譚思宇 (世界聯合學院 215500)
土家族地區土司城遺址與文化初探
——以永順土司城遺址為例
譚思宇 (世界聯合學院 215500)
永順土司城遺址是我國少數民族多年保存的具有重要研究價值的古文化遺址,也是土家族經營了上百年的都城。土司城遺址和周圍的地質時代較為久遠,地質結構穩定,并且具有豐富的地貌及秀美的自然風光,其是土家族世代居住的地方。永順土司城具有“中國馬丘比丘”的稱號,上百年來被群山懷抱,默默的守護著土家族的記憶,土司王的墓穴、布滿柏樹的古道及鋪滿鵝卵石的古街,都向人們傾訴著土家族的歷史。目前,土司城遺址在經歷了多年雨雪風霜的擦拭之后,就像一顆塵封已久的明珠逐漸閃現出自身的光彩,并且被認為是湘鄂渝黔土家族中規模最大并且保存最好的土司城址。
土家族;土司城遺址;文化
永順土司城遺址是我國重點文物保護對象,其位于湖南湘西永順縣城。土司城原名為福石城,當地人民將其稱為土司城,其曾經有四門,城內有八大街,土司衙稱為金鑾殿。土司城是土家族地區政治、經濟及文化發展的中心,沒有直接被中國中央所控制,所以具有一定的特色。
土司城位于地勢險峻的山地上面,依山傍水,和外界唯一的溝通渠道就是靈溪河,這種自然的地形使土司城易守難攻,具有完美的軍事防御效果。在上百年的時光中,土司城都是個孤獨的城池,這是因為我國古代土司制度,歷代的封建王朝對少數民族地方首領進行分封值,從而對當地老百姓進行統治。
土司城具有四個城門,分別為東西南北,城內的街巷交錯,具有多座建筑物,包括紫金山陵園、金鑾殿等,還具有多條密實甬道,包括熱洞、涼洞等。在土司城鼎盛的時期,其人口密集,所以在史書中具有“城內三千戶,城外八百家”的句子。在歲月流逝過程中,土司城逐漸失去了往日輝煌的面貌,但是其中的建筑物依舊存在,比如德政石碑、玉皇閣、祖師殿、翼南牌坊等。
土司城遺址的核心區域大約為30平方公里,周圍全部都是文物,其中的建筑物格局完整,擺手堂、祖師殿是土家族的紀念建筑,和土司城共同構建了土家族的記憶。祖師殿地處土司城太平南麓,創建于公元937年,重建于明代。祖師殿結構全部使用木材,屋頂由三十四根大柱支撐,殿中間有一柱金柱,砌有一座神龕,供著祖師神像,是湖南省重點文物保護。
土司城有23座圍遺址,比如軍事、休閑、宗教等抑制及宗教建筑。休閑遺址處具有釣魚石臺、碧花山莊、石刻題記;宗教遺址包括八大神廟及觀音閣;軍事遺址包括謝圃公署、查老院遺址等;宗教建筑包括玉皇閣及祖師殿。以上圍遺址與土司城遺址周圍的山水環境相互結合,烘托了中心城址,表現了政治、軍事、自然及人文的和諧統一。
據史書記載,彭氏司治起始于公元910年,在溪州之戰之后,溪州及楚王兩人達成和平協議,并且在銅柱立盟約定。彭氏家族具有多為君王,也有一些碌碌無為的人民,但是大部分都喜歡通過不同的形式將自己存在的印記留下來,不管是經歷多少年的歲月,都在其中的宗祠、牌坊及石碑上面保留下來。彭氏宗祠地處老司城中心,位于土司寢宮后方,其中供了世代土司排位,還具有多種木雕像,栩栩如生。
土司德政碑處于司城衙署遺址的左側,通過青石雕鑿鑄成,其是清康熙1713年永順土官為了歌功頌德所創建的,碑文記錄了所轄的四個州、380洞軍民、58旗及土司統治信條,還出現了多種洞的名稱、人名及官名,碑文的書法及史料都具有較高的價值。
