鮑力 浙江理工大學
在經濟全球化的大浪潮下,創新已成為企業發展的最重要的源泉。2005年十六屆五中全會,胡錦濤同志首次提出了建設創新型國家的重要戰略思想。十九大提出加快建設創新型國家,明確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是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的戰略支撐。可見我國自進入新世紀以來,建設創新型國家一直被提升到國家戰略的高度。
自創新的概念提出以來,我國對創新資源的投入不斷加大。全國研究與實驗發展經費支出從2004年的1966億到2015年的14169,增長了6倍之多。隨著科技創新投入增加,所帶來的創新產出也是相當可觀的。國內專利申請授權數2004年僅為15萬件,到2015年達到159萬件。但是更深入的分析來看,以2015年為例,研發資金2090億中,只有5%用于基礎研究,10.8%用于應用科學研究,而84.2%的資金都投向了已有技術的商業開發。中國專利的價值不高,在2015年,中國專利創造的收入為17.5億美元,相比之下,美國在2012年專利創造的收入為1152億美元。美國經濟的規模為中國的六倍,但是專利創收率在中國的100倍以上。由此來看,中國的創新效率與美國日本等一些發達國家相比存在明顯的差距,建設創新型國家,不能一味地依賴于創新資源的投入,而是要更關注創新資源產生的效率。
關于創新過程的研究早期絕大多數都遵循“線性模型”,即將創新看作是一個從投入到產出的單一過程,而不去考慮中間的運行機理,即所謂的“黑箱”。但是創新活動從創新的構想、研究、開發到實際應用生產是一個復雜的過程,所以就有必要對創新進行分階段的研究。“鏈式模型”由Kline(1985)提出,鏈式模型將創新分為不同階段,即構思階段、技術開發階段、生產開發階段、市場開發階段,為之后的研究奠定了重要的理論基礎。《牛津創新手冊》將創新過程分為三個互相有重疊的階段,分別是知識的生產階段、知識轉化為制品階段、制品與市場不斷匹配階段。以上是對于創新過程的理論劃分,但是在實證上不論是對于創新階段的劃分還是每個階段指標的選取都存在不小的困難,所以創新兩階段或三階段的實證研究并不是很多,而且不同學者對于指標等方面也存有很多不同的意見。但是由于分解研究創新有助于打開“黑箱”,從而找到影響創新效率的根源,越來越多的學者都開始了這方面的研究。
本文在鏈式理論的基礎上,結合我國區域創新過程的特點,并考慮到指標的合理性,將創新分為創新研發與創新應用兩個階段。
創新研發階段。R&D的研發主要分為基礎研究、應用研究和實驗發展。基礎研究是為了新知識的發現而進行的原理性的探索,應用研究主要是為了解決實際的問題有目的和有方向性的去獲取知識,而實驗發展則是研究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識去改進產品和生產工藝從而獲得效益。目前在我國,企業、高校和研究機構共同承擔這三項的研發,但側重有所不同。與發達國家不同,我國企業主要進行的是實驗發展,而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投入較少,基礎研究和應用研究主要由高校和研究機構承擔。這與我國目前階段以企業為主體的產學研合作模式還不夠完善有關,目前我國企業研發能力還比較弱,研發資源等還是大部分在高校和科研機構之中,企業主動創新意識不夠,重引進而輕吸收,高端人才流失嚴重。
創新應用階段。創新研發階段所取得的成果實際上不能直接轉化為市場的收益。這些成果是以知識形態存在的,必須經過二次開發,通過技術市場的轉讓,由企業挖掘其潛在價值,將知識成果轉化為推動社會發展的真實生產力,這個階段稱為創新應用階段。該階段主要的承擔者是企業,因為企業天然有著代表市場的屬性,所以這個階段的創新要以企業為主,高校和研究機構起到輔助作用。但是普遍認為我國科技成果轉化能力距離發達國家有著不小的差距。原因一方面由于我國產學研合作模式的不完善,造成高校和研究機構所研究的很大一部分并不是企業所需要的,部分企業愿意產品化的成果可能由于轉化資金不足等原因造成科技成果未能及時轉化而失去其時效性,另一方面技術中介市場的不完善,中介市場是科技成果向產品轉化的一個重要的橋梁,而目前我國的相關科技成果洽談會、交易會起到的效果并不顯著。
創新研發和創新應用是兩個相互區別但又相互聯系,相輔相成,缺一不可的過程。創新研發階段利用高校和研究機構的人才等資源產生出大量論文、專利等知識形態的研究成果,為創新應用階段奠定基礎。創新應用階段再利用這些成果去開發產品,實現真正的收益。兩個過程都非常重要,一方面,如果只注重創新的研發而忽視創新的應用會導致研究的成果太過理論性,缺乏實際應用價值,造成研發資源的浪費。另一方面,如果只強調創新的應用而不進行創新的研發到導致理論研究的薄弱,自主創新能力的下降,長久來看也是非常不利的。所以只有同時重視兩個創新的階段,提升兩個階段的創新效率以及相互之間的協同效率,才能使得整個創新過程的效率達到最佳。
[1]Kline(1985).Research,Innovation and Production:Models and Reality,Report INN-1,March 1985,Mechanical Engineering Department,Stanford University.