段筆耕 金心亦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13000)
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有效路徑探究
——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為例
段筆耕 金心亦 (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213000)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以人文本的活態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特質的重要載體。高校是人才與科研聚集的高地,充分發揮高校的自身優勢,更新辦學理念,優化辦學模式,培養既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又注重人的價值的高素質人才,成為了新時代環境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
本文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自身實踐為例,通過搭建科研平臺、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師隊伍,探索創新型應用型人才培養的新模式,走出了一條具有鮮明特色的發展之路。
地方高校;傳承與創新;非物質文化遺產
基金:2016年度江蘇省高校哲學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產教融合視閾下地方高校在“非遺”傳承與創新中的作用及實踐研究》,課題編號:2016SJD760113
五千年的中華文明,漫長的農耕文化歷史,以及56個民族多元化的文化生態,成就了豐富多彩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非物質文化遺產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特質的重要載體,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見證與文化資源。隨著社會發展以及機械化程度的不斷提高,當前,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遭受著猛烈沖擊,部分非遺項目瀕危失傳,文化傳承陷入困境,搶救和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工作刻不容緩。
江蘇非物質文化遺產遍布全省各地,技藝精湛且品類豐富,諸如昆曲、南京云錦、蘇繡、常州梳篦、揚州玉雕、漆器等,它們的影響力覆蓋全省乃至全國,是江蘇經濟和文化的雙重載體。江蘇已有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10項,位列全國第一。常州是一座有著3200多年歷史的文化名城,悠久的歷史文化孕育了豐富的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常州吟誦、錫劇、留青竹刻和金壇刻紙等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州大麻糕制作技藝、亂針繡等更是蜚聲海內外。
非物質文化孕育、成長于一個特定文化環境,與廣大人民群眾的生產、生活密切相關,它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群眾,具有民族性與共識性的特點,與地域文化血脈相通。地方高校作為地域文化研究與傳承的教育中心,聚集了區域內眾多資源,在地域文化傳承方面具有明顯的優勢,成為地域文化保護與傳承工作的主要陣地,承擔著引領和推動地域文化發展的重要責任。
高校可以利用人才密集與科研優勢,對非物質文化進行系統的整理、研究,并轉化為教學資源,與學校教育教學相結合,傳播優秀歷史文化,培養新一代傳承人。高職院校是培養“高技能人才”的重要基地,高職院校承擔的“非遺”文傳承工作既吸收、借鑒了傳統意義上父子、師徒口傳身授的方法,又將時代發展、現實需要以及現代職業教育理念的結合進行了創新,與原生形態的“非遺”傳承一起,共同推動著我國的非物質文化的保護工作。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近些年受到社會各界的廣泛重視,各高校參與熱情較高但參與程度不深,同時也缺乏相關經驗,據調查了解,各高校開展的關于非遺的傳播活動多以講座、展覽等形式開展,很少能與廣大師生互動交流,這與我們所提倡的非遺“活態傳承”并不相符,所以,高校的非遺文化傳播呈現出“時間段、范圍窄、內容淺、形式老”的特點,導致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傳播難以達到預期的效果。
由于受到工業化及社會協作分工的不斷發展,雖政府在政策及資金方面給予較大支持,但仍有部分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的傳承瀕臨絕境,許多傳承千百年的獨特技藝面臨失傳,非遺領域發出最多的聲音就是“后繼無人”。從整體上看,部分高校已經開始有針對性的將非遺項目引入課程,并逐步優化配置開設相關專業,但由于非遺項目學工時間較長、就業覆蓋面較窄等原因,導致專業開設出現“開兩年關兩年”的現象,專業生存狀況不容樂觀。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與傳承離不開理論對策及建議的支持,這些都需要相關高校及科研院所的學術研究作為支撐。
