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佩榮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435002)
高校專業合唱團“校企攜手、商賽結合”轉型發展運營模式研究
劉佩榮 (湖北師范大學音樂學院 435002)
合唱作為一門演唱多聲部聲樂作品的音樂表演藝術,經歷了從單一的表演形式向多元化轉型發展。目前,高校專業合唱團體無論在作品排練、合唱演唱風格、合唱作品選擇等都在發生著不同的變化。合唱以它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被當今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各階層所接受、認同。構建校企攜手、商賽結合的藝術實踐平臺,不僅可以提升高校專業合唱的演唱水平與知名度,同時商賽運營模式可以加強合唱團的管理。
(一)西方合唱藝術的歷史發展概述
合唱是一種既古老又現代的藝術,它既是多聲部的歌唱藝術品種,也是一種集體表演的聲樂藝術形式。它是由多人團體合作演繹多聲部聲樂作品的一門音樂表演形式,它以協調統一的聲音,均衡的音色表達,團隊的凝聚精神,來表達和抒發一致的音樂情感。合唱在歐洲時期出現,它是西方音樂文化中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也是西方音樂文化的根本。基于多聲部聲樂演唱是用合唱來作為表演形式,最終就以歐洲多聲部聲樂作為參照標準來進行認定合唱藝術的。查閱史書資料而發現,基督教禮拜活動的開展正是由于一千多年前的西方音樂文化活動,同時,還發現基督教會的儀式性音樂對西方的音樂文化歷史發展起至關重要作用。因此,西方音樂便順理成章的成為基督教時代最主要的音樂創作形式,合唱是早期基督教音樂中最主要的表現形式。
(二)中國合唱藝術的歷史發展概述
眾所周知,合唱藝術起源于西方的宗教音樂,它不僅是多聲部的歌唱藝術品種,同時也是音樂文化中最為古老的集體活動表現形式之一。由于合唱藝術是歐洲中世紀時期基督教音樂的產物,所以人們更習慣性地以歐洲多聲部聲樂作為標準來認定合唱藝術。西方合唱藝術距今已有近千年的歷史,而中國的合唱藝術主要是在西學東漸的狀態下發展起來的,至今也只有近百年的歷史。20世紀初的“學堂樂歌”運動才是我國合唱藝術的真正開始,隨后的發展歷程為五四運動、左翼音樂運動、抗日戰爭時期的群眾歌詠運動等,合唱藝術成為我國當時人民抗日救亡的精神支柱。由于改革開放之前的原因,我國的合唱藝術一直伴隨著革命戰亂與改革,合唱被作為一種革命標識與文化積淀而存在。在新式教育環境的形式下音樂才得以發展,最終形成了目前最具有中國特色的合唱現狀,這種合唱藝術被譽為群眾歌詠。
中國合唱音樂的發展一方面明顯地受到西方合唱音樂的影響,另一方面又突出地表現出民族特征。1中國合唱藝術至今已有百年的發展歷程,其中,多聲部聲樂演唱是我國一些少數民族的合唱形式,它們蘊含著多種多聲部的民歌合唱,合唱作為一種獨特地音樂藝術形態而存在。
中國合唱藝術的發展距今有百年歷史,在當今群眾文化不斷發展的社會背景條件下,我國群眾的歌詠活動越來越蓬勃發展,它總結了我國當代汗青的各個時代發展歷程,閱歷了我國當代汗青各個時代的繁榮與發展。無論是合唱情勢到合唱實質,還是到合唱文體性的各個方面,都存在一定的進步與發展。但是,目前專業合唱團體事業成長的并不是很快,主要與當前的國情、高校專業合唱團藝術實踐的局限性有關。
(一)傳統的合唱與指揮教學模式
隨著我國應試教育的不斷改革與發展,近幾年來全國高校擴招的音樂生多達數十萬人,這樣就導致我國目前高校在開設合唱與指揮這門課程時顯露出許多問題。我國高校合唱與指揮固有的教學模式為:教師講,學生聽;教師指揮,學生單純的模仿;教師排練作品,學生演唱作品等。這種傳統的教學模式不僅教學手段單一,同時還遏制了學生創造思維的發展、阻礙了學生實踐能力的提升,更是忽視了他們直接參與指揮的真實情感體驗,在這種周而復始、落后的傳統合唱與指揮教學過程中,違背了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原則。
(二)合唱與指揮課程的設置理念
據調查,我國大部分高校合唱與指揮課程開設一般都在大學三年級,課程教學開設一年。課程考核方式也是較簡單的考查課,一般都是安排在每個學期末進行隨堂考試。課程教學方式為單一、“填鴨式”的教學模式來進行開展,在這種教學模式下,沒有合理的課程設置理念,沒有凸顯出以提高學生的合唱演唱能力、提升學生的指揮實踐能力為目標,更沒有突出以合唱理論來指導指揮實踐的宗旨。