我國具有悠久的文化歷史,受到國內外的旅游學者、考古家及教科文組織的青睞,并且最近幾年我國都對文化保護非常重視。我國的北方有故宮,南方的貴族宮殿及王室較少,并且土司史料的記載和考證在之前的研究中一直處于空缺狀態,人們對于土司制度并沒有太大的了解。永順溪州土司政權在五代后的梁開平四年到清雍正五年改土結束,經歷了818年,一共世襲了25位土司王。目前,永順土司城遺址是保存良好并且規模最大的土司城遺址。
曾經尤為輝煌的皇城在現代成為一個考古現場,通過專家及現場考證的論證,土司城從元朝直到清雍正時期都是古代土司制度的縮影,并且還集中了土家文化及建筑特點,具有一定的考古價值,所以其成為現代世界文化遺產。
永順彭氏土司在五代開始就發展了具有自身特點及中國古代特色的土司制度,專家在對其進行實地考察之后表示其不僅維持了中國西南的安定,還有效促進了當地社會經濟的發展。土司城遺址的發掘及研究能夠有效復原土司社會的內部結構,對土司政治制度、少數民族關系的研究具有一定的影響,其中的建筑物風格及技術都表現了中國古代傳統文化的精神。另外,土司城遺址和周邊還保存了講土語、唱梯瑪神歌、跳擺手舞及茅古斯村寨共同的區域,從而形成了具有豐富內涵的土家民族文化生態圈,體現了人文及自然景觀的統一,具有濃烈的完整性、真實性及觀賞性。永順土司城的民俗文化主要包括擺手舞、民族服等,以下對其逐個介紹。
擺手舞是土家族最具有代表性的民間舞蹈,土家語稱之為“舍日巴”,流傳于湘西的永順縣、龍山縣等,具有悠久的歷史,表現了土家族先輩的生產、狩獵、生活及遷徙的情況,大部分的學者表示擺手舞來源于原始社會,是一種民間舞蹈,關于此舞蹈的文獻記載大部分都是在清代的碑文及地方志中。大擺手的規模較大,不易操作。小擺手的規模較小,其主要是模擬農事勞作,動作較為豐富。舞蹈的中速較快,動作有力,給人自由、強健的感覺,其伴奏為鑼鼓,具有濃烈的氣氛。
土家婦女擅長紡織,通過麻布、土錦一手織緯,一手桃花。通過土家族地區土司時期的服裝來看,上裝一般都是無領對襟的大袖短衣,沒有肩縫,肩和袖部分的布都是通過裁剪而來,袖只有一條縫,花邊寬約四五寸。男生衣服的花邊為1或者2條,女生衣服的花邊為4或者5條,衣服的下擺縫寬約三寸,有些男子在胸前釘兩條飄帶。衣服的下裝是八幅羅裙,男裙不過膝,女裙為百褶圍裙,外面有披肩。
以上種種都表示,土家及土家文化的精髓都處于土司城中,其表示了一種文化,影響了土家文化,這種文化也逐漸開始消失。通過挖掘及保護,使眾人都能夠知曉它的真實面貌,從而使土司城具有世界遺產的特質。
永順土司城是西南少數民族中保存較為完整的軍事城堡,也是最典型的古文化遺存。土司城在創建過程中通過合理使用山體、地形、自然山水景觀,使其不僅美觀,還實用,體現了自然、文化、人們的和諧相處。從綜合方面來看,永順土司城是世界文化遺產中特有的類型,也是中國的特色。土司城包含了多種文化遺址及文物,所以人們對其要尤為重視及保護,從而使永順土司城能夠成為世界文化遺產。
[1]徐錦子.湖南土家族民歌傳承的傳播學研究——以石門縣土家族地區為例[D]. 華中師范大學,2013.
[2]姚慧.淺談土家族非物質文化遺產現狀及保護對策[J]. 中國民族博覽,2016(5):55-56.
[3]陳飛,鄧春艷, 謝輝. “土司遺址”突出普遍價值體系下的容美土司遺址與唐崖土司城址研究[J]. 中國文化遺產,201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