非物質文化遺產一直是學術界的研究熱點,如中南民族大學利用學科優勢結合地方民族文化特色,以自身實踐對高校在“非遺”保護中的參與方式以及實施途徑進行了研究。云南藝術學院利結合專業特色對高校發展與“非遺”保護的結合進行了具體研究。2016年初,常州市非物質文化遺產促進會獲批成立,負責聯絡、協調政府、非遺保護機構、專家學者、保護工作者、非遺項目傳承人之間的關系,共同做好非物質遺產的保護與傳承工作。經過對省內外的相關研究成果的整理分析,常州非遺研究工作仍以介紹、展示和一些理論研究為主,對“非遺”的產業化發展研究、技藝傳承、人才培訓、實踐探索等方面還處于較低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傳承與創新的關鍵要素是人,優秀的從業者是非遺能夠換發活力的基礎。經過調研發現,一方面,社會上的非遺從業者一是年齡普遍偏大,年齡結構不合理,二是學歷水平普遍偏低,知識體系不完善;另一方面,高校中的非遺從業者一是實操能力偏低,二是研究方向過于寬泛。面對這些問題,應該加強政府、高校、企業三方面的合作,引導民間文化、民間藝人參與高校的教育教學工作,加強高校教師企業實踐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共同打造優秀的非遺從業隊伍,從而推動非物質文化資源的可持續發展。
近年來,在政府的大力倡導下,社會各界的共同努力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地位日益提高,逐漸完成了從“草根文化”到國家“文化象征”的轉變,代表了“民族文化基因”。社會各界對非遺文化的保護與傳承意識的增強給高校的發展帶來了契機,因此,地方高校應當利用其優勢條件,把非遺傳承、創新與教學、科研工作進行有機結合,建設特色專業,優化課程建設,全面提升綜合競爭實力,為具有特定產業指向的應用型人才的培養指明了方向。
讓非物質文化遺產走進校園,與教育教學、思想政治教育、愛國主義教育相結合,與校園文化建設相結合,組織開展形式多樣的非物質文化遺產的文化活動,提升學生的文化素養,提高師生良好“非遺”保護意識和傳承責任,打造學校的文化品牌。例如,從2010年起,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邀請一批非遺傳承人走進校園,開展學術講座,技藝展示等活動,同時,也組織部分學生參觀考察從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相關企業,通過“學、做、悟”的體驗過程,提高了學生對地方非遺項目的認識和理解。
以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的實踐工作為例, 2016年初,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擬建常州非遺傳承研究基地,依托基地的創建,關于非遺的相關研究與實踐也陸續開始。
校內建立“大師工作室”,引進非遺傳承人、行業大師進校兼職工作,大師可在此收徒、帶徒共同工作。校外建立企業教師工作站,與非遺從業者協作進行技藝創新、設計創作等工作。
自2014年以來,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提出“全人教育”的培養目標,在專業人才培養方案中構建通識課程體系,地方文化類、藝術實踐類課程是其重要的組成部分。學院將民間美術、民間音樂、民間文學、木藝實踐、漆藝實踐等非遺內容納入課程體系,通過課內外的教學活動,提高學生對于非物質文化的認識與了解。
民間工藝與高校藝術類課程教學的重要組成部分,如何使得傳統文化元素運用到現代設計中、如何使中國的設計更具民族化特征等課題一直是教師、設計師研究的重點。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藝術設計類專業在《設計構成》、《創意思維與方法》等課程中開展了以“中國元素”、“中華傳統工藝美術造型”為主題的設計訓練;許多學生的畢業設計是以非遺的品牌設計作為主題,他們的作品成為眾多企業爭搶的焦點,這些可以看作是非遺文化融入課程教學的有效案例。
高校是人才薈萃、智力密集的高地,加強非遺文化的科研工作,可以為非遺的傳承與創新提供理論支撐。常州非遺文脈傳承與“衍生”創新設計研究團隊于2017年7月在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組建成功,主要開展關于常州非物質文化遺產文脈研究;常州非遺衍生品的設計研究與設計實踐;常州非遺行業與文化創意產業研究,以及兩者的產城融合發展研究;非遺文脈傳承視角下的“三創”教育研究與實踐。科研平臺的搭建,加強了學校與行業、企業的聯系,充分發揮了學校與專家學者的作用,共同推進高校關于非遺的研究走向科學化、實效化。
依靠高校的彈性機制,調動高校的專業教師積極參與到非遺傳承與創新的一線工作中,利用自身優勢,整理、挖掘非遺相關資料,并運用專業優勢積極參與非遺項目的操作,提高教師的技能水平。充分發揮高校與行業專家的優勢,為廣大非遺從業者提供繼續教育的機會,優化其知識結構,提高其理論水平。
非物質文化遺產是活態文化資源,是地域文化和精神的重要承載,是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歷史見證或文化資源。高校是人才與科研聚集的高地,充分發揮高校的自身優勢,更新辦學理念優化辦學模式,培養既具有重要社會價值又注重人的價值的高素質人才,是新時代環境下高校人才培養的目標。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通過將非物質文化資源與學校資源的有效結合,搭建科研平臺、構建課程體系、優化教師隊伍,探索出一條嶄新的人才培養之路。
[1]羅浩.高校參與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對策研究[J].今日南國(理論創新版),2015.
[2]吳文科.非遺如何“進校園”?[J].中國文化報,2014.
[3]張楊.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中的政府保障體系研究[D].華東理工大學,2014
朱潔皓(1983- ),女,漢族,江蘇省南通市,單位:江蘇商貿職業學院,講師,碩士研究生。
作者簡介:
段筆耕(1982.9- ),男,藝術碩士,安徽蕭縣人,講師、高級工藝美術師,工藝美術研究與實踐,平面設計形式語言研究: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
金心亦(1989.10- ),女,藝術學碩士,江蘇常州,助教:當代視覺文化與藝術展示研究:常州工程職業技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