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蘭 四川文軒職業學院
淺析四川民辦高校的籌資方式
李云蘭 四川文軒職業學院
隨著社會的進步,知識已成為第一生產力,推動著經濟的增長;九年義務教育的推行,讓更多的學生走進了課堂,獲得升學的機會,致使升學人數攀升,社會對高校的需求增加,由此政府大力倡導全民辦學,民辦院校由此而生,高校的發展需要教育資金,政府卻忽視對民辦高校教育資金的投入,阻礙了民辦高校的發展,怎樣獲得教育資金就成為民辦院校發展的核心。
民辦高校 教育資金 籌資方式
四川民辦高校貫徹省教廳“科教興川,人才強省”的教育發展指導思想,實行教育優先,以人為本、改革創新、服務社會的方針政策;為響應省教廳實現各級各類教育的協調發展的目標;民辦教育與公辦教育并存,把學校教育、家庭教育、社會教育融入一體,接受教育的形式多樣化。近年來民辦院校配合省教廳推行改革考試招生制度,靈活多樣的培養人才;形成以公辦高校為主,民辦高校為輔,多遠化的辦學體制,據統計四川高等院校總數為117所,其中民辦院校的數量為34所;民辦與公辦院校交流合作,優劣互補,資源共享。
籌資是通過一定渠道、采取一定方式籌措資金的財務活動。民辦高校的籌資方式有個人資金的投入、學雜費的收入、商業銀行的貸款、校辦產業的收入、培訓費、社會捐贈收入等;民辦院校主要的收入來源于個人的出資和學雜費的收入,國家財政對民辦院校的撥款及其有限,因此,民辦院校應拓寬融資渠道,充分發揮教育信托作用、重視教育的融資租賃,多渠道籌集資金。
民辦院校教育經費沒有國家財政的撥款,經費來源以個人出資、學雜費為主,因此一般學雜費相對較高,對于四川經濟發展欠發達的地區,地方人民的經濟來源及其有限,收入主要來源靠耕種糧食,高額的學雜費讓部分學生不能支付而輟學,進而影響到學校的生源;其次以社會捐贈、培訓費用收入和校辦企業收入為輔,這部分的收入及其有限。
我國處于社會主義初級階段,經濟基礎薄弱,教育部提倡大力發展教育,窮國要辦大教育,公辦高等院校都將面臨較長一段時間教育經費撥款不足的階段。相對于公辦院校來講,民辦院校籌資多元化還處于起步階段,大多數院校未將籌資戰略與策略作為推動高校發展的有力手段,致使籌資的主動性不強。政府對民辦高校資金投入的忽視,造成民辦院校需求和供給矛盾,民辦院校面臨資金困境,阻礙了民辦高校的發展。教育本身是非盈利行業,高校籌資方式的有效性,資金管理的規范性,成為民辦高校必須完善的問題。
1.穩步發展民辦教育。民辦高校的大眾化,促使其大規模擴招,在校人數急劇上升,在資金有限的情況下、直接導致師資、校舍、教學設備等教學資源配置不合理,由此現階段應該穩步發展民辦教育,將教學資源合理配置,實現高校價值最大化。
2.合理規劃,避免教育資源的浪費。民辦院校在發展上出現一種各自為政的教育狀態;中專學校爭升高職、專科學校爭升本科、本科院校急于轉型研究型大學,個別學校,師資有限,生源較少且社會需求小,為了抓住省教廳大力發展教育的機遇,大規模擴招,導致高校教育資源配置嚴重不合理,教學混亂。政府應結合民辦院校的特點,社會對其人才培養的需求,合理規劃民辦院校發展方向,明確培養學生的市場定位,合理設置學科,開設實踐教學課程,購置必須的教學設備,實現教育資源的優化。
3.加大政府撥款力度。政府一直以來都以學生人數作為對公辦院校撥款的依據,而忽視對民辦院校資金的支持,隨著民辦院校的大眾化,政府應把民辦和公辦院校公平看待,公辦與民辦院校并存,結合民辦高校的實際情況,對民辦院校教學和科研實行一定的資金支持。
1.發行教育債券。發行教育債券;由政府把控,監督和擔保,面向社會發行用于民辦高校教育的專項債券。曾經鐵路建設和國家電力建設,為解決資金不足的問題,發行了中國鐵路建設債券和國家電力建設債券。民辦高校也可以借鑒他們的籌資方法,發行教育債券來籌集經費,政府確定債券利率、還款期限,還款方式以及繳納稅收,有政府的參與,提高了債券的信用。
2.發行民辦教育彩票。發行民辦教育彩票,這種籌資渠道借鑒于美國普林斯大學,建校初以發行教育彩票取得了部門建校資金,雖然我國彩票起步晚,種類少,但發行的市場潛力巨大。這種渠道不需要政府撥款,成本低,只要運作規范,采納也能湊集教育資金。
3.設置高校專項貸款部門。銀行貸款為教育事業發展提供了大量資金,但貸款是有償使用資金的一種形式,不僅有利息,還有償還的期限,增大了財務風險,高校作為非盈利的行業,資金的來源也有限,因此,貸款必須慎重。學院應該嚴格把控好教學資金,劃出貸款風險警戒線,控制貸款額度的增加,對于已經形成的貸款,制定還款方案,控制貸款風險,提高貸款資金的使用效率,降低貸款給學院帶來財務風險。
首先對籌資渠道進行評價;分析資金來源的合理和財務風險的大小。其次對教育經費使用效率評價;高校經費主要分為人員經費和公用經費兩部分,人員經費是維持學校師資力量,提高師資水平的開支,公用經費是用于改善辦學條件的開支,評價這兩部分經費比例是否恰當,資金分配是否合理,然后要對教學設備的配置進行評價,為避免物資設備盲目購置和重復購置,對教學設備的使用頻率進行統計。最后對高校后勤的承包和經營收入情況進行評價,民辦高校的后勤大多實行承包制,商家自主經營,自負盈虧,評價商家和校方雙方履行經濟責任的情況,維護雙方的合法利益。對于民辦高校來說,以有限的資金投入是否能培養更多高質量的人才,獲得較好的社會效益是民辦高校大眾化道路上的試金石。
[1]李寶瑩.民辦高校財務管理存在的問題及對策[D].財經界(學術版).2008(03).
[2]許敏.探究民辦高校財務管理具體環境的特點及應對策略[J].行政事業資產與財富.2014(12).
[3]項麗.民辦高校財務管理現狀及若干思考[J].經濟師.20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