(三)合唱與指揮藝術實踐平臺的局限性
合唱與指揮是一門實踐性學科,要求分為講授教學與實踐教學。根據高校的人才培養方案分析而得知,在課堂的教學過程中,只有少數學生會去研究探討指揮技法以及如何處理合唱作品,試圖將不同的指揮技法運用到作品當中去。
一般高校的講授課時遠遠超于實踐課時,高校學生大部分都學過聲樂,所以他們在合唱作品演唱上格外自信,但在實踐指揮上就顯得很自卑。反觀當下高校為合唱與指揮所提供的實踐平臺過窄,雖然部分高校在開展合唱與指揮實踐技能方面,以班級合唱比賽的形式來提高學生合唱與指揮實踐能力,但這種實踐機會大部分學生都不愿意去嘗試、擔當指揮,筆者認為可能是因為學生本身合唱與指揮技能掌握的不是很好,或者是他們對其根本不感興趣,最終導致指揮實踐開展不是很理想。
商賽是“商業模擬比賽”的簡稱。商業模擬訓練方法二十世紀五十年代起源于歐洲,其宗旨在于幫助客戶提高管理水平,提升管理技能。通過系統、標準的企業管理仿真模型,模擬真實商業環境,最大限度還原企業運作狀態,使學員在“實踐”中學習管理,低風險積累經驗,加深鞏固對商業知識的理解,在實戰中大大提升自己分析解決問題的能力和知識應用的能力。2目前在全球教學中,商賽作為一種技術成熟的教學模式,被當今大學廣泛應用。高校通過引薦這種教學模式來訓練合唱團員,提升合唱團員的演唱水平與團結協作能力以及自我約束能力。
由于,目前高校專業合唱團在教學與藝術實踐環節比較滯后,高校專業合唱團的生存現狀深受多元音樂文化市場的影響,傳統的、純粹的、專業的藝術鑒賞發展模式已經面臨觀眾不多,受益面過窄等境況。因此,構建商賽結合的藝術實踐平臺,可以有效促進專業合唱團的轉型發展。當前我國專業合唱團除了參加專業合唱比賽與音樂會之外,在藝術實踐環節的確存在缺失。加強校企攜手,不僅可以拓展高校專業合唱團藝術實踐的多樣性;同時,在校企攜手過程中,高校通過借鑒企業員工的管理模式,可以縮短排練時間、提高合唱團在排練過程中的效率;企業可以在高校定期學習管理知識,根據所學管理知識更好的進行企業員工管理。
目前,我國國內尚無關于高校專業合唱團“校企攜手、商賽結合”的先例。因此,通過研究與探討而得知,校企攜手屬于強強合作:一方面,“校企攜手”不僅可以有力宣傳企業的文化藝術,還可以吸收、壯大企業文化宣傳窗口的專業人才,拓寬音樂專業畢業生的就業門路;另一方面,“商賽結合”不僅從排演實際解決了高校專業合唱團較大的經費缺口,而且還“以商攜團”通過企業的商業匯演積累豐富的舞臺經驗,并再“以賽促團”達到參加大型權威合唱比賽的要求,提升高校專業合唱團聲譽與知名度的目的。
合唱是由多人團體合作演繹多聲部聲樂作品的一門音樂表演形式,它以協調統一的聲音,均衡的音色表達,團隊的凝聚精神,來表達和抒發一致的音樂情感。合唱以它獨具特色的藝術魅力被當今廣大人民群眾以及社會各階層所接受、認同。除此之外,它還擁有普及性最強、參與面最廣的社會地位。通過校企攜手、商賽結合,不僅可以促進合唱團員增強團隊凝聚力,同時還解決了高校專業合唱團較大的經費缺口。“以商攜團”通過企業的商業匯演積累豐富的舞臺實踐經驗,并再“以賽促團”達到參加大型權威合唱比賽的要求,提升高校專業合唱團聲譽與知名度。
注釋:
1.田曉寶,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
2.商賽的含義來源于網絡。
[1]田曉寶,文思隆,石一冰.合唱藝術[M].重慶:西南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1.
[2]邱菲.澳大利亞墨爾本大學音樂教師教育課程體系研究[D].首都師范大學,2006.6.
[3]朱莉.國外音樂教育理念引入過程中的我國音樂教育的國際化與本土化問題研究[D].上海音樂學院,2007.5
[4]倪淑萍.高師合唱教學存在的問題與對策研究[J].文教資料,2009,(4):234.
[5]宋天宇.高師合唱與指揮教學改革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0.5.
[6]陳雯雯.中俄高校“合唱與指揮”教學體制比較研究[D].遼寧師范大學,2010.5.
[7]李樂.從高校合唱教育的開展看我國合唱的現狀與發展[D].中國音樂學院,201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