正由初步的應用階段向全面地信息融合創新階段發展過渡。隨著全球范圍內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加速進行,綜合國力競爭愈加激烈,國家實施創新驅動發展、“中國制造2025”“互聯網+”“一帶一路”等重大戰略,以新技術、新業態、新產業為特點的新興經濟模式要求教育領域對人才的培養要具備更高的創新創業能力和跨界整合能力,加快智慧教育發展,助力經濟轉型升級。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張大良司長分析了新經濟發展的趨勢,強調新經濟快速發展迫切需要新型、智慧型人才支撐。我國創新驅動發展建設的前期探索目標就是需要高校加快培養產業急需人才,加強面向未來技術和產業的信息化人才培養。
教育信息化的概念是上世紀九十年代克林頓政府提出的“信息高速公路”(information superhighway)計劃,其核心是發展以互聯網為核心的綜合化信息服務體系、推進信息技術在各個領域的廣泛應用,因此實現了個性化學習方式、自由的學習時空、智能化教學管理、體驗化學習環境、一體化教學資源與服務正在顛覆傳統教育。智慧教育是國家信息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對于轉變教育思想、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育質量和效益、培養創新智慧型人才具有深遠意義,各個國家已經把智慧教育上升為國家戰略。馬來西亞、韓國、新加坡分別提出了智慧教育的構思,并提出由“技術聯通”到“智慧聯通”的教學計劃,并在教學實踐中制定了“學生信息技術能力國家標準”,推進未來學校與教育實驗室,擴大學校層面的教學與學習實踐的外延,提供一個與信息技術完美對接的教育模型,打造云端教育,開發學生對虛擬化、云計算等方面的技能拓展。
我國的教育信息化也正在由初步應用融合階段向全面創新階段發展,但是存在很多問題,城市發展不平衡導致信息孤島現象嚴重;資源建設層面,雖然數字化資源體系開始形成,但優質資源短缺,缺乏有效共享機制,師生對數字資源使用的自覺性和有效性有待提高;應用層面,網絡教育和遠程教育雖有穩步發展,但應用層次低,信息技術與教育融合度不夠深入,知識結構難以適應智慧教育的發展需求。
基于對國內外的智慧教育現狀對比研究,不難發現無論是傳統教育還是萬物互聯的智慧教育體系的改造,其目的都是為了提升學生自主、自由、個性、智慧的學習能力與水平,最終形成一個一體化、開放靈活、智能化的教育系統。我國教育信息化正進入快速發展時期,如何從資源整合的角度實現智慧教育云平臺、智慧校園、智慧書包、智慧遠程教育與智慧學習,成為目前教育教學的首要任務。
教育云平臺的構建,將相關技術與服務向教育領域遷移,將教育云理解為面相教育的行業云,包括醫療云、制造云、電子商務云、公共云、私有云等等。這樣的教育云體系不僅能夠節約資源、提高系統利用率、降低管理成本、節約能耗,而且還可以提供資源云共享與教學科研協作服務,真正意義上的實現了校企科研融合。教育云平臺真正實現了開放式教、學、實踐,讓學習、教育、娛樂、交流等融為一體,讓教育部門、學生、家長及其教育工作者、企業根據自身不同的個性化需求完成相應的任務。教育云平臺實現了學校、教師、學生、行業間的互聯互通,實現了跨區域教研、科研活動的展開,達到交流學習、優勢互補的目的。
個性化云學習是個性化教育思想的衍生物,在崇尚和張揚個性的時代,人們的生活方式千差萬別,學習方式也多種多樣。偉大教育家孔子提出“因材施教“的教學方針在兩千年后的智慧教育時代依然備受世人推崇。滿足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是智能云學習的顯著特征,學習者的個性化需求能夠被系統感知,學習者所處的環境、地點、時間甚至當時的情緒都能夠被系統及時感知,同時個性化云學習系統根據學習者以往的學習經歷和成長記錄、過學習程記錄學習者的學習習慣,并及時提供適合本人的個性化學習計劃、學習服務資源、潛在的需求,讓學習者、硬件、軟件自動形成學習共同體。
目前的智慧云教育模式均是通過有效利用學生碎片化時間實現遠程教育、MOOC、公開課,通過教育平臺如百度、知乎、淘寶同學、新東方、學而思等在線平臺提供多樣的學習資料庫,人們接受信息進而轉化為自身的知識和智慧。目前平臺資源整合最主要的兩種模式為B2C(business-to-customer)和C2C(customer-to-customer),例如百度教育、淘寶同學,而在線教育O2O是目前業界最被看好的在線教育模式,做到幾乎無門檻,線上老師、線下教學,透明化平臺,打破傳統老師和家長、學生和企業間的壁壘,有效提升學習效率。目前絕大多數傳統教育機構均已轉型采用O2O運營模式,從用戶角度出發,O2O能夠解決用戶痛點,包括個性化學習需求:時間、空間、進程、背景等問題,讓學習更有趣、全面且個性化。
“互聯網+”對教育的影響主要體現在教育資源的整合和重新配置上,加速了教育的自我進化能力、改變下一代人的思維方式,改造社會結構,使人類全面發展。在互聯網的沖擊下,學生、教師、企業界限不再涇渭分明,傳統的教育生態中,教師、教材是知識的權威來源,學生是知識的接受者,教師因其擁有豐富的知識量而具有課堂控制權。而在互聯網智慧教育體系中學生對知識的獲取迅速便捷,教師、企業必須調整自己的定位,讓學生和自己成為伙伴關系,而不是單純地教與學的關系。
[1]彭楚筠.大數據背景下“互聯網+”創新教育人才培養模式研究 [J].中國商論,2016.9,191.
[2]楊蕾.“互聯網+”背景下美國應用型人才培養模式的創新與借鑒[J].現代教育論叢,2017.1:92.
[3]王佑鎂,包雪,王曉靜. 密涅瓦大學:MOOCs 時代創新型大學的探路者[J]. 遠程教育雜志,2015(2):3-10.
[4]劉琴.大數據時代背景下“互聯網+繼續教育”模式創新研究[J ].高等繼續教育學報,2016.3,42.
[5]云亮.智慧教育—互聯網+時代的教育大轉型[M].中國工信出版集團,2015.11:24